分享

解码地理:寻找一地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龙叔文馆 2017-06-30

问题直击:

1人口分布影响因子

2人口迁移

3人口容量

引言:

世界上哪些地区人口人口稀疏?

会有那些因素导致人口移动?

一地的合适人口数分析要考虑哪些因子?

一地生活多少人为最合适。世界上有的地区人口多,是否就不合适,不见得。有的地区人口稀少,你一定说不合理,行吗?。显然不行。人口多少合适,我们需要通过静态的人口分布分析以及动态的迁移观察,结合人口容量概念,来寻找一地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首先来看看人口分布,我国有一条线大家都比较熟悉,既黑河——腾冲人口线,又称胡焕庸线,1935年划的这条线今天看来依然管用,96%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约占全国土地面积36%的东南部地区。这也说明80多年后,我国人口线以西的人类生存环境质量和东部的差距没有大的改观,这里自然因素影响作用仍然很大。纵观世界,人口稀疏地区一般就是自然条件比较极端地区,用四字型概括:一般是“冷、热、湿、干”极端地区。最冷地区有两类,一是纬度高而寒冷,如南北两极地区,二是地势高地区,如青藏高原。最湿热地区,如刚果盆地热带雨林地区。最干的地区,如撒哈拉沙漠。因此,世界上自然条件好的沿海地区、平原地区、中低纬度地区人口相对分布稠密,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东亚、南亚、北美、西欧就位于这些地区。细数起来,人口分布的影响有自然因素也有人文因素。我们用右图来建立它们的关联性。当然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也彼此关联,两者可以产生叠加效应。如地形崎岖的云贵高原,交通不便,人口密度较小。又如气候适宜、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开发历史较早的、交通便利、水田农业发达、城市化水平高的浙北地区人口稠密。同样是人文因素,各地影响因素也有差异,如亚洲人口稠密是与历史开发早、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水稻耕作条件)关联性大,而西欧和北美则与工业发展早、发达程度关联性大。延展思考一下:除了台湾以外,我国人口最密的三省区(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千米500人),为何是河南、山东、江苏三省?。

再来说说人口迁移。其实上述的我国人口界线也是人类用脚走出来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动态变化导致人口的空间上的移动,这种变化,今天越来越明显。地理学家通常以“推力”与“拉力”来解释人类空间移动的现象。“推力”是指让人们移出原居住地的原因,包括自然灾害、战争、传染病、贫穷、饥荒、失业、低工资、缺乏土地等等;“拉力”是指吸引人们移入目的地的条件,教育水平高、经济条件好、就业机会佳、医疗卫生优良、生活便利等是吸引人们迁移的“拉力”。(来自台湾教材)。我国长期以来西部地区“推力”明显,东部“拉力”作用大。“推力”导致人口向东流的结果,使西部地区人才流失,年龄结构老化、老人赡养问题、子女教育问题突出、土地荒芜、乡土文化难以传承等问题,但不可否认“东流”的人群会给西部地区带来劳务输出的收入,会改变家乡人的观念,扩展家乡人的视野,改善西部人口的整体素质,同时也使部分地区改变“人多地少”的困境,对于发展观念相对比较先进地区,人口出走腾地也为“农业规模生产”起一定的推动作用。“拉力”作用结果,东部地区人口增加,使东部地区劳动力丰富,能够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市场变得更加活跃、文化迈向多元、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但不可否认,“拉力”拉来的人会带给东部地区环境承载、基础设施建设、就业岗位提供、教育医疗住房等等压力。有一种变化,这两年悄悄发生,那就是东部地区的“民工荒”,“民工荒”不等于我国劳务迁移“热度”的减弱,而是东部地区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型要求民工需要一定的劳动专业技能,而大多“拉来”的民工没有技能,这就造成了劳动人口供需的结构性矛盾。还有一种现象也加剧了“民工荒”:西部地区随着乡镇企业、小城市工业的发展,就业岗位增多,福利条件改善,“就近工作还能照顾家庭与农田”(东部企业福利提升慢,东西部工作待遇差异减小),民工“东流”的动力减弱,使东部地区招不到合适的人。人口迁移除了“劳务迁移”以外,还有难民迁移、智力迁移、生态迁移以及基础设施建设迁移等。如叙利亚、利比亚等中东、北非地区频繁战争,造成规模巨大向欧洲迁移的“难民洪流”,欧洲至今还没有更好的对策。人口迁移其实就是人类摆脱困境、寻找合适与安全的居住地、获得更好职业的过程。

一地到底是人多好还是人少好,仅仅看人口数量是难以判断的,要看人口容量。以上海为例说说人口容量。据上海市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本世纪以来,上海常住人口激增800多万人,从2000年的1608万人,增加到2014年年底的2425.68万人。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上海将严格控制人口规模,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2500万以内。那么就面积近6400平方千米的上海而言,人口多少为合适呢?。2014年上海常住人口超过2425万,其中,户籍常住人口1429.26万人,外来常住人口996.42万人,这样的人口规模,人口数是多了还是少了,笔者这里不给予大家结论。这里给三个案例供参考:一是日本,日本四分之三地区人口成为净迁出地区,年轻人多往城市迁移集中,目前东京都市圈人数就占全国三分之一还多,3.6万平方千米近 4400万人。第二个案例,据 2013年官方统计数据,新加坡的国土面积约为716.1平方千米,人口数量约为539.9万,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千米7540人。相比之下,北京每平方千米1289人的常住人口密度甚至略显“宽松”。然而,在新加坡,除了交通意外、道路整修等情况,交通拥挤的场景却并不多见。第三个案例,2014年末,上海崇明县(2016年7月改区)面积约1041.21平方千米,共有户籍人口67.8万人,比上年减少0.4万人,其中非农人口29.5万人,增长2.2%。全年户籍人口出生数3411人,出生率5.02‰,死亡率9.7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77‰。随着崇明交通与居住环境的改善,生态旅游岛的建设,同时,受国家政策的激励,变“推力”为“拉力”,人口数会慢慢实现止跌、上升,长期的“人口导出”地区的命运或许改观。

看了这些案例及数据,结合影响人口容量的四个因素:自然资源与环境(首要因素)、科学技术水平,地区开放程度及人均消费水平等,学友对“上海当下人口是多了还是少了”的分析就会客观很多,分析起来也会理性一些。影响人口容量的前三个因素与人口容量成正相关,最后一个因素与人口容量成负相关。至此,学友应该明白寻找“一地人口的适宜数量”需要考虑哪些因素了。人口容量区域差异性明显一般公众都能察觉到,但如果公众尤其是政府官员能够具备“人口容量动态观”,则会对区域的人口发展、经济发展等提出更科学的“规划”。江苏位于东部发达地区,但长江以北沿海地区与京沪铁路沿线比较,发展有极大的落差,如果沿海铁路建成,将又会产生巨大的“拉力”作用,人口容量增加,带动经济发展,人口迁移难免,人口分布也会变化。

其实细心的学友在前述中也可以找到“问题”。“新加坡每平方千米7540人与北京每平方千米1289人”能单纯比较吗?。要知道北京单位面积上的水环境等与新加坡还是有差异的,区域开放程度等就不去说它了。对于“较高人均消费水平会减少人口容量”这一点,美国总统运用得“十分到位”,他说:“中国人绝对不能像美国人一样生活,不然地球无法承载”。

延展思考二个问题:一是陕西南部汉水谷地山区人口向北迁移,属于什么类型的迁移?。第二个问题是新疆和河北两个省级行政区人口分布有何异同点?请分析?








新功能上线——号内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