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灵枢.官针第七——凡刺有九,以应九变

 乐山有大佛 2017-06-30



凡刺有九,以应九变
一日输刺,输刺者,刺诸经荥输脏腧也。
二曰远道刺,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腧也。
三日经刺,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
四日络刺,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
五日分刺,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
六日大泻刺,大泻刺者,刺大脓以铍针也。
七日毛刺,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
八日巨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
九日淬刺,淬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


一日输刺,输刺者,刺诸经荥输脏腧也
诸:指众,许多。
经:指人体十二经脉。
荥:指十二经脉荥穴。
输≠俞≠腧:
“俞”:意为“捷径”、“直接”。“人”和“俞”联合起来表示“走捷径的人”。古代象形文字“俞”字就像一房屋,也预示着俞家很富有,有房有财产,房屋边上趴着一个人,预示着有人要盗窃俞家的财产,谓之“偷”也。


“输”:运输,运送。车”和“俞”联合起来表示“车队走捷径”。
五输穴:是十二经脉各经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重要腧穴,即井、荥、腧、经、合。《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腧”:从肉从俞。“肉”指身体、肌肉。“肉”和“俞”联合起来表示“身体内部的捷径、通道”。捷径或通道都有一个入口—“穴”
《灵枢·四时气》:

“秋取经腧,邪在府,取之合,各取井荥,必深以留之。”

《灵枢·本输》:

“太溪,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中者也,为腧。这里的腧指十二经上的“腧穴”。黄帝曰:愿闻五脏六腑所出之处。岐伯曰:五脏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腑六腧,六六三十六腧,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
脏腧
《灵枢·背腧》:“愿闻五脏之腧,出于背者。”这里的“腧”指背腧穴。
“刺诸经荥输脏腧也”:意思是人体外在经络出现疾病,应该首选取其相对应的十二经脉上的五输穴上的“荥穴”治疗,疾病继续发展传输到脏腑应该用其相对的“背腧穴”来治疗。



二曰远道刺,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腧也


“远道”意思是遥远的道路。
“病在上,取之下”:

病在上面,可以取之其相对应下面穴位治疗。

如偏头痛可以取足少阳经上的穴位治疗,后脑勺痛可以取足太阳经上的穴位治疗。
“府腧”:

《灵枢.官针第七》

岐伯曰:五脏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腑六腧,六六三十六腧,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
五脏五腧:井、荥、腧、经、合。
六腑六腧:井、荥、腧、原、经、合。
如偏头痛可以取足少阳经上的(腧穴—临泣穴)治疗,后脑勺痛可以取足太阳经上的(腧穴—束骨穴)治疗。
“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腧也”:意思是病在上面,可以取之其相对应遥远的下面穴位,六腑六腧(腧穴)治疗。


三日经刺,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


大经:经筋
:经脉结聚不通之处,聚合,凝聚,指结成之物。

指筋结《灵枢·禁服》:不盛之虚,以经取之,名曰经刺。
:“糸”指丝绳;“各”指“十字交叉”。“糸”与“各”联合起来表示“把丝绳按照十字交叉的方式结合成罗网”
:从八,从刀。“八”在字形上就表示“二物相别”、“别离”。“刀”在字形上就是“一变二”之形。“八”与“刀”联合起来表示“以刀剖物,使之相别离”的意思。一刀劈不开,劈你八刀必断开。
“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意思是经筋上结,如同绳子上打了很多结,绳子上有结,那么绳子就变短了,经筋上打了结,经筋就变短了,就会产生疼痛,这时候就需要把这个结分开,一刀分不开来八刀。形容筋结需要用针反复提插到结上把结打开,经筋就松开了。


四日络刺,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


《素问.调经论》

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血气未并,五脏安定,孙络水溢,则经有留血。
帝曰:刺留血奈何?

岐伯曰: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
病在血,调之络。
《小络篇》
应龙问于岐伯曰:膜原与肌腠有分乎?岐伯曰:二者不同也。应龙曰:请问不同?岐伯曰:肌腠在膜原之外也。应龙曰;肌腠有脉乎?岐伯曰:肌腠膜原皆有脉也,其所以分者,正分于其脉耳。肌腠之脉,外连于膜原,膜原之脉,内连于肌腠。应龙曰:二脉乃表里也,有病何以分之?岐伯曰:外引小络痛者,邪在肌腠也。内引小络痛者,邪在膜原也。应龙曰:小络又在何所?岐伯曰:小络在膜原之间也。
刺小络之血脉也意思是如果病在血脉中,要把皮肤上面看到的小小络脉里面的恶血放出来。如我们看到的有些病人皮肤上小小的红血丝,黑血丝,紫血丝等等。如《素问·皮部论》:“太阳之阳,名曰关枢,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阳之络也。”


五日分刺,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


意思是上下,左右肌肉与肌肉之间的缝隙小了粘在一起,气血不能在肌肉之间循行。如果肌肉和肌肉粘在一起,两块或者多块肌肉就会相互之间摩擦产生影响,如临床我们常见的有些腰疼的病人,病人不活动腰部不感觉到疼痛,只要一做动作就会产生剧痛疼痛,有些老师说的运动型疼痛,弯腰痛,翻身痛等等。那么这类型的疼痛就是因为肌肉与肌肉分肉之间的问题。就需要把相互粘连的在一起的肌肉分开。


六日大泻刺,大泻刺者,刺大脓以铍针也
这里主要说的是鈹针开创排脓,是一种切开引流、排脓放血、泻除火邪的方法。


七日毛刺,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


“毛”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毛”的字多与皮毛有关。 漂在水面上,表面的。
,从水,孚( fú )声。本义:漂流,漂浮
浮,氾也。—《说文》
《灵枢.官针》' 直针刺'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 浅者也。' 浮刺'旁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
意思是因为风寒湿邪刚刚侵犯人体皮肤表面上,这种痹症还比较表浅,就只需要我们用针在皮肤表面上浅刺就可以了,如临床上见到疼痛病人皮肤表面上见的红点·白点·黑点等等一些不同与正常皮肤的斑点,就用针在上面浅刺就可以治疗疾病。再次提到反应点,诸君请引起重视,不要忽略不计,有可能扎完疑难疼痛顷刻即愈。不要以为浅层肌肉没有解决病人疼痛,就总是想到是深层肌肉的问题。何不退一部考虑下皮部?


八日巨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

巨:象形。金文字形,是“矩”的本字,象人持矩形
矩:画直角或方形的工具
本字作巨,今字作矩。形声。从矢,巨声。本义:矩尺,画直角或方形的工具.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员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故折矩以为句广三、股修四,径隅五。——《周髀算经》
孟子《离娄章句上》“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关于巨刺很多前辈的解释是左侧肢体有病取右侧肢体相对应的穴位,一些全息针法,在临床有些能够取得一定的近期疗效,但是大部分远期疗效不够稳定。有些疗效不好的情况认为自己没扎好,所以就值得我们去反思,到底是老师的没教好还是自己没学好?那么我理解的内经巨刺是怎么样的,一起来看看“巨”字'巨通矩形'矩形的对角线相等,巨·金文字形,巨或金字从字的中间定一中轴线对折可以完全重叠,这就是矩形字。矩形字有很多很多如“坐·中.田·囍”中轴线指一个轴对称的图形、建筑等物品的中心线,所有轴对称的物品过这条线上翻折回重合。比如说一个长方形,你对折后,长方形上的折痕就可以称为中轴线,故宫就是一个对称中心,此外还有成吉思汗陵墓,以及历代帝王的陵墓,都是轴对称图形 ,所以我认为的是巨刺应该理解为同侧的表里两条对应的经脉更适合,如手太阴肺经对应手阳明大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对应手少阳三焦经,他们之间是联通的,有个无形的中轴线,对折也是可以重合,更是相表里关系。不信?如果把手臂上的皮肤取下来平铺就是一个矩形图案。“手太阴肺经可以治疗手阳明大肠经上的病痛,同理手阳明大肠经也可以治疗手太阴肺经的病痛”临床上通过这种表里关系来治疗相对应的经脉,都能达到可喜的效果,治病心中有数,可达到预期效果。
《调经论篇》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
《素问·缪刺论》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


九日淬刺,淬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


:从水,从卒,卒亦声。“卒”义为“极点”、“极端”。“水”与“卒”联合起来表示“用水把物品的极热状态突然改变或扭转(表现在温度曲线上是一个拐点,这个拐点就是“极点”,就是“卒”)”。本义:用水急速冷却的办法制造巨大温度反差的方法或技术。

,灭火器也。――《说文》。按,贮水以焠刃之器,其实焠、淬同字,刃出于火,故从火。
火与水合为淬。――《汉书·天文志》
淬刺:看到很多医家的翻译解释用火把针烧红了再去扎,笔者也曾经学习使用过“火针疗法”,临床虽然也能够取到一定的近期疗效,但远期疗效并不理想,如膝关节积液,用火针扎完后拔罐,把里面的积液拔出来,其实想通了就明白了这和西医用注射器去抽取积液道理是一个娘讲的,没二样,虽然当时积液是出来了,过不了多久就会出现,有人反对了,说西医是空筒的冷针,火针是实体的热针理论不同,为什么我说是一个娘讲的道理呢?不管你是用的何针,你扎的部位大致是一样,其目的只有一个,想把膝关节里面的水弄出来。对不对?通过对内经的研究本人现在治疗膝关节积液根本不在膝关节局部去扎针,有没有想过这膝关节里面的水是为何形成的?不是外力打进去水,也不应该是身体内多余的水留居到这里?实际上这里的积液是人体经络参与循环的重要体液,是因为前方的经络塌方了把它的要通过的路线堵塞了,体液不能流过去,好比你家的厕所大便器下面的水管堵住了,你不疏通大便器下面的垃圾,拼命的想办法把漫到外面的水弄走,然后再打开水龙头放水,水还是会漫出来。你这样的解决办法有何用?只有去想办法疏通大便器下面的下水管,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此比如不甚儒雅,但是更让人易懂,治病也是一样,只有顺应经络的方向疏通了,病自然就好了。不通则痛,不堵则才通,痛则不通。有兴趣者你可以去公众平台查看历史记录,以前发表的膝关节治疗病例分享。
《说文》对燔的解释:“燔,热也”。燔针按现在大多数人的理解为火针,先不说其治疗效果怎么样,就针烧到800多度的温度去扎人体,烧伤的疼痛度可想而知,这种针眼后的愈合少者2,3天,长者7,8天都还感觉针眼痛,遇到针眼保护不当的患者,天气炎热针眼很容易感染,很多患者不敢进行第二次治疗。那么我理解的燔针是治疗因受寒造成的筋急之病,筋遇寒就会拘紧,患者本来就是因为受寒导致的病痛,此时如果你用冰冷的针去扎,会加重患者的寒,那么这样的情况就需要用火或者炉子把针烤热了就可以扎了,不是用火把针烧到通红去扎,《类经》张介宾燔针曰:“盖纳针之后,以火燔之使暖也”。明代医家吴昆注:“燔针者,内针之后,以火燔之煖耳,不必赤也。”都是明确的指出不必烧到赤红。
《灵枢·寿夭刚柔》:“刺布衣者,以火淬之。刺大人者,以药熨之。。
《灵枢·经筋》“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度,以痛为输。这里的“燔针劫刺”是把针烤热了后扎,不用留针。“以痛为输”很多人说是'以痛为腧“你想到的是“腧”肯定是以痛点为腧穴,以阿是穴为腧穴,大错特错,此“腧”非彼“输”

'以痛为输',不是以'痛为腧穴',灵枢经筋长篇大论“以痛为输”是指患者告诉医者的痛在哪个部位,那么医者要通过这个痛处,顺着痛处去找相关的所属那条经筋的输送通路,找出该条经筋上的筋结,再用燔针劫刺经筋上的筋结。
《素问·调经论》:“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病在骨,淬针药熨。”那么病在经筋上用燔针劫刺,病在骨头上就需要“淬针药熨”这里的“淬针”是用开水去煮针,通过水煮针加热针身,或意义为给针消毒。

《素问》遗篇注云:用员利针、长针,未刺之时,先口内温针,暖而用之。又曰:毫针于人近体,暖针至温方刺。

按:口体温针,欲针入经络,气得温而易行也。今或投针于热汤中,亦此意耳。口温与体温微有不同,口温者针头虽热,而柄尚寒,不若着身温之,则针通身皆热矣。

《针灸大成》制针篇先将铁丝于火中煅红,次截之,或二寸,或三寸,或五寸,长短不拘。次以蟾酥涂针上,仍入火中微煅,不可令红,取起,照前涂酥煅二次,至第三次,乘热插入腊肉皮之里、肉之外,将后药先以水三碗煎沸,次入针肉在内,煮至水干,倾于水中,待冷,将针取出。于黄土中插百余下,色明方佳,以去火毒,次以铜丝缠上,其针尖要磨圆,不可用尖刃。

麝香(五分),胆矾石斛(各一钱),穿山甲当归尾、朱砂没药郁金川芎细辛(各三钱),甘草节、沉香(各五钱),磁石(一两能引诸药入铁内)。

又法:用乌头巴豆各一两,硫黄麻黄各五钱,木鳖子乌梅各十个,同针入水,用瓷罐内煮一日,洗择之,再用止痛没药乳香当归花乳石各半两,又如前水煮一日,取出,用皂角水洗,再于犬肉内煮一日,仍用瓦屑打磨净端直,用松子油涂之,常近人气为妙。

“药熨”比如把艾柱插到针柄上通过燃烧产生热量,或者用个棉布口袋用些活血散寒的药物煎煮后敷在患处,凉了后再放锅里煎煮再敷,如此反复,这种方法在民间比较多见。
《灵枢.寿夭刚柔第六》
黄帝曰:药熨奈何?伯高答曰:用淳酒二十斤,蜀椒一斤,干姜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种,皆嚼咀,渍酒中,用绵絮一斤,细白布四丈,并内酒中,置酒马矢熅中,封涂封,勿使泄。五日五夜,出绵絮曝干之,干复溃,以尽其汁。每渍必晬其日,乃出干。干,并用滓与绵絮,复布为复巾,长六七尺,为六七巾,则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处,令热入至于病所,寒复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而止。起步内中,无见风。每刺必熨,如此病已矣。这里记载的就是药熨。


虽然寒性拘急筋痛可以用燔针焠刺,但热则筋纵不收的病痛就不能用燔针焠刺。

《灵枢.经筋》焠刺者,刺寒急也,热则筋纵不收,无用燔针,名曰季冬痹也。
焠刺是烧针的刺法,治疗因受寒造成的筋急之病,如果是因热而造成的筋脉弛缓的病证,便不宜采用燔针了。这类疾病称为季冬痹。

“淬刺非焠刺':淬以水为主,焠以火为主。二者都有其共同目的给针加热,都是为了通过温针来克制体内的寒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