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上海值得你花一生去研究

 昵称34668224 2017-06-30

法国建筑师在上世纪40年代上海的哪一条街盖了一座像钢琴一样的房子?毛主席最喜欢的上海地中海式建筑在哪里?这些一般上海人并不清楚的事情,两位美国人却非常了解。他们就是在上海居住了多年的美国企业家柯炜文和他的妻子狄娜。

柯炜文(Wm Patrick Cranley)和太太蒂娜的家坐落于徐汇区高安路一条美丽而舒适的小弄堂里,小路两旁绿树成荫的法国梧桐遮掉了盛夏的骄阳。

柯炜文在高安路6弄家里。

他们的家是1946年一位法国建筑师为江苏无锡纺织业大亨设计的Art Deco风格的洋房,内部面积450平方米,还有个500平方米的花园。1960年至1980年,它属于上海科技图书馆,因为没有“72家房客”的历史,保存得不错。 我俩就是喜欢老房子,公寓我们来说没有任何吸引力。 

根据上文记者描述的特征及柯炜文照片里住宅的大门式样,可以判断柯炜文居住的是高安路6弄瑞安新邨1号。但是记者的介绍里有2处错误的地方,这里更正一下:

1、高安路6弄1号建于1940年而不是1946年。

2、房子的设计师是中国著名设计师奚福泉而不是法国设计师。

3、文中提及的无锡纺织大王是施成孙。

高安路6弄1号保护建筑铭牌,上面记载房子建于1940年,设计师奚福泉。


高安路6弄1号建筑主入口设计颇具匠心,双扇圆弧木门表面带有精致的浮雕和金属镶饰。



高安路6弄1号(俗称钢琴房子):


国际式现代派建筑风格,建筑外观像钢琴,建于1940年,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面积750平方米,建筑立面为非对称布局,墙面采用大开扇钢窗。建筑为收分式平屋顶,檐口出挑较深,屋顶四方竖立烟囱。南立面逐层退台,形成楼层面的宽大阳台。北侧设有圆弧形楼梯通道。


当时,柯炜文一家租住的是一楼、二楼,房东住三楼。前几年原始房东以98岁高龄去世,由于子女均在国外,所以一致同意出售该处房产,对外报价1.6亿。


高安路6弄1号格局:

一楼花园,客厅,餐厅,保姆房,洗衣房,书房,卫生间

二楼:三个卧室带三个套内卫生间

三楼:一个主人卧室

顶楼:70平方的观景露台

 

这里顺便介绍一下新华路36号洋房,上海有名的“蛋糕房子”。


新华路36号,是沪上罕见的二层砖木结构圆形建筑,俗称“蛋糕房子”。1930邬达克设计,原为西班牙公使居住,占地面积905平方米,建筑面积543平方米。由内外两层承重砖柱组成圆形排架。圆形平面的内圈为客厅,铺白色大理石地面,中心有一喷水池,相对应的顶棚处有一玻璃吊灯。


建筑外围空间分割为起居室、餐厅、书房及辅助用房。由中心客厅可进入外圈各房间。该建筑木构架,缓坡屋面盖西班牙圆筒瓦,下为木基层、木屋架。楼地面铺硬条木地板。由钢筋混凝土旋转楼梯通向二层,水磨石子面层。住皂外墙面结构外露,梁、柱均为白色,围护墙用紫红色泰山面砖贴面,白水泥勾缝。前后大门两侧均用玻璃砖砌筑,既满足了室内采光要求,又丰富了建筑立面。这幢罕见的圆形别墅在上海近代建筑中实属绝无仅有。


以下柯炜文住宅照片摘录自“缤纷家居”在此表示感谢。


与很多户主彻底翻新老房子然后入住有所不同,夫妇俩只是粉刷了墙壁,装了些照明设备,添置了西洋老家具,老家具。老物件蕴涵着历史的艺术美、沧桑美,房子从里到外都保留了最初的装饰艺术风格,仿佛生活在20世纪30年代。

柯炜文与中国的第一次结缘早在1986年,他作为25个美国研究生之一来到南京大学的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学习。那时他已经在美国名校密歇根大学获得了MBA和中美研究所政治经济学两个硕士学位。

但毕业后的柯炜文并没有如愿来到中国,他进了一家著名的保险公司。 在1997年他争取到了来上海工作的机会。一到上海,他就被这座城市迷住了,它大气、开放、海纳百川而又从容不迫。柯炜文觉得上海像极了故乡巴尔的摩。

2001年,柯炜文成立自己的公司——亚京咨询,主营品牌推广、公关传播。他也担任过上海美国商会的主席。他的一对儿女都能说流利的普通话,还能阅读中文书籍。一家人喜欢吃上海菜,烤麸、蹄膀、马兰头、米苋……他说这要多谢烧得一手好菜的上海阿姨。

夫妇俩都是老建筑的超级“粉丝”

这对夫妻是老外圈子里出了名的上海老建筑超级“粉丝”,他们身体力行收集了许多老家具,蒂娜则长年为《上海日报》撰写相关专栏文章。柯炜文说:“老建筑是在上海与世界交流的过程中沉淀下来的历史、文化缩影。一栋房子都隐藏着令人着迷的故事。 ”蒂娜则补充道:“每个里弄就像一个独立的小社会,非常热闹。走进上海的里弄就好像进入了老上海的时空。 ”

当时关于建筑的资料不像现在这么丰富,柯炜文和太太一起寻找书籍、照片,走街串巷和人聊天。因此认识了很多在上海的美国人。通过别人的回忆,他一点点追寻城市的历史和记忆,还有那些属于个人的飘零往事。

每一天,夫妻俩都在上海的昨天和今天进进出出,然而对老建筑产生的许多疑问却常常得不到解答。 “我们找不到人问,也查不到资料。 ”1998年,夫妇俩和江似虹成立了“上海老建筑俱乐部”。

为了更好地回答参观者的各类问题,柯炜文夫妇花了大量精力和时间做“功课”,四处收集、整理、核对与老建筑有关的资料。他家的会客厅则成了俱乐部的根据地。

“我们邀请了各路学者、专家为大家讲述老上海的奇闻趣事,从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到老洋房、老公寓、老弄堂、老舞厅、老医院、老邮局,所有上了岁数的上海老建筑都不放过。 ”他觉得老建筑不只是去欣赏它外在的美妙,知道它的故事后,可以更容易地感受上海乃至中国各方面的变化。最棒的一次讲座是潘翎讲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黑帮的故事。

征集“黑名单”,曝光破坏历史遗产的人

在江似虹的《上海漫步》丛书第三辑中,柯炜文负责开篇外滩,“如果你只有半天参观时间,那么外滩是唯一选择,因为它是这座城市的灵魂。 2个小时后,你会比大多数当地人更了解上海在沉寂几十年后再次复兴的原因。 ”柯炜文说。

外滩源原英国领事馆。

在他写的《外滩漫步》时,柯炜文颇具新意地提出了 “从开埠之后到1940年代,外滩建筑群经历了五代演变,现在我们看到的最精华部分建于1910年至1925年间。 ”

柯炜文说,第一代建筑是19世纪五六十年代期间英国人建的,以一两层的砖木结构为主,耐久度较差。因为当时他们不确定《南京条约》能持续多久,所以建得很仓促,几乎没有美学价值。不久之后,这些建筑被拆掉翻建,唯一尚存至今的只有原英国领事馆。

外滩源原英国领事馆。


到了19世纪末,三四层的红砖石雕建筑出现了。之后的第三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出现了,建筑风格也趋于多元,内外装修讲究、设施增多,汇中饭店安装了上海最早的电梯。这一阶段建筑保存至今有10幢。

文化遗产开放日,上海市民排队参观难得开放的外滩源英国领事馆。

排队参观的市民大都白发苍苍,喜欢老建筑的还是年纪大的人居多。

第四代是柯炜文本人最爱的,因为属于典型的ArtDeco建筑。 “1920—1940年,基本形成今日的外滩建筑群格局。最为经典的有14号的交通银行、20号的和平饭店和23号的中国银行。 ”至于第五代,柯炜文笑称是那些新时代的“老建筑”,比如32号的半岛酒店。

外滩23号中国银行大楼。

“在中国,对历史建筑的保护还没有很到位。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是,很多老建筑只是保留了外观,却忽视了内部。一栋建筑,无论是新是旧,内部是整体美学价值的重要部分,如果一扇木门、一方手绘瓷砖、一片琉璃瓦永远消失了,这座房子不会再告诉你相同的故事。

有些人声称老建筑的内部设施过时了,不适用于现代生活。但是,欧洲那些比上海老建筑还要年纪大的房子,都能做到让旧的内部设施重新再利用。没错,保护是昂贵的,但是城市遗产的价值呢?它是无价的。 ”

柯炜文说,“虽然外滩建筑群的保护相对完好,但很多内部设施和装饰却没有保留下来。我曾经在和平饭店看到过一个老式黄铜门柄,上面刻着英文字母C H (Cathay Hotel的缩写),非常精美,也完全好使。翻新之后它不见了,换上了现代的门锁。这真让人遗憾。 ”

2008年,柯炜文发起了一项征集活动——最不被“善待”的老建筑列入“黑名单”。提起这事,柯炜文说:“我可不怕‘打击报复’,征集黑名单主要一个目的是曝光肆无忌惮地破坏城市历史遗产的人,同时也通过‘坏典型’让公众明白哪些绝对不应该去做。 ”

每月带朋友漫步于上海老建筑间

每月的第三个周日,柯炜文都会带领新朋旧友看老建筑,解说每座老屋的来龙去脉,并忙着和早已混熟的左邻右舍打招呼。这就是他坚持多年的“Shanghai old house walk”。

柯炜文说:“关于老房子,印象最深的是2006年在美国,我参加了‘老中国通协会’的一次活动。遇见的老人很多是20世纪初在中国待过的。其中有位80多岁的老太太,她1926年生于上海、1946年离开,现在每次做梦都梦见上海,梦见住过的‘武康大楼’,还梦见小笼包。 ”

上海的老建筑,其实就是上海在与国际交流的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文化、历史发展的缩影。上海的老建筑风格多元,他们却独爱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摩登Art Deco风格,因为它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艺术风格,更是与上海近代城市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1929年9月落成的沙逊大厦标志着中国近代建筑风格开始转向ArtDeco风格。它还被运用在家具和产品设计中,所营造的时髦、前卫、经典和国际化的现代生活方式,左右着当时上海人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说Art Deco是上海重要的精神遗产之一也不为过。”柯炜文还推荐了四处最具Art Deco特点的老建筑:“国际饭店、原交通银行、旧方建公寓和景华邨。 ”

国际饭店,1934年12月1日开业,30年代有远东第一高楼之称。

外滩14号,1947年建成,原交通银行大楼,现上海市总工会,鸿达洋行设计,占地面积1908平方米,建筑面积9485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主体6层,中间8层。

方建公寓:高安路78弄1-3号,现建安公寓。1932年建, 属现代派风格建筑,局部装饰艺术效果突出。公寓建筑立面作凹凸处理,并通过实墙面和挑阳台虚实处理手法,使立面层次丰富。

方建公寓分南楼和北楼,著名影星上官云珠曾住在北楼641号29室,1968年11月23日凌晨3点,她从公寓4楼纵身越下,结束了自己48岁的生命。


景华新邨:巨鹿路820弄1-82号。1937年地产商周湘云在自己的周家花园内划出南面一部分建造住宅,因花园风景华丽而名景华。砖混结构,1938年竣工。新式里弄住宅。正立面以出檐竖墙分隔单元,造型独特:山墙立面有精致的线条装饰。


老上海对外国人到底意味着什么?柯炜文沉思良久然后缓缓说:“这是多年以来一直萦绕在我心中的问题,许多外国人到上海后很快喜欢上了这座城市,并在这里发家致富。而对我来说,也许是那个时代上海的包容性和活力。这里有全世界各种各样的人,各种思想、文化激烈冲撞又共处一室。这座城市有一种说不清的魔力,值得你反反复复、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花一生的时间去研究和琢磨。 ”




         欢迎关注ArtDeco上海公众微信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