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访林十之:博学,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Mix杨林 2017-06-30

「山林访谈室」是一次相遇

遇见那些在「自然」主题下

不断进行有趣创造、深邃思考的人

关上木门

开始吧

   ∞ 这 是 暖 澡 堂 第 183 次 推 送 ∞  

文 / 编辑:柠檬獭




/  前  /  言  /

by 柠檬獭

借由2016年初一次约稿机会,认识了本期专访主角林十之。当时他已是知乎“生物学”、“植物学”、“植物分类学”和“植物”四大话题版块的优秀回答者,拥有8K 关注者。几次接触留给我的印象,可以概括为四个字:“惊为天人”。


林十之

点击传送门,阅读林十之为澡堂撰写的??

>>> 如何捕获林中的“幽灵”植物? | 猎物志 <<<


目前是北美某大学生物学类专业在读博士生的林十之,研究课题包括——


整个陆生植物的线粒体基因组进化和系统学的研究

菌异养植物线粒体基因组进化和系统学研究的研究 

发现并研究一种新的肉食植物


虽然研究对象是这种『每个字都认识但连起来却看不懂』系列,但林十之绝不是刻板印象中的“理科男”。


汉语言文学和生物学双学士学位,资深古典乐爱好者,通俗音乐品鉴家,小当家级别厨师,喜欢用侯麦打发时间的电影迷,闲时还写写小说——林十之的学识触手伸向四方八面,堪称当代“文艺复兴人*”。


编者注:

今天“文艺复兴人”(Renaissance man或polymath)这个词,相当于“通才”或“博学者”的意思,特别针对艺术和科学领域。文艺复兴时代涌现了多位在多个领域都有建树的大才,譬如列奥纳多、巴迪斯蒂·阿伯拉蒂等。后世就借用这个梗,把那些博闻强记、跨界发亮的有才之士,称为“文艺复兴人”。


这样一位活生生的文艺复兴人,他的专业涵养、生活趣味、好奇心与求知欲,会是怎样一番风景?


本期『 山林访谈室 』,希望展现林十之的某几个切面。因为,如此丰富精彩的人生,对我们而言,实在是一份美好、坚实的激励。



I   N   T   E   R   V   I   E   W

/  山  /  林  /  访  /  谈  /  室  /


  = 林 十 之

  = 柠 檬 獭 @ 暖 澡 堂



P  A  R  T  1

『 标 本


你曾在朋友圈分享过一组西方各大标本馆 logo集合照,有趣极了,当中有哪些名堂?


獭注:

馆藏级植物标本,需配备规范、尽可能齐全的标注信息。譬如“标本信息标签”,呈示植物学名、分类学信息、采集地、采集日期、采集者、鉴别者、馆藏编号等必备资讯。“馆藏章”则是表明标本归属的重要标记。

上图为北卡大学标本馆(UNC Herbarium)所藏广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标本。

图片来源:herbarium.unc.edu


有logo的标本馆其实只是少数。大部分的标本馆logo其实都是套用的所属学校的logo,比如威斯康辛大学标本馆用了威斯康辛大学的吉祥物美洲獾作logo。


林十之收集的标本馆印章 · 之一

威斯康辛大学标本馆,美洲獾

图片:林十之


獭注:

左图 | 来自威斯康辛大学标本馆的鳞毛蕨属(Dryopteris)标本,底部偏左有林十之介绍的美洲獾logo馆藏章。图片来源:herbarium.wisc.edu

右图 | 美洲獾(Taxidea taxus)本人


密歇根大学标本馆则用了密歇根大学校徽上的油灯,代表知识之灯。南卡罗莱纳大学标本馆也用了自己的校徽,出现了代表知识的密涅瓦和她的猫头鹰。


林十之收集的标本馆印章 · 之二、三

密歇根大学标本馆,知识之灯

南卡大学标本馆,密涅瓦与猫头鹰

图片:林十之


有一些标本馆设计了自己的logo。加州州立大学Chico标本馆用了Chico当地著名的胡克栎(Hooker Oak)作logo。


林十之收集的标本馆印章 · 之四

加州州立大学标本馆,“胡克栎”

图片:林十之


胡克栎是一棵非常巨大的栎树(Quercus lobata),于1887年以当时英国邱园园长胡克命名,当时一度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庞大的植物。胡克栎在1977年轰然倒下的时候,已经长到30米高、8.8米粗。


獭注:

上图是一张1910年代的明信片,主角即是林十之提及的“胡克栎”,明信片右下角有“Largest Oak Tree in the World”字样。汉语一般习惯将Quercus lobata称为“白橡树”。这棵巨型白橡树一度是当地著名地标,在1977年5月1日倒塌后,人们为残存的树桩建造了纪念碑。

图片来源:localwiki.org


獭注:

一度被冠以“世界最大橡(栎)树”头衔的“胡克栎”树桩纪念碑,位于加州奇科市比德维尔公园(Bidwell Park)内。图片来源:localwiki.org


而位于北美东海岸的阿卡迪亚大学E. C. Smith标本馆,则采用了当地盛产的紫花捕虫堇(Pinguicula vulgaris)作为自己的logo。


林十之收集的标本馆印章 · 之五

阿卡迪亚大学标本馆,紫花捕虫堇

图片:林十之


紫花捕虫堇(Pinguicula vulgaris

狸藻科的多年生食虫植物

图片来源:botanichka.ru


“透过标本,我可以真切地

触碰到来自远方的花草 ”


:(迷妹脸)随手抓几枚馆藏章,就能聊出那么多故事!在我们外人看来,标本馆是一个厉害又神秘的小世界,其实在标本馆工作与学习是怎样一种体验?


:标本馆其实就是一个生物博物馆,你能够接触到来自天南地北的生物标本。很多标本上都会详细对其生境和伴生种进行描述。


我在处理来自人迹罕至的边远地区,如西伯利亚、阿留申群岛*、亚历山大群岛*的标本时,就会对着那些标本描述浮想联翩。因为那些地方我可能一辈子都没有机会去,但是透过标本,我可以真切地触碰到来自那里的花草,并通过描述自己脑补出它们生长的环境,仿佛去远方做了一次免费的旅行


獭注:

阿留申群岛(Aleutian Islands),位于白令海与北太平洋之间,属于阿拉斯加半岛上阿留申山脉的海面延伸,由超过300个小型火山岛组成。图片来源:milenachka.tumblr.com


獭注:

亚历山大群岛(Alexander Archipelago),位于美国阿拉斯加州东南部海岸外,组成岛屿超过1000座,覆盖着浓密的森林。图片来源:Pinterest


有些标本上还会有很多前辈植物学家的批注,一般都是对标本定种的修订,你还可以看到他们为什么作改动的理由。有了前辈的经验,对于学习和研究某一类群的分类学,往往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林十之:“学校的标本馆,展示区和存放区是一体的,设计理念非常先进。”(图片:林十之)


标本不仅只能看、研究形态,我们还可以从其中提DNA做分子层面的研究。这也使得很多一度沉寂在故纸堆无人问津的标本在新时代中重焕新生,为人类深入理解这个世界做出新的贡献。


林十之:“标本馆内有很多展示窗口,为游客作科普。可能是世界上最漂亮的标本馆之一了。”(图片:林十之)


我的课题就经常能利用北美强大的标本馆体系,足不出户,就能向其它标本馆租借标本进行研究。如果没有如此强大的标本馆系统作支撑,我现在花四个月时间完成的课题,光是采样,就要花掉我三四年的时间。


林十之:“标本柜内部,标本按科放置,科的顺序按最新植物系统学研究的成果排列。目前外出采样和在标本馆工作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而且大部分都年岁已高,做一些标本定种的修订工作,和地方植物志的编纂。”(图片:林十之)


我在标本馆工作的时候往往也是一个人。不过我也挺喜欢一个人在标本馆逛的感觉,有种《博物馆奇妙夜》的既视感。打开植物标本柜会有一股草药铺的清香,打开真菌标本柜则会有一股干货铺的浓香,这都是少有人能体会到的乐趣



P  A  R  T  2

『 野 外


:野外考察,也是必修的功课吧?


: 目前野外考察的机会其实没有以前多了,但去年夏天去野外考察过我研究的肉食植物,今年夏天还要去野外做实验。


獭注:

食肉植物,是指那些通过分泌消化液,将诱捕到的生物消化后,吸收补充自身养分的植物。常见的食肉植物有猪笼草、茅膏菜等等。上图植物为圆叶茅膏菜(Drosera rotundifolia)叶片上的腺毛和黏液。


本科的时候一个暑假,曾经在国内跟导师在川南、川西和川陕甘交界的山上做过半个多月的野外采样。其实是很辛苦的,我们都爬的没有路的野山,西南的山特别湿滑,经常踩空摔跟头,下面就是湍急的溪水,要加倍小心。山上林子很深,坡又陡峭,要手脚并用才能爬上去。


林十之在北美山岭小溪边采集植物

(图片:林十之)


其实这都不算什么,等采完样下山,你会发现身上多了一些“大山的馈赠”,有蚂蟥顺着裤管的细缝爬到鞋里吸血,拔下来满脚鲜血淋漓的。洗澡的时候还发现有蜱在肚子上扎得牢牢的,还得小心地拔下来,所幸没有被传染上什么怪病。


在北美高山沼泽采集植物的林十之

(图片:林十之)


当然,野外采样也有很多好玩的,最大的体验当然是直接感受大自然的洪荒之美。去彝族聚居地,可以看到有很多着漂亮衣服的彝族妇女在山路上走过。跟当地旅社的老板聊聊天,听他们怎么经营一天的活计,也学到了不少知识。


:与植物打了那么久的交道,它们在你眼中,是否有 “AB面 ”?


:由于我本身研究的是寄生植物、肉食植物等各种奇葩植物,所以正好可以接触到很多植物不同寻常的一面。


獭注:

水晶兰是林十之很感兴趣的研究对象之一,全株不含叶绿素,可完全无光生长,是一种腐生植物。被称为“ghost flower”——植物界的“白鬼”。林十之撰写的>>如何捕获林中的“幽灵”植物? | 猎物志<<一文中有关于水晶兰的小故事,点击链接或上方图片阅读~


比如大家一般都觉得植物是安静脆弱的,逆来顺受的,这可能是植物的A面。但其实植物也会玩各种心机,进行欺骗和谋杀,这是我看到的植物的B面。


“生物为生存繁衍使出的

各种让人大呼不可思议的招数,

让我痴迷不已 ”


寄生植物靠欺骗寄生在其它植物和真菌之上,过不劳而获的生活。肉食植物则反客为主,不做动物的鱼肉,反而用各种手段捕获动物来作为自己的营养补给。


獭注:

上图 | 被无刺藤(Pisonia grandis)种子害死的鸟儿。林十之曾在一篇名为《为什么会有肉食植物?》的文章里提到这种叫做“无刺藤”的植物:

热带岛屿上的紫茉莉科树木无刺藤会产生粘性极强的种子,从而导致海鸟经常在采食果实时被粘在果枝上动弹不得,最后悲惨地死去。……无刺藤的初衷只是想让种子粘在鸟身上不掉下来以实现长距离种子传播,谁知道种子粘性太强,造成了它并不情愿看到的悲剧。

BBC纪录片《地球脉动II》曾完整拍摄下鸟儿被无刺藤种子“粘”死的全过程,堪称触目惊心。

图片来源:林十之


所以我眼中的植物,可能就没有大部分人眼中那种纯粹的美好了。它们也是生物的一员,也能为了自己的生存繁衍使出浑身解数,有些招数可能还非常“丑陋”。


“当代都市人可能会觉得大自然是一片宁静的心灵避风港,但在我眼中大自然就是一座生物的竞技场。”——林十之

(图片来源:flikr)


弱肉强食,腥风血雨,能者上,不能者亡,一点也不仁慈。但这不代表我就不喜欢植物或者大自然了。反而是生物为生存繁衍使出的各种让人大呼不可思议的招数,让我痴迷不已。


所以,植物和大自然对我而言,与其说是净化心灵的避风港,不如说是能连看一出出好戏的戏台子。


“在你难以察觉到的大自然的隐秘之处,一直上演着精彩度不亚于宫斗片和谍战片的生物生存智慧的较量。”——林十之

(图片来源:forestlore.tumblr.com)


:身处大自然中,总会遇到这么一个问题:“这是什么植物 ”。有没有一些关于辨认植物的入门诀窍可以分享给我们?


识别植物是需要长期坚持和积累的过程。不积累就认不多,不坚持以前认得的也会忘。


对于普通人而言,认植物最好最简单最靠谱的方法自然是去问能认识很多植物的人。如果不认识这样的人或者人家没时间,现在有一些认植物的app可以使用,“花伴侣”、“形色”什么的都很不错,但对于完全没有植物学基础的人来说也不可完全依赖,毕竟也有错误率,认错了你还不知道。


林十之提到的植物辨识APP“花伴侣”


要认植物,最踏实的当然就是自学了,但这就要花很多时间去积累和学习。学会使用植物志和检索表,多去植物园逛逛,多看看图鉴。在外面遇到不认识的植物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加一些认植物爱好者的群,互相学习,解答疑难,围观一下他们放出来的植物,也是积累的好过程。


P  A  R  T  3

『 人 生


:你是著名的多面手,假如在专业之外选择人生三大爱好,你的答案是?


应该是美食、电影和小说。


林十之随便做做的新加坡辣椒炒蟹 ˉ﹃ˉ 

图片:林十之


我觉得烹饪算是一天放松的时候吧。将自然之物以自己之手转化成各种可口的饭菜,最后品尝享用,跟自己合为一体。


烹饪也是需要发挥创造力的时候,我会去琢磨各种食材的搭配,烹调的技法,争取经常能吃到不一样的东西。自己做饭最大的好处,在于可以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而且能够自己注重营养的搭配。


林十之随便做做的油封鸭 ˉ﹃ˉ 

图片:林十之


今天做了重口味的川菜,明天就煲个粥下下火。中餐吃腻了,就做点意面煎点牛排换换口味。当然,跟朋友分享我做的美食,也是一个满足自己虚荣感的好机会。


林十之随便做做的越式菠萝炖马鲛 ˉ﹃ˉ 

图片:林十之


“我们需要人文的东西

来让自己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对外格物,对内致知。”


:说到小说——拥有生物学和汉语言文学双学士学位这样的背景,你是否在生物学及文学之间发现相通的美感或其他体会?


科学中的自然是以物观物,文学中的自然是以人观物所以文学中的自然和生物学,始终都是人类思想情感自身的投射。


《潇湘图》,南唐董叔达


在中国古典诗歌和散文中,就有大量的作品是描绘生物和大自然的。东方美学一贯注重天人合一的境界,所以就特别亲近自然,也爱去琢磨把玩人与自然的有趣之处,如《浮生六记》中芸娘把茶包放到荷花中制荷花茶,《红楼梦》中也有大量关于大观园造园和花草布置的描写。


獭注:

“荷花茶”梗的最著名出处之一,也许就是沈复的《浮生六记》。今人参照《浮生六记》,对荷花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复刻。(图片来源:Pinterest)


到了近代, 乡土文学依然是主流,沈从文的湘西和废名的桃园,依然是绿油油的一片。即便是到了现代,我们也能从张承志的《黑骏马》和张炜的《蘑菇七种》中感受到北方草原和森林的壮美。所以,中国文学中自然一直都占据着大量的篇幅,以至于当代我们要呼吁的反而是回到城市中去,进行被我们长期有意无意遗忘的城市书写。


湘西风景(图片来源:谷歌)


獭注:

《黑骏马》是回族作家张承志的中篇小说。作者曾在内蒙草原生活约四年,小说以内蒙草原为背景。1995年小说被改编为同名电影,由谢飞执导。

上方内蒙草原图片来源自谷歌,并非电影剧照,特此说明。


但西方文学传统跟自然的关系,就要紧张得多。自然和其它生物往往跟人处于敌对关系,是我们需要用理性征服,驯服的存在。


早期探险小说中充斥着热带雨林食人植物的恐怖描写。梅尔维尔的《白鲸记》,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都一直在描写这种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


獭注:

恩内斯特·海明威(E. M. Hemingway,1899-1961),除了是狂热的钓鱼迷、打猎迷之外,还酷爱拳击和斗牛。其小说和人生,都以“tough”著称。上图为海明威与他的猎物合影。(图片来源:huffingtonpost.com)


但不管是以何种立场来看待自然,文学的自然跟科学的自然还是迥然不同的。


科学看待自然的方式是永远将其作为一个客体来研究的,或者将自然为我们所用,很难回到人自己的心灵里去。而文学和艺术始终是关于人的学问,所以通过它们我们可以在自然的客体和人的主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得自然能够真正成为我们心灵的一部分。


做得再投入再用功,科研都无法回到你的心灵,来填充你的人格。所以我们需要人文的东西来让自己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对外格物,对内致知


在你心目中,哪(几)位作家,或哪几部作品,具有类似大自然的魔力?


说到有大自然魔力的作家,纳博科夫大约是最接近的一人。他本身是一名鳞翅目昆虫学家,当过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鳞翅目负责人。


獭注: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 Nabokov,1899-1977),俄裔作家、昆虫学家、文学学者、段位颇高的业余国际象棋手,最为人所知的文学作品估计是《洛丽塔》。在昆虫研究领域,他的主攻之一是灰蝶科(Lycaenidae)。为了纪念纳博科夫在蝶类研究领域的成就和贡献,有好几种蝴蝶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上图为纳博科夫和他的宝贝蝴蝶标本。摄于1960年。图片来源:gettyimages.co.jp


他每年夏天都会跟妻子到野外采集蝴蝶标本,并为灰蝶的分类研究和迁徙演化研究作出了贡献。我们可以在他的回忆录《说吧,记忆》中读到他童年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我在本科毕业为留学申请写个人简介时,还曾引用过其中他描述自己心醉于大自然繁茂的绿色植被的片段。


獭注:

左图为纳博科夫与妻子薇拉著名的捕蝶照,右图为薇拉正在替纳博科夫手打小说稿。人们常戏称薇拉是纳博科夫的司机、秘书、保姆,出门时连雨伞都是薇拉负责拎。而纳博科夫则几乎将他的所有作品都献给了薇拉——“For Véra”,几乎是雷打不动的献辞。


而纳博科夫的小说,也像他研究的蝴蝶的翅膀一样,被镶嵌上了各种华丽的辞藻和术语,叙事也无时无刻不笼罩在细致入微的环境描写和滔滔不绝的旁征博引中。


自然科学研究,显然影响着纳博科夫对于细节描写的痴迷和咬文嚼字的沉迷 。有很多读者会觉得纳博科夫过于炫技,夸夸其谈,华而不实。但我热爱他的文字,一如热爱充满了丰富细节的,繁茂幽深的大自然,能坐下来慢慢品味,每读一遍,都能从中发现很多隐秘的乐趣。


纳博科夫蝶类研究手稿


卡尔维诺说:“谁想看清尘世,就应当同它保持必要的距离。”《树上的男爵》中的主人公,身体力行地远离了人间,终身生活在树木之间,不曾再踏上地面一步。


獭注:

卡尔维诺(左)和博尔赫斯(右),“二十世纪最博学头脑”同框。图片来源catherinewillis.tumblr.com


卡尔维诺的父母都是植物学家,他的童年是在意大利乡间的农场和园艺实验室里度过的。他父母在那里尝试种植鳄梨和葡萄柚一类的异国水果。卡尔维诺经常爬树并在树枝间穿行,坐在上面花好几个小时读冒险小说,这段经历也成为了《树上的男爵》的灵感来源。


獭注:

上图:卡尔维诺的植物学家父母在古巴工作 生活时的住所,环绕着科研性质的花园。

下图:幼年卡尔维诺和工作中的妈妈。


卡尔维诺的小说中充满了大量对于森林、植物和动物的精准描写。自然科学家通过对自然的仔细观察,揭示着其中的隐秘故事,卡尔维诺也在他对人世的仔细观察中,于各种被人忽视的细节体察出其深邃有趣之处。 他的最后一本长篇小说《帕罗马尔》,就是一本细致观察和思考的笔记。乌龟之爱,黄昏的月亮,壁虎的肚子,长颈鹿奔跑,直到最后如何学会做死者


在花园中打字的卡尔维诺

图片来源:Pinterest


你还是个资深古典乐迷。做研究等正经事儿时,哪些作品是你的背景音乐?


做需要大量思考的工作的时候我其实是不听任何音乐的,容易分心。其它不那么需要集中注意力的场合大概会听一些比较抽象舒缓的音乐,一方面不容易被音乐带跑,另一方面可以静静心。比如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平均律》,和各种爵士乐。



附 录 I

『 林 十 之 荐 书


《植物的欲望》

The Botany of Desire

推 荐 理 由

by 林十之

“该书是由加州伯克利分校新闻学教授迈克尔·波伦所著。 通过苹果、郁金香、大麻和土豆这四种植物被人类驯化并大规模种植传播的过程,该书颠覆了我们一直认为的人类是万物的主宰的观念。人类因为自己的四种欲望:甘甜、美丽、陶醉和控制,反而被植物所利用,来为自己获得发展上的优势。人类驯化其它生物的过程,其实也是我们跟它们共同进化的过程。”



《盖娅:地球生命的新视野》

Gaia: A New Look at Life on Earth

推 荐 理 由

by 林十之

“盖娅理论是由英国科学家詹姆斯·洛夫洛克于七十年代末提出的。他认为整个地球,包括所有生命,构成了一个自我调节的整体。在生命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地球上的生命可以持续生存和发展。盖娅理论对于当代生态和环保理论的影响很大。


“虽然它作为一个大理论框架显得过于抽象,在当代围绕地球自我调节的强度有多强、范围有多大都存在不少争议,但起码该理论在一定尺度上是成立的。盖娅理论给人们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所以也成为了科幻小说经常利用的元素。”



《花园:谈人之为人》

Garden: An Essay on the Human Condition

推 荐 理 由

by 林十之

“该书由斯坦福大学讲座教授罗伯特·哈里森所著,旁征博引地梳理了花园跟人类的关系,极富思辨性地考察了花园跟人类神话、宗教、文学的关系,是一本了解花园文化不可多得的入门书籍。更难能可贵的是三联出的中译本也译得十分优美,译者的功力和用心程度都非常让人钦佩。”



附 录 II

『 林 十 之 荐 乐


《四季》

维瓦尔第


推 荐 理 由

by 林十之

“首先是维瓦尔第的《四季》,这首曲子大概最能满足大多数人对大自然的期待。主题表现了大自然的四季更替,巴洛克音乐和弦和对位法上的严谨与和谐,也满足了我们在大自然中寻求和谐和宁静的需求。”

*片段节选为《四季 · 夏》第一乐章('L'estate': I. Allegro non molto)



《意象》

德彪西


推 荐 理 由

by 林十之

“然后是德彪西的《意象》。其实说到表现自然的宁静和谐,东方音乐是做得最好的,古琴曲更是独步天下。19世纪西方世界接触到了东方美学,开始欣赏起这种细致冲淡的感觉。


“印象派画家用朦胧的色彩记录下转瞬即逝的各种光影变幻,印象派作曲家也开始利用东方风格的音符来描摹自然。自然在他们的音乐中不再是一个笼统的抽象大概念,而是一个个具体入微的意象。如《意象》第一册第一首《水中倒影》,用快速的琶音描绘了水中细碎闪光的倒影形象。第二册第三首《金鱼》,则用极富对比的灵敏的触键,描摹了金鱼在水中嬉戏游动的场面。”

Reflets dans l'eau

来自暖澡堂自然研究所

06:01

*选段为《意象》第一册第一首《水中倒影》(Book 1: Reflets dans l'eau)



《春之祭》

斯特拉文斯基


推 荐 理 由

by 林十之

“最后是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如果说前面的作品始终在寻求自然中的和谐的话,这首现代主义作品,则用各种尖锐和强烈的音符,以及不和谐的和弦,表现着一直在音乐中被我们忽略的,大自然的野性和原始。但在这种野性和原始中,我们又能感受到蓬勃的生命力在其中孕育着。”

*选段为《春之祭》第一幕第四舞曲《春天的轮舞》



/ 山 / 林 / 访 / 谈 / 室 /

专 访 林 十 之

- 完 -

· 谢 · 谢 · 阅 · 读 ·



/ 往 / 期 / 山 / 林 / 访 / 谈 / 室 / 文 / 章 /

专访拓东:大自然的影像诗人

专访蔓玫:一株蔓迹生长的玫瑰

专访李星宇:在亚马逊丛林探寻自然的法则

专访八子:林间最初的小孩




淘 宝 店 恢 复 发 货

澡堂淘宝店「 暖 澡 堂 自 然 研 究 所 」恢复正常发货啦

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找我们玩吧

直达 nuanzaotang.taobao.com 

淘宝搜索关键词「 暖 澡 堂 自 然 研 究 所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