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片时间】第0485期:腮腺腺淋巴瘤

 zskyteacher 2017-06-30

腮腺腺淋巴瘤

【临床资料】

男性,50岁。右侧耳后肿块2年余,增大2月余。体格检查:肿块质韧,表面光滑,边界清晰,活动度 可,表面皮肤未见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正常。

图1腮腺腺淋巴瘤

A

B

【影像学检查】

A.右侧腮腺区结节样软组织密度肿块,边缘清晰,内部密度均匀,后方肌肉呈受压性改变,腮腺密度尚均匀,左侧腮腺未见明显异常;

B.增强扫描病灶中度强化,位于下颌后静脉前方,下颌后静脉受压向后内侧移位,扫及层面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

【最后诊断】

腮腺腺淋巴瘤(术后病理)。

【诊断要点】

腮腺腺淋巴瘤(parotid adenolymphoma、Warthin瘤)在腮腺良性肿瘤中,其发病率仅次于混合瘤,但远不如混合瘤多见。多数认为肿瘤来自腮腺邻近的淋巴结内的异位涎腺组织。1929年Warthin首先作了详细描述,故又称Warthin瘤、淋巴乳头状囊腺瘤。绝大多数发生在腮腺,只有极少数见于颌下腺。男性多见,占85%,发病年龄平均为55岁,35岁以下少见。85%以上患者有长期吸烟史。一般均见于腮腺下部,接近下颌角处。5%的病例可为双侧性。

1.临床表现:肿瘤生长缓慢,表现为时大时小肿块,伴局部疼痛。

2.CT表现:

1)病变好发生在腮腺后下象限,在腮腺浅叶靠后下方。

2)CT平扫时密度与软组织类似,即稍高于含脂肪的正常腮腺,表现为稍高或等密度肿块,囊变区呈较低密度。

3)病灶通常呈椭圆形、圆形,亦可呈分叶状或哑铃形。

4)大小变化很大,病灶最大径>2 cm时,其内部密度不均匀。

5)边界清楚、光整,有完整包膜,表现为与周围腺体及病灶内部略有差异的稍低密度的薄环。

6)病灶血液供较丰富,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

7)病灶与下颌后静脉的关系:多位于下颌后静脉后方,少数位于其前方,下颌后静脉向前外侧或后内侧移位。

3.MRI表现:

1)在T1WI上,肿瘤信号一般明显低于含脂肪的正常腮腺组织,囊变区呈更低信号;在T2WI上肿瘤大多呈不均匀低、稍高混杂信号,囊变区表现为更高信号,通常认为肿瘤内低信号灶与淋巴类细胞核密集有关。

2)MRI增强扫描表现为早期均匀或不均匀轻中度强化。


【分析思路】

诊断依据:

1.患者为男性,50岁。右侧耳后肿块2年余,增大2月余。本病好发于50岁以上男性,病史较长,肿块有消长史。

2.肿块质韧,表面光滑,边界清晰,活动度可,表面皮肤未见明显异常。

3.CT平扫示右侧腮腺区软组织密度肿块,边缘清晰,内部密度均匀,后方肌肉受压性改变,腮腺密度尚均匀,左侧腮腺未见明显异常。

4.增强扫描病灶呈中度强化,位于下颌后静脉前方,下颌后静脉受压向后内侧移位。

鉴别诊断:

1.多形性腺瘤(混合瘤):目前仍认为是腮腺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鉴别要点包括,好发年龄为30?50岁,女性多于男性,双侧发病少见,在MRI的T1WI上多为较明显高信号,延时增强扫描常有延迟性逐步增强的强化。

2.腮腺感染性病变:腮腺淋巴结炎与腮腺腺淋巴瘤继发感染不但临床表现相似,而且影像学也难以区别,如经抗感染治疗有效又不能完全消除时(即所谓肿瘤消长史),结合CT或MRI有关特点应考虑到腺淋巴瘤。

3.腮腺腺癌:病灶一般较大,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边缘模糊,相邻的筋膜与脂肪界面消失。腮腺造影显示涎腺管充盈不规则,可有浸润破坏。而腺淋巴瘤主要以良性征象为主,二者鉴别不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