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本地 最权威 最亲民的服务型社区媒体 点击标题下方蓝字 关注街坊们最信赖的朋友 沿着村头走进夏江村,“步進龍門”四个大字跃显眼前,座落于“折腰”的古榕树前,右边是夏江村文化楼,左边是一条河涌。夏江村给人第一感觉是一个很有历史的村落,四面环水,村路种植榕树颇多,古老的镬耳屋也有不少。据了解,该村已有749年历史,本村李氏子孙是北宋末期丞相李纲后裔,常住人口有1300多人。 美丽夏江村 夏江村文化楼前身是李氏宗祠,始建于清朝雍正年间,并于光绪年间重建,后因某种原因于2007年改建为夏江文化楼,用于服务村民。 “平时村里或者外村人要摆喜宴,都会借用文化楼。”夏江村李氏宗亲会会长李业维介绍,在沙头片区来说,它是面积最大的文化楼,能摆设250多围酒席,且还是室内,能应对极端天气问题,满足了村民的各种需求。 文化楼前是一个湖涌,是原“李氏宗祠”的风水湖,湖两边有两条河涌,如鲤鱼两条鱼须,水松基如鲤鱼的唇,一眼望去神似鲤鱼嘴,如鲤跃龙门,与“步進龍門”相彰得益,造福后代。 李业维说,村里出了李冠一、李溉枝等名人,历代出了众多名儒雅士,不胜枚举。例如,李冠一学得医术,救济于民,后代为怀念他的德泽,建家庙以作纪念;而李溉枝是沙头万安善院创始人,热心家乡慈善事业,以救灾扶危为已任,大办公益事业等。 沿着村路往里走,村里绿树成荫。据50多岁的村民李冠强介绍,该村除了有一棵450年历史的水松外,年份较久的树木也有不少,“村里原先有很多祠堂,每间祠堂前面都会种植一棵榕树。”李冠强粗略地算了一下,村里起码有6棵以上的榕树是有250年以上历史的。 今年82岁的李爷爷说,以前村里有很多祠堂,至少有14座,因为各种原因拆除了,但有些榕树被保留下来,成为后人一种回忆和纪念。 笔者在村民李业维、李冠强的带领下,对村里游走了一遍,“有金仁里、长茂里、敦仁里、龙珠巷、白屋巷、长庚巷……”笔者边游走边听李冠强介绍,龙珠坊共有龙珠8条巷和白屋8条巷,其四面环水,形似龙珠,故称龙珠坊。“我们扒龙舟都是围绕龙珠坊来扒,凝聚村民同心力。”
“長茂里”最引人注意。笔者看到该巷的门口由3块大理石组成,正中央写着“長茂里”三个大字。往里走,路面由大理石铺砌而成,时间在这些白色大理石上留下了一层黑色厚痕。小巷两旁是青砖瓦房,有些青砖还长满了青苔,是夏江村最长的小巷。“这是村里保留最为完好的门牌和小巷,其他的小巷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李业维无奈地说。 巷口旁河涌中央还有一个小亭,是不少村民茶余饭后悠闲的好地方。其中有2条石柱很吸引人眼球,石柱刻有“问富问贵先本问心,积玉积金无如积德。”的对联,落笔是吉邦公孙圣恩书,用于劝戒后人,要做个有德行的人。 “这幅对联是李氏祖先吉邦公写的,距离现在已经有超300年历史了。”李冠强如是说,这幅对联原本是望梅亭上的,当时的望梅亭位于现夏江文化楼右侧藕塘边,“另外还有名叫‘报恩亭’的凉亭,原位于沙头交警中队门口附近。”李冠强表示,后来因为要开路,于1998年被拆除,只有望梅亭的2根石柱保留下来。但报恩亭的对联更经典,“善无望报回头且看已儿孙,孝莫迟劳转眼便为人父母”,以作后人警戒,懂得报恩。 撰文 沈芝强 摄影曾昭弘 通讯员 李冠强 编辑 沈芝强 内容分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