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华大学的“暖哭”回信,最有价值的是什么?

 龙叔文馆 2017-06-30



老家又出事了。继前年掉了一个前县委书记之后,最近又掉了一个前市委书记,而且是晋升副省级之后落马的。接连出现这样的“家丑”,我感到很痛心,而且觉得自己也有责任。但这责任是个什么样的责任,我一时也没想清楚。

 

这几天,有两封网络公开信据说把很多人都“暖哭”了。第一封信,是甘肃定西一位残疾高考生魏祥写的,他用朴素的语言讲述了自己荆棘丛生的人生遭际,之后恳切地请求清华大学能够帮助解决宿舍问题,因为他生活不能自理、母亲必须陪读。令所有人感到意外的是,清华大学招生办也通过网络给他回了一封信,这封信写得富有文采而充满温情,读来令人泫然泪落。虽然我已经过了心弦动不动就抖个没完的年龄,但读了那封回信,心里竟然有了这样的念头:如果我当初读的是清华大学,人生会不会不一样呢?这位招生办老师,咱能加个微信不?

 

在定西考生魏祥的身上,似乎集中了人生的各种不幸。他先天残疾,做过多次手术仍不能有所改善。在他还年幼的时候,父亲就患了不治之症并撒手尘寰。多年来,全靠着母亲一人的坚韧和辛劳,才得以让他完成学业。苦难之所以没有把这对母子彻底毁掉,实在是得益于母爱的坚强和伟大,得益于魏祥的乐观,得益于周围的体恤与同情。清华大学的那封回信之所以写得那么动情,相信也是因为执笔人深受感动。在回信中,“招生办”告诉魏祥,一旦他被录取,所有的资助计划就会立即启动。不仅宿舍不是问题,还会有很多校友资助他完成学业和进行后续治疗。读到这样的回信,对“人生实苦”已有太多感受的魏祥,想必在心里又多了一份“足够相信”。

 

并非每个人都像魏祥那样,是苦难与坚强的“集大成者”。但每个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问题只会带来一时的苦恼,有的问题则会拷问人生信念、乃至摧毁信念。清华大学回信最重要的价值,并不仅仅是油然流露的温煦,更在于它提出了一种期许:即使你踏着荆棘、有泪可挥,仍然不应该失去“相信”。很多时候,的确是“相信”而不是怀疑,能让人度过生命中的苦厄,得以成就自己的不同凡响。

 

但是,“相信”并不是一个空洞的能指符号,它总得指向一些更坚实的事情,才能在人心深处激发出能量。魏祥可以相信什么呢?在“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语境中,魏祥却实实在在体会到了制度所能赋予的最大善意。尽管残疾人的教育权利还没有得到无差别的保障,但情况的确在改善。清华大学给予魏祥的待遇并不是某种特殊优待,而差不多算是对待贫困、残障学生的制度性照顾。在这之前,已经有其它学校为残疾学生提供过二室一厅的住宿条件,且学费和住宿费全免。魏祥的幸运,相信也会推动残疾人士的教育权利保障,让我们的大学变得更加公平和人道。

 

魏祥的另一重“相信”,应该是相信人心之暖。杭州保姆纵火案发生后,有人写文章感叹说:“这世上唯有太阳和人心不可直视。”把一桩极端的纵火事件,归结为人心的险恶,我觉得这简直就是不知所云。清华大学的回信为什么不胫而走?因为它回应了很多人内心深处的温暖与关怀。无论看到多少乖戾而匪夷所思的现象,人们总是很难怀疑现实那积极与光明的一面,总是很难否定内心对美好、温情、高尚的向往。魏祥和他母亲的不屈精神令人崇敬,清华大学的悲天悯人令人折服,而公众对这一事件的反应,同样令人感怀。如果这真是一个冷漠而险恶的世界,这一切还会汇聚成温暖的河流吗?

 

魏祥和他更多的同龄人,还应该相信时代不会辜负奋斗者。“你若自强不息,我必厚德载物”,这样的总结,最好不过地诠释了时代对奋斗者的正向反馈。对于身陷苦难中的人而言,没有什么比希望更加重要。对于踏着荆棘远行的人,没有什么比曙光更重要。有人会因为苦难而沉沦,但那些能够笑对苦难而超越苦难的人,那些领受了恩惠又懂得感恩的人,总能得到时代的慷慨馈赠。奋斗与馈赠模式,是一个进步的时代所能给出的人生答案。

 

作为一个四肢健全的人,很难深切地体会魏祥所遭遇过的苦楚,同样也很难明了他和他母亲的坚持意味着什么。虽然他即将进入清华园“穿花拂叶”,但他的人生道路依然漫长,仍然有数不清的苦难等待着他。如果他终于能够活成他想要的样子,他就能成为我们每个人的榜样。世界如此温存,你又何必悲凉?


(文/蔡方华)

点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