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漂读书记7 马尔克斯如何影响了世界?

 老骆驼4753 2017-06-30


上世纪80年代,许多作家回忆过那个时代的阅读甘苦,直言是马尔克斯的受益者,我相信贾平凹和莫言一样,在《山海经》、《聊斋志异》一类的中国古文学之外,也崇敬、研究甚至效仿过马尔克斯——我以为,群星璀璨的人类长河中,巨星的光芒永远会光耀全球,何况是有抱负的同道者呢——直到现在,马尔克斯还一直被追随,但从未被超越,以致聪明的莫言后来也知难而退另辟蹊径——巨星就是巨星,贾平凹一类的优秀作家包围着他,只是众星拱月,他们的作品之光如果能够照耀百年也算是天降大任了。 

马尔克斯为什么能超越百年,影响世界?历史的选择里,运气之外,其实包涵着更多的作为个体的不懈的追求和创造——《百年孤独》作为世界最杰出的创造之一,据说现在平均每秒就在卖出一本——如此成功,他说都是被逼的,环境逼的,自己逼的,如果上帝欣赏他这段生命,是因为他简单装束,伏在阳光下,袒露的不仅是身体,还有他的魂灵。关于成功,他说别再等待,今天就开始!因为如果明天永远不来,你也许会遗憾今天没来得及微笑,拥抱,亲吻,会遗憾自己忙碌得只能把它们归为一个最后的愿望……没有人会因为你秘而不宣的思想而记住你。向上帝祈求力量和智慧来表达它们吧……马尔克斯说到了我的心坎上,他之所以像传奇,因为他有一颗将仇恨写在冰上的心,然后期待太阳升起……

 

1927年3月6日,马尔克斯生于哥伦比亚加勒比地区一个名为阿拉卡塔卡的小镇,10岁以前,他基本上与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性格害羞而严肃,不喜欢运动。中学时代,他成为一名文学青年,立志作一位小说大家,后来即便跌宕起伏生存都成问题,但他依然笔耕不辍——这不是什么特殊的经历,我的童年甚至比他更不幸。我在一个工地上出生,然后在爷爷奶奶身边孤独地生活了多年,一直到16岁才和不再外出打工的父母接触多起来。相同的还在于,我从小也爱听故事,爱看书,爱幻想,爱写作——童年的记忆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我的笔下时常有过去的影子——那么,我为什么没有成为一名出色的作家,甚至作为匠人的写作者也不是?我一直在寻找自己的原因:我不是天才,我不够勤奋,或者还要加上一条,我不热爱孤独…… 

后来,我从别人的马尔克斯的传记里发现,我与爷爷奶奶,与童年的关系其实并不十分亲密,我是需要时才去回忆她,才会解构她,而马尔克斯,他的童年,他那神灵的,善讲神话传说及鬼怪故事的外婆,以及她的说话的方式和口吻如此深刻地影响了他。祖父坚定的唯物主义观点,批判现实的态度对他也有影响。他说:“最重要的是她的面部表情。她讲故事,大家都感到惊讶,但她自己的表情一点变化也没有。过去我尝试撰写《百年孤独》,我用力讲述故事,但自己并不相信。我发现,我要做的是,自己先相信故事,然后再用我外祖母的方式讲述出来:不动声色。”外婆影响了马尔克斯如此之深,从她那里马尔克斯学到了令人震惊的讲故事的艺术,而我呢,我爷爷奶奶的死我也只记得有限的一页——我只记住了他们的贫困与贫困生活里的琐细与哀伤……

 

由人及物,外婆之外的生活世界,同样深深吸引着年少的马尔克斯——我不止一遍地读过《百年孤独》,我觉得小说中的小镇就是作家童年生活的小镇,小说中的人物大多都有原型。马尔克斯说过:“我记忆中反复出现的生动画面,不是阿拉卡塔卡的那些人,而是那座实实在在的房子,因为我和外祖父母在里面生活过。每天我醒来之后,总有一种感觉,不论这感觉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我在梦里又回到了那座又大又老的房子。不是说我回过老屋,是说我就在那里,不知是哪一年,也不知是什么原因——仿佛我从未离开过。”——写得最好的一定是亲身经历的,我想,我们的作家虽然也把经历过的东西写进了小说,但对于经历,经历之外,他还知道什么呢? 

那个动荡的年代,作为长子,有着有六个弟弟、四个妹妹的马尔克斯留下了许多现在被到处传说的故事。马尔克斯的父亲是一个小市民型的电报报务员,生性风流,一生为一大家子的生活颠簸流离,母亲则嫁鸡随鸡任劳任怨。1947年,马尔克斯遵照父亲的意志考入波哥大国立大学法学院就读,大学狭窄的三点一线,无意义的循环,他无比厌倦,惟独收获的是孤独——他不是个好学生,经常顽童似的逃学、旷课,最后不到一年,就辍学和几个同窗干起了新闻,一边继续写作——很长一段时间,他一文不名,因为长期拖欠房租而被驱赶,他像断了线的风筝到处流浪,瘦了几圈,胡子拉碴,最穷的时候,靠在街上拣空瓶、旧报纸换钱买食物充饥。他有过动摇,甚至觉得做公关代理人适合自己,而时兴的电影也一度点燃过他的雄心——一心一意的作家之路尽管并不十分确切,但他还是勤奋地写作,无人问津的《枯枝败叶》、《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的写作见证了他这段时期的苦难——幸运的是,他有一个比父亲好上十倍的妻子,她跟他苦熬多年,愿意为他的写作变卖所有——名不见经传的人需要这种毅力和关爱,我呢,我只是一个人的坚持,有时迷茫,有时连影响自己的信心也没有……

 

马尔克斯驾驭小说的能力出神入化,外婆、童年和故乡之外,阅读的价值也不可低估,这方面,他当然用功不浅——他深爱着乔伊斯、卡夫卡、福克纳、鲁尔福,也对阿拉伯东方神话和印第安人民间神话传说的传统很有兴趣。外祖父的箱子里一本残缺不全的《一千零一夜》是打开他文学世界的第一本启蒙读物,他爱不释手,几乎能背诵。稍大一些,卡夫卡《变形记》让他有了拿起笔写作的冲动——有如此精心的写作准备,他的写作没有理由不一炮而红——有心的读者后来当然知道小说其实是作家对自己的回忆,而且他所描述的马孔多镇一家祖孙三代在一个大夫死后为其收殓的半小时内发生的故事,已具备了《百年孤独》的雏形,是他开启日后魔幻现实主义的先声——这样的写作,我们有吗,我们作家的雄心多半是总冲着蜻蜓点水的素材和刻意为之的形式,向着市场写作更是其心境的真实写照。 

“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百年孤独》这句开篇语,因为囊括了过去、现在、未来的时空维度,历来为世人所称道,风靡世界——我第一次读到看到这句话时,兴奋之余,很快被他特别的叙述方式和那些又长又极其相似的名字弄得晕头转向,花了三个月时间勉强读完,但人物结构,具体说了些什么基本还是一头雾水——后来,我重读了三遍才渐渐没有什么障碍,迷上了这个加勒比海岸的小镇,那里充满着鬼魂、传说、异象、谜团、吉普赛人、水晶球、发疯的人与兽……我还相信,这在—定程度上是马尔克斯个人成长和生活经验的幻梦式重现,像他钟爱的故乡的番石榴,植根于现实的土壤——像他所说的,有的作家有了一个想法一种观念,就能写出一本书来,但他先得有一个形象——我喜欢他创造的一系列形象,从生活中创造的形象,让他经历了生活也超越了生活,最后也创造了作家自己最恰当的形象——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词说得好:“他的小说以丰富的想象编织了一个现实与幻想交相辉映的世界,反映了一个大陆的生命与矛盾。 

我以为上帝物色他的写作代理人一定像选择他的圣子耶稣一样慎重,一个作家仅有如何超越百年的梦上帝是永远看不上的——他要熟悉人间的人情世事,而且还要洞悉俗人看不见的幻境世界,能揉合、沟通起现实与幻境,人与非人的多维世界,最好还是一个很棒的伙计,热情、幽默、大方——就这样,马尔克斯被上帝选中,被召唤,直到78岁他才承认上帝抛弃了他的写作,于是安心养病——给世界来一场伟大的“文学爆炸”,这当然得借助于上帝之手才能做到,通灵的马尔克斯穷其一生完成的很好,晚年他有理由接受上帝的祝福,接受人间的鲜花和蛋糕——可惜,我30岁那年才和马尔克斯相遇,此时,他的小说在全世界的销售量据说高达3000万册,在中国有人说也卖了300万册,我小小的水滴一样的祝福早已淹没在他无法看到的海洋里,只能把无数阅读时光献给他——2014年4月的一天,我带着已读了多遍的《百年孤独》在地铁里穿行,一旁的车载电视新闻突然说起了你的死讯——我沉默良久,竟多坐了一站车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