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漂读书记37 《柏林童年》,一个哲学家的温情回忆

 老骆驼4753 2017-06-30

最近要搬家了,买书更谨慎,但遇到想非读不可的书还是想收入囊中。昨日,去创业型公司星播网老总那里面试完(说起来,我们还是曾经一起在新浪网工作却彼此没有交集的老同事),就来到对面的亚运村图书大厦看书,时间匆忙,挑了一部德国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的散文集《柏林童年》——在中国的知识分子中,本雅明是一个很重要的名字,但对我并不重要,我只是知道他的大名而已。我喜欢读外国名人的回忆录,非虚构,很能带我回到异国他乡的场景中,还能够感受那个时代的人文风情。

《柏林童年》文笔很好,但许是翻译的缘故,读起来有时并不觉得十分流畅——小书是作者晚期的作品,由三十篇加有标题的“经验和思想片断”组成,整个文本虽然不具备一般回忆录和叙事文本在时间、事件和人物上的连续性,但同样从中能管窥作者早期的人生和时代。

本雅明出生于柏林西区一个犹太商人家庭,家里富有,衣食无忧,从小就受着良好的教育。看看书中这些章节的篇名——内阳台、西洋景、捉蝴蝶、圣诞天使和驼背小人——就可以知道,本雅明的童年生活跟普鲁斯特何其相似,跟老是喜欢举着一个网兜倘佯在乡野草丛中的儿童时期的纳博科夫也多么地雷同。他们更加相似的,当然就是他们的资产阶级家庭,以及这种家庭带来的优越感受了。普鲁斯特记忆中母亲的轻轻一吻,纳博科夫说到的那种家庭氛围的感受,都在本雅明的这本书里得到完美的表现。

特别提得一提的是,作者的回忆多数是从居家的阳台、电话机、儿童读物、针线盒,到城市的胜利纪念碑、农贸市场、公园溜冰场等细节上展开的……以年老的眼透视自己的童年生活,那种目光着陌生的新奇感,怯生生地试探,那些成人熟视无睹的事物、声音、色彩,变得像西洋镜一样奇幻,或是令人恐惧……透过本雅明那种独特的叙述,我好像喝到一杯味道浓郁的咖啡。


外面可能下着雨,一扇彩色窗棂敞开着,那阶梯随着雨点的节拍继续往上延伸。那里的卡尔雅蒂德和阿德兰特,男童塑像和果树女神当时都曾注视过我,然而,它们下方此时使我觉得最亲切的是那积满尘埃的男女门神,它们守护着入世之门或是屋宇的门庭。它们将等待看作是自己的使命,不管是等待一个陌路人,等待旧神的重归,还是等待那个三十年前背着书包从它们身边溜过的小孩,它们都一如既往。在这些雕像的映衬下,柏林的老西区成了古代的西方……


据说,《柏林童年》是20世纪最优美的散文创作之一。我相信是,作为一个学者,能写出这样动人的作品,他还是一个非凡的艺术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