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济生活:学区房贵在哪?

 金志恒牙医 2017-06-30

一对北大清华毕业的年轻父母向禅师求教:“买不起学区房怎么办?”禅师答道:“如果北大清华毕业都买不起房,还买学区房作甚?”


在中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房价已然令人望而生畏,而学区房的价格更是超出了大多数人的想象。在网络上的一篇讨论帖中,部分北大、清华的毕业生也感叹买不起学区房。当名校的毕业生都攒不出一套学区房,人们苦苦追寻的学历价值都在不断“贬值”,我们对学区房的执念究竟还有没有意义?价格节节攀升的学区房到底值不值那样高昂的价格?


优越的自然属性


买房子最重要的是什么?位置,位置,位置。学区房自然的优势就是坐拥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对于家长来说,这就是最佳的位置。

优质教育资源稀缺,而想要拥有这一资源的学生和家长又远远超过这一稀缺资源的供应。供不应求,学区房价格的节节攀升自然而然就会显得非常严重。为了给孩子赢得一个学位机会,有人甚至花费530万元买下了一间只有11.4平方米的学区房,每平米单价46万,令人瞠目结舌。这个时候,一户房子的价值已经超越了“居住”这样一个使用价值,而是成了为孩子的人生博弈所下的一笔筹码。

当然,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这些并不具有太多居住意义的学区房却非常奇妙地处于长期保值和升值的状态。所以即便出于为未来投资的目的,很多人也前赴后继地踏上争抢学区房的道路。买到一户学区房,不仅可以获得孩子在学区的入学权,还相当于附带买了一份承诺保本且收益率浮动上不封顶的优质“理财产品”。

家长们的盘算


“昔孟母,择邻处”,战国时期,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数次迁居,煞费苦心。而现代的家长为了给孩子抢占一个名校学位所付出的心血不亚于孟母。

我们一直都相信环境对人的影响非常重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观念影响着家长们。好学校之所以是好学校,优质的生源是第一位的。家长们在所不惜购买学区房,不仅是为了争夺优质的教育资源,而且还为了给孩子筛选一个高质量的交友圈。

同学之间的影响远远大于老师、家长的影响。和更好的伙伴在一起,可以养成更良好的习惯,建立非常珍贵的友谊。学区房就像是一个过滤器。家长们相信,通过买学区房、让孩子上名校,可以为孩子筛选出优秀的小伙伴。为了让孩子能够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和“好”学生为伍,家长们就不惜重金、挤破脑门也要抢到这个过滤器,让自己的孩子赢在起点。

古时候,同一批参加科举的考生都要互称同年,同门、同窗的情谊就可以在官场上演化成错综的人脉关系。相似的,这些一同奋战在名校的孩子们,也会自然形成同龄人之间的纯真情谊。等到孩子参加工作、开始创业的时候,身边优秀的伙伴们会在无形之间带给他更独到的视野、更有利的朋友圈、第一手的资讯和机会,而这些会使他离成功越来越近。

对有些家长来说,学区房不仅能帮孩子进入优质朋友圈,还会成为自己拓展人脉的入场券。一些名校除了通过孩子的才智择取优秀生源,甚至对孩子的家庭氛围和环境也十分看重,变相地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家长的素质。一些本来八杆子也够不着的学者、商人、艺术家,因为成了孩子同学的家长,就多了一层沟通的纽带。甚至有人调侃,买一套学区房带来的人脉,不逊色于读个名校的MBA。

学历真的不值钱了吗?


那么,孩子通过学区房,在最好的小学、中学上学,考上最好的大学,毕业后却发现自己买不起那些学区房了,那么这些学区房的意义又何在?

学历真的“贬值”了吗?看上去似乎是这样。大学通才教育的普及让年轻一代的整体素养大幅提高,随之,学历的标志性筛选功能显著下降,潜力、素质、经验等更多要素成为用人单位考察人才能力的参考。也正是因为这样一种变化,让家长们意识到孩子要想在以后的就业环境中脱颖而出,需要的不只是上大学,而是要上名校,读“211”、“985”,读全国前十的大学。最好的大学不能让你一毕业就能买得起学区房,但却给自己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代社会发展亟需人才。学历并没有变得不值钱,相反,真正优秀的人才在这个时代能创造和拥有的财富超过以往任何时候。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同等的学历开始逐渐分层级,而综合素质和能力越来越多地会给一个人的竞争力加分。接受好的基础教育更容易走向优质的高等教育环境,而优质的师资、科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勇于突破的创造力、坚毅果敢的性格和满满的自信力。正是这些塑造未来的可能性,让学区房在这个学历“贬值”的时代里显得弥足珍贵而不贬值。

出了国就逃得开学区房吗?


学区房已经触及到一部分国人心中最深的焦虑。一直以来,我们的文化就重视教育,尊崇读书、求仕的道路,似乎学业上的成功就必然会带来事业上的通达,光耀门楣。

也有许多人认为,学区房只是中国存在的一种特殊现象,那些花光了积蓄,背负了债务的家长不妨直接把孩子送出国门,出了国就不需要这样负重前行了。可是,令人失望的是,学区房竟然不是一个只有中国才有的现象,在英国、美国和加拿大,公立学校同样存在学区设定。英国家长追求学区房的热情并不逊于中国家长。在美国,好的教育资源依赖周围社区提供的稳定费用支持,优质教育资源直接导致了富裕阶层的集聚,形成高档小区。而难道你会天真的认为,这些国外的学区房会和其他区域的房子价格一样吗?只要对于优质学校的过分崇拜不改,即便走出国门,你依然会发现“学区房”是一个绕不开的魔咒。

尽管如此,绝大多数国家的学区房问题没有表现得像中国那样突出,我们从他们的改善方法上多少也能借鉴一二。为了推进教育公平,加拿大教师的执教区域会定期轮换;在美国就读学区不一定非得买下房子,租房即可;日本不分学区,原则上可以跨区就读。

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平均造成了“天价学区房”的现象。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需要政府推进教育公平,也需要家长们保持冷静。家长们除了迷信名校,不妨也放下脚步,多多参与孩子的成长,陪伴他们,关心他们的心理变化,言传身教,用家庭教育辅助学校教育,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把孩子的未来托付给一间冰冷的房子。


本文源自大科技<百科新说> 2017年第5期杂志文章 欢迎读者们关注大科技官微:hdkj199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