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国藩:一个家族的兴旺发达 只在于做到这几件“小事”

 书香年华 2017-06-30

鸟之将亡,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同治九年六月,曾国藩抱着病残之躯,前往天津处理教案之前,因为担心自己“效命疆场”,难免一死,故而写下遗嘱,“以备不虞”。

其中说到了“贤教人修身,千言万语,而要以‘不忮不求’为重”,这是从个人的修身角度而言,然而从家族之兴旺发达来说,则还有另外一番道理需要告知其子孙,其中也可以概括为关键性的四个字,也即“勤俭”与“孝友”。关于“勤俭”,在此遗嘱之中说道:

历览有国有家之兴,皆由克勤克俭所致。其衰也,则反是。

余生平亦颇以勤字自励,而实不能勤。故读书无手抄之册,居官无可存之牍。生平亦好以俭字教人,而自问实不能俭。今署中内外服役之人,厨房日用之数,亦云奢矣。其故由于前在军营,规模宏阔,相沿未改,近因多病,医药之资漫无限制。

在曾国藩那里,无论国与家,想要兴盛,则必须做到“克勤克俭”,反之则必定败亡。然而反省自己的一生,虽然总是以“勤”字自我勉励,然而还是有许多地方做得不够好,他举例比如读书,没有留下多少手抄的册子;比如做官,也没有留下可以传世的奏稿(牍)。这当然是谦逊的话了,事实上曾公不但经常抄录经典,还编撰了《十八家诗钞》与《经史百家杂钞》二书,以及《读书录》之类的著述,至于做官时候的奏稿,留下的也数以千计,现存《全集》之中有十二大册都是奏稿,他还提出奏稿写作的典、显、浅三字诀等技法,应该说起奏稿也是非常讲究的,无论其内容还是形式,都足以传世了。

曾国藩

至于“俭”字,就曾国藩本人的生活作风来说,一生都是俭朴之极的,此处说官署内外服役之人,以及厨房日用之数,似乎有点过奢,然而因为军营与官署的规模宏阔,也都是难以消减的,再说因为晚年多病,医药的资费“漫无限制”,其实也是从过于严苛的要求来说的。这些说法,都是曾国藩训子弟的以身作则的表现,严以律己的表现。

接着他还说:

由俭入奢易于下水,由奢反俭难于登天。

在两江交卸时,尚存养廉二万金。在余初意,不料有此,然似此放手用去,转瞬即已立尽。

尔辈以后居家,须学陆梭山之法,每月用银若干两,限一成数,另封秤出。本月用毕,只准赢余,不准亏欠。衙门奢侈之习,不能不彻底痛改。

余初带兵之时,立志不取军营之钱以自肥其私,今日差幸不负始愿。然亦不愿子孙过于贫困,低颜求人。惟在尔辈力崇俭德,善持其后而已。

古人常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反俭难”,曾国藩则说“由俭入奢易于下水,由奢反俭难于登天”,渐趋奢华,则如同坐了下水船,飞流直下;返归俭朴,则是比登天还难了。此处曾国藩还是继续现身说法,举例两江总督交卸之时,还存下了养廉银二万金,然后放手去用,则很快就用尽了,也就是说,开支用度,如不注意计划、节制,则花钱如流水,总是不知不觉间,空空如也。

子孙辈居家过日子,则要效仿南宋的陆九韶(梭山),此人名气不大,但他的弟弟陆九渊却是大名鼎鼎,曾与朱熹有过鹅湖之会等论辩,朱、陆二派也是宋明理学的代表。陆九韶有著名的家训,由《居家正本》和《居家制用》两篇组成,其中的《居家制用》,则是专讲财富的管理问题。此处曾国藩就说到其中的关键点,每月用的银子,限制成数,单独放开,本月所需只在其中取用,故而“只准赢余,不准亏欠”,这是杜绝衙门奢侈习气的一个好办法。如果放在现在,比如大小花费都使用了“支付宝”,则每月收入放在“支付宝”,也当有定数,然后坚持“只准赢余,不准亏欠”,那么也能养成良好的节用习惯了。

曾国藩的俭朴,还有带兵之初就立志,不取军营之钱以“自肥其私”,也就是不拿公家的钱,偷偷洗钱,转为自己的私房钱,他在这点上做到了不负初心。这在领兵打仗的军人来说,虽不说绝无仅有,也是极为难得的,比如曾国藩有所效仿学习的、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据说在这点上就做得不够理想了。当然,曾国藩也只是一个凡人,也有爱惜子孙之心,所以也说“不愿子孙过于贫困,低颜求人”,俗话说,一分钱难倒英雄汉,钱虽不是万能,然没有钱则是万万不能的。因此,曾国藩只是再三要求子孙注意俭朴之品德,方才能够造就善于持家的后人。

家族之兴盛,还有一点,就是“孝友”,这在聚族而居的农耕时代,则特别关键,曾国藩说:

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所称因果报应,他事或不尽验,独孝友则立获吉庆,反是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

吾早岁久宦京师,于孝养之道多疏,后来展转兵间,多获诸弟之助,而吾毫无裨益于诸弟。余兄弟姊妹各家,均有田宅之安,大抵皆九弟扶助之力。

“孝友”之家风,是家族的祥瑞。此处曾国藩还引了因果报应直说,认为即便其他的事端不都会应验,唯独孝友之家则获得“吉庆”,反之,不孝之家则获得“殃祸”,这点是无不应验了的。

说到自己的家族,早点他一个人久居京城,家中的孝养父母则多有疏忽,后来一个人又久居军营,家中之事还是要依靠诸位兄弟。到后来曾氏家族的兄弟姐妹,各家各户都积累起了资产田宅,大多依靠的不是他这个做大官大帅的大哥,反而是九弟曾国荃,所以细细思量,则对于家族多有亏欠了。所以,在遗嘱的最后,曾国藩告知再三,要纪泽、纪鸿兄弟,一定做到“孝友”,好好侍奉叔父、堂兄弟等人。他提出了三点具体的要求:

我身殁之后,尔等事两叔如父,事叔母如母,视堂兄弟如手足。凡事皆从省啬,独待诸叔之家,则处处从厚。待堂兄弟以德业相劝、过失相规。期于彼此有成,为第一要义。

其次则亲之欲其贵,爱之欲其富,常常以吉祥善事,代诸昆季默为祷祝,自当神人共钦。

温甫、季洪两弟之死,余内省觉有惭德。澄侯、沅甫两弟渐老,余此生不审能否能见。尔辈若能从“孝友”二字切实讲求,亦足为我弥缝缺憾耳。

侍奉还健在的两个叔父曾国潢、曾国荃,如同侍奉自己的父亲,侍奉叔母也如同自己的母亲,看待堂兄弟则如同自己的亲兄弟。家中的吃穿用度尽量节省,唯独对待诸位叔父家,此处包括了已经死去的曾国华与曾国葆两家,则都要注意“处处从厚”。这一点,十分难得,对于我们如何处理兄弟姐妹以至于朋友(广义的兄弟姐妹)的关系,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如果想要与兄弟们搞好关系,甚至成为世交,代代有着良好的情谊,则一定要注意“处处从厚”,宁可自家艰难一点,朴素一点,也不要亏待了兄弟家。

再说如何对待堂兄弟,不只是从厚而已,还要注意“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真兄弟,就要期待“彼此有成”,而不是得过且过,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曾国藩认识如此对待亲友,才是家族之中的第一要义。

其次,要期许亲戚们都能够贵、富,常常有着吉祥、有着善事,要代堂兄弟们默默祈祷、祝福,千万不要自在乎自家的富贵得失,对于堂兄弟则莫不关心,甚至只希望自家兴旺发达,别家则穷死饿死也不相干,至于幸灾乐祸则是更加要不得了。

最后,曾国藩又想起了死于疆场的曾国华(温甫)、曾国葆(季洪)两兄弟。自己领兵打仗出来了,这两兄弟前来相助,结果却先己而去了,故而心里总有惭愧,愧对先人,愧对这两家的后人。还有曾国潢(澄侯)、曾国荃(沅甫)两兄弟,此时此刻想来,则估计将来也是难以相见了,所以只能要求自己的两个儿子,在未来的日子里头,秉持“孝友”之心,切实讲求,好为他们的父亲,弥缝亲族之情谊,消除一些遗憾了。 

*原标题:家族之兴旺发达,唯在“勤俭”与“孝友”——曾国藩遗嘱解读(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