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蔡我的作家记4 邹静之印象

 老骆驼4753 2017-06-30

一次活动中我见过邹静之,和见过的一些作家比,外在上以为他是作家中少有的富态者,体态较胖,大脑袋,大腹翩翩;走路蹒跚,通常没有大男人的健步如飞;语速不快却声音沉浑;一双细长的眼睛,笑眯眯的时候多;字写得不算大气,有点娟秀气质。无论是作为诗人还是作为编剧,邹静之给我的第一印象并不是文人所惯常的那种娇小、谨慎、敏感。邹静之是文人中的一个异类,外在骠悍、臃肿的身材里却不知蕴藏着多少多情的文学基因,让人痴迷。 

这也许和他的经历有些关系。在成为一名诗人前,邹静之有过很多的农事经验,甚至瓦匠手艺大体力上的辛苦,北大荒劳动的六年以及在河南农村插队两年的辛苦经历让他变得形体粗糙。苦难从来是一所学校,在苦难中邹静之读书、思考、写作,一步步找到了自己在诗坛的位置。邹静之诗歌在这个求派求新成癖的时代,没有派别也没有功利,诗人对生命的呤唱,对劳动的感恩,表达得朴素而又不失语言之美。邹静之的成名,也是他们那一代人中通常改变自己生存境遇的努力的方式,和时下作秀的、煸情的新一代成名方式不能同日而语。 

作为诗人的邹静之现在多少被读者遗忘,或者被他作为名头更响的编剧的头衔所遮蔽。不知道这是不是邹静之所愿意看到的,知道的是诗人作为一个聪明人他其实更清楚今天诗歌的际遇————这虽然不是一个诗歌生长的年代,却也是迫切呼唤诗歌精神的时候,浮躁的文学时代普遍缺少诗歌简约、朴素、意境的力量。在大众与诗歌,市场与文学之间邹静之找到了另一种诗歌的生长点---戏剧。作为一个编剧家的邹静之于是呼之欲出。 

近年来,借助编剧《康熙微服私记》、《铁齿铜牙纪晓岚》,邹静之名噪天下。娱乐业中受众最广的影视节目的热播,使得诗外的邹静之迅速为人们所熟悉,他所提供的精神产品成了许多人饭后的谈资,也让更多的诗人、作家们有意进入编剧圈发展。我看过《康熙微服私记》,觉得抱开名演员的因素不说,单就编剧而言,邹静之的才华确实是无懈可击的,他不仅懂得制片人的意思,观众的趣味,更懂得历史的来龙去脉,懂得诗歌的情怀。一部作品中,当许多懂得相遇,好看与耐看就变得理所当然,这和时下只会玩悬念、玩搞笑的编剧比显然要高明许多。 

邹静之担任编剧的话剧也值得一看。那次在北京首都剧场看过他的首次涉足戏剧的作品《我爱桃花》,我能感觉到一个诗人的情怀。剧中惟美精炼的语言,跨越时空的,传统与现代相冲击的爱恋,在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的配合下,让人沉浸其中,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不能忘怀。和许多的舞台剧比,和作家电视剧本比,话剧《我爱桃花》更是少了一些通俗,多了一份文学意味。这里邹静之最接近诗人的身份。 

《五月槐花香》是邹静之最近写的一个剧本,在我看来这是作家目前为止写得最好的剧本之一。邹静之以往的剧本都是翻炒、至多是创新古人的东西,而且都有着浓郁的怀古之情,缺少时代感,而《五月槐花香》完全是一部原创性的历史现实主义作品,作品中不仅有作家本人作为文物收藏爱好者的影子,还有商业电视剧普遍不具有的中华文化、文物知识等细腻表现,以生动有趣的笔墨向世人展示了一幅旧北京古玩业波澜壮阔的风俗画卷。难怪有媒体报道说《五月槐花香》的收视率一点不比《康熙微服私记》差。 

有人说邹静之是一个文学的全才,他写过诗歌、散文、小说,也编过影视、话剧。我以为当一个文学全才并不难,勤奋一些、聪明一点就足以让一个作家在各种文学文体穿梭的游刃有余。难的是一个人所有的写作都有着一致的相通的精神气脉,不媚俗,不惟钱,只为内心,只为情感。我不敢说这点邹静之完全做到了,相信以他时下的号召力,找他编剧的人会许多,此时他的心态很重要。看着发福发得不轻的邹静之,我有点为他担心。希望他能一如既往地对编剧角色抱以虔诚和尊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