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获诺奖已5年,莫言在忙些什么?

 蜀地渔人 2017-06-30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已5年,莫言最近在忙什么?有何新作?上个月,莫言在香港会展中心作了一场生动演讲。语言幽默、娓娓道来的他,演讲一开场便引来全场笑声。

获诺贝尔文学奖5年后为何再无新作面世?莫言作了回应。

    讲座中,莫言坦言,这5年内,基本没写东西,主要是在世界各地演讲。因为各种各样的活动太多,有些无法推辞,有些不好拒绝。国内的邀请也不少,大学、机构这么多,需求这么大,“十个邀请中只选一个接受”,也让他每个月都有好几个活动,忙不过来。另一方面,得奖之后下笔更谨慎,有几部作品,如果按过去的要求可以推出去发表,但现在总感觉不好,还在打磨与修改,希望能修改得好一点。

近段时间,莫言也在整理以前的笔记与旧作。整理过程中,发现1984-1986年这两年,当时还在解放军艺术学院读书的他,白天听课,晚上写作,两年之内写了十几部中篇,共80多万字作品,像《红高粱》、《透明的红萝卜》 都是在那个期间写的。他感叹那真是精力与创作力旺盛的一段时光。而现在的他,感觉两年十分漫长,5年也是一晃而过。他透露,今年上半年开始拿起笔来写,偶尔写点小的东西,热热笔。写了一个散文,回忆当年老教授讲课的事,还写了一篇《学书漫谈》,关于朗读与呐喊。

  莫言说,最近两个月自己开了微信。他发现网络上、微信上流传着很多署名莫言的段子、文章与诗歌,大多数都很正能量,有些诗还写得挺好,但其实都不是他写的。这些看着没有负面作用,自己也就默认了。

  在北京的一次饭局上,有一位非常优雅的女士说她是莫言的忠实粉丝,要给莫言朗读一首他写的诗《你若懂我该有多好》。她声情并茂的朗读结束之后,莫言笑着说,“要真是我写的该多好!”

  莫言称,网络上藏龙卧虎,什么样的高人都有,有一些很美的诗歌,“真写不出来,但用我的名字发表,也默认了,挺好!”

他说自己也偷着写诗,但不敢拿出来。写诗是一种自我表达,有时候会写一些打油诗。他认为打油诗这种文体其实很独特,比如说要吹捧一个人,写散文会感觉太肉麻了,但用打油诗的方式来写,带着戏谑与幽默的意味,所以打油诗是一种好文体。

 说真的,莫大师这番话让人顿生好感。开天辟地的诺奖得主,敢于实话实说,夸网络文学和段子手,否认了网上疯传的《你若懂我该有多好》是自己的作品,还说,“要真是我写的该多好!”面子给得,简直不要不要的!你见过如此低调、实在的诺奖得主吗?可是这么懂事的莫大师,如今下笔也谨慎了。

可为啥一定要有新作?仔细一想,这个命题有点奇怪。莫言人如其名,和大多数中国人一样,经年累月被生存磨去了棱角,但他用讲故事的方式,通过现实与虚幻、魔幻结合的手法,从早期《红高粱》的热情张扬,到后来《蛙》和《生死疲劳》的隐忍,用各种隐喻表达出生活的真实状况。得奖是一次表彰,实至名归,他开创了历史,写就了一代传奇。再说,诺奖本来就是表彰他已有的文学成就,而不是他未来的创作潜力,更不是创作的数量和速度。即使他此后一篇不写,就此收手,又有何妨?

 事实上,大家也都心知肚明:一部经典作品的诞生,从来就不是随随便便的,倘又获奖,除了作品本身,更多的是机缘巧合罢了。只不过,国内在经历了对诺贝尔文学奖长久的渴望后,需要“消费”莫言,需要有一个值得追捧的文学偶像。置身于这样一种喧嚣的荒诞中,莫大师恐怕难以抽身,只能苦笑打趣了。就好比曾经的刘翔,110米栏成为了“世界第一人”之后,大家不愿意接受他拿不到第一,不愿意接受他退赛一样。

  对于人来说,最痛苦的不是从未得到,而是失去。特别是对本身显得更安静的文化圈子来说,荣誉是读者对自己的肯定,而这份荣誉反过来也会为自己吸引来更多的读者,所以荣誉加身下,会对自己提高要求,以期望对得起自己,对得起读者。所以,或许并不是读者给莫言了压力,而是莫言自己给自己太多压力,想写出一部“更好的作品”,莫大师被更炫目的光环羁绊,大师再“大”,终究是肉体凡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