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畏在歧路:Crossroads in Cultural Studies 2018登陆指南

 柳星星 2017-06-30

2018年8月,国际文化研究学会(ACS)的第12届双年会(Crossroads in Cultural Studies 2018)将在上海大学召开。

这是中国大陆首次举办此会。此前的6届双年会,分别在伊斯坦布尔、金斯顿(牙买加)、香港、巴黎、坦佩雷(芬兰)和悉尼举行。

本次大会分为两个部分:4天(8月12-15日)的大会,和专为世界各地的研究生安排的1天(8月11日)的学生场。

在此,大会向所有体制内外的文化研究者和青年学人发出邀请,恳请奔走相告,踊跃参与;在这一年中,和我们一起努力,共同创造和分享当代中国社会为Crossroadsin Cultural Studies带来的独特活力。

重点议题

在本次大会的30个参考议题中,大会筹备委员会认为如下5项非常重要,特别向中文世界的学人推荐:

1.城乡文化关系(Relationshipsbetween the urban and the rural )

城市化、城市压倒乡村、用“城市化率”来衡量社会进步的程度:这一套学自欧美的发展模式,也能用在中国大陆和其他类似地区——如印度、印度尼西亚、土耳其、巴西和尼日利亚等等——的头上吗?如果全世界的一半地方都城市化了,人类社会和地球系统能承受吗?如果你不敢肯定说“能”,如果你对这样的前景深怀疑虑,那就应该另辟思路:除了目前这样严重失衡的对立关系,城市和乡村是否更应该发展互补、共存、平等结合……的其他关系?如果整个城乡关系都该有根本的改变,其中的文化关系目前是怎样、又该如何变?

2.青年人的文化状况和政治意识(Political/culturalunconscious of the youth)

今天,全世界的青年人都是各自社会和全球危机的直接承受者,也是各种变化可能的最敏感的体现者。当“文化”越来越发挥决定社会走向的关键作用的时候,青年人的文化状况是怎样的?哪些现实和历史的媒介因素,正在深刻塑造青年人的文化感官?在一个被普遍认为是“去政治”的时代,青年人的政治感觉是如何成形的?真是普遍“冷感”的吗?尤其重要的是:不同阶层地域性别的青年人,在文化状况和政治意识方面的异同,应当被如何勾勒?

3.多样的未来理想及其实践(Ideasand practices for the alternative)

当代世界的多重危机,已经迫使大家意识到,在几乎所有的层面,现在都迫切需要新的社会理想和生活实践;可另一方面,主流社会又严重缺乏对长远未来的关怀,甚至——在实际上,而非嘴上——不觉得这是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在今天的几乎所有重大的社会和文化难题(例如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两难)当中,你都能看到理想缺位的痼疾。为什么会变得这么短视和狭隘?当“主流”如此没出息的时候,社会的其他方面又是如何?在一片荒凉的景象底下,新的社会理想和生活实践,是否可能如灾后新芽,这里那里、此起彼伏地冒出来?如果这样的可能正在变成现实,文化研究该如何敏锐反应、与之携手互助?

4.知识生产机制及其变化(Knowledge production and its transformation)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的知识生产机制的加速度变化,是越来越明显了。这两年在城市里野草一般簇生的“共享单车”,就再次凸显了这变化的一个非常重大的方向:知识生产机制与市场机制的直接融合,以及这融合对后者的高度垄断的进一步促进;大学和“主流传媒”的慌不择路式的“改革”,则凸显了另一个同样触目的方向:知识生产的几乎大部分现存的中心机制,都可能难以为继了。这些变化似乎正在从根本上重新定义“何为人类”,我们该如何回应?

5.人工智能和劳动权利(Labour right androbot)

对人工智能的开发势不可挡,这本来应该是促进人类福祉的技术进步,现在却似乎将人推进了“我是不是要被它取代了”的大恐慌。这并非全是杞人忧天,机器人的确超越了以前那种只是减少蓝领岗位的阶段,开始明显地减少白领类的岗位了。人力岗位的减少本是好事,说明人类可以减少谋生的繁重劳动了,为什么这反而成了灾难?我们今天的社会和经济制度,应该为此付什么责任?更重要的是,为什么人这么容易被机器取代?人从来就是这样的吗?如果不是,那为什么我们现在变成这样了呢?是不是我们搞错了进步的方向,自己把自己搞得越来越机器化、于是也就容易被取代了?……人工智能的问题,绝不只是关乎技术和管理,也不只是关乎经济和社会安排,它更关乎历史和未来,关乎我们如何定义人的生活的涵义,包括劳动的意义和权力。

青年专场

青年专场(pre-conference)主要面向世界各地研究生、青年教师、青年实践者等,以此进一步打开青年学人的视野,在Crossroads的交汇处,相互看见、彼此参照。

在“青年与文化研究”的总主题下,以下四个问题希望能在Pre-Conference中得到重点关注。

1. 当代青年的政治/文化意识(political/culturalconsciousness of the youth)

在当代社会的变动状态下,世界不同地方的青年对各自关注的政治议题或文化热点倾注心血。这些关注与行动有何种特点,又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与之关联的政治认同或文化实践包含了青年对所处社会环境和当代世界的哪些判断和看法?不同区域的政治与文化差异又被如何认知和解释?这些看法同现实政治态势或历史文化传统之间有何种关系?尤其重要的是,青年自身在上述认知的形成中扮演了何种角色,又发挥了何种作用?

2、知识青年的另类实践 (alternative practice of theeducated youth )

今天,“新自由主义”几乎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消费主义”差不多成为民众的集体无意识。而同时,探索者和实践者们——他们的主力是青年——追问道:这一切就代表着我们的未来走向吗?我们的生活还是否存在新的可能性?“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依靠何种知识--经验展开另类想象,在何种层面推广另类实践?

3. 女性青年的现代处境(the feminine youth incontemporary society)

伴随着现代化进程,今天的青年女性总体上得到了更为平等的权利,受到了更为友善的对待。但另一方面,传统文化、消费主义以及社会秩序又变换着面目延长了追寻主体之路,甚至在平等的幻象下建立起新的物化与歧视。基于此,如何理解当下不同的社会语境下女性青年所面临的新的困境?如何在超克二元对立结构的前提下想象女性在“未来”的角色、进而实践这些想象?

4. 青年文化的“交流转向”(the “communicative turn”of youth culture)

在新媒体环境中成长的当代青年习惯于对摄影、小说、漫画、电影、游戏等文化产品进行转发、评论、吐槽。这种行为习惯使得看似有机完整的作品变成了彼此交流的契机和素材,“交流”由此从边缘成为了中心,并推动了青年文化的结构变革。固定的所指被分解,所有意义在交流中流动变幻。在“交流转向”面前,青年的主体性和文化形态发生了何种变化?对交流的控制和利用将产生何种新的权力形态?在这样的环境中,青年又该如何行动?

其他选题,只要“青年与文化研究”相关,皆受欢迎。

特别提醒

从2017年6月20日起,大会接受参会申请。具体的申请程序和要求(包括会务费和会议安排等),统请登陆大会的专用网站:www.cul-studies.com(也可“阅读原文”登陆申请)

两点说明:一,大会希望参与者自由组合、相互搭档,以panel的形式提交申请;同时,也接受单篇论文的申请。二,大会以英文为工作语言,如需现场翻译,统请各panel的组织者承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