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儿外感辨证用药

 灵兰秘奥 2017-06-30
外感一病占儿科疾病的首位,临床以发热、咳嗽、流涕就诊者十有八九,如感冒、咳喘、乳蛾等症,属现代医学上感范畴,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因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腠理疏薄,卫表不固,抗病能力低下,一旦遇气候失常或调护失宜,易于感受外邪,罹患本病,或并发肺系疾患,从临床多数病例来看,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小儿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疾病。本病临床见症轻重不一,轻则流涕,低热,咳嗽,重则高热惊厥抽风。倘若治不得法,或延误治疗会迅速诱发急性支气管炎,肺炎咳喘等症。

1.风温善用银翘散,灵活加减重辨证小儿感冒,有风寒、风温之分,但由于小儿生机旺盛,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感邪之后,易从火化,故风寒感冒少见,多数病例由风温之邪所致。

风温感冒症见发热汗出,微恶寒,鼻塞流涕,咽痛,面赤唇红,口渴喜饮,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指纹浮红,拟以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为法。方用银翘散: 银花10g,连翘9g,薄荷花6g,牛蒡子6g,甘草3g,芦根10g,豆豉6g,荆芥5g,桔梗6g,竹叶8g。

银翘散的配伍和用量,应根据证候的不同,体质的强弱,疾病的轻重以及时令季节的变化,分别选择和加减药物。

(1) 如症见高热汗出,则以方剂中的连翘为主,银花为辅,连翘用量增至10~12g,银花减至7~9g,以加重清热解毒之效,降低银花疏表出汗之流弊。二者相互配伍,既发挥了疏表散邪,清热解毒的作用又根据了汗量的多少,权衡药量轻重,以达治疗目的。

(2) 如发热无汗或少汗,症见微恶寒,四肢逆冷者,为风热郁闭肌肤之象,上方中重用银花10~15g,豆豉10~12g,薄荷6~8g,荆芥6~9g,另加绿豆衣15g,以助上药辛凉透表,逐邪外出,以达退热解毒之目的。

(3) 如头痛而重,可将方中荆芥改为芥穗,另加菊花10g,以升清阳之首,以奏清热散风止痛之效。

(4) 如咳嗽频作,痰多喉鸣,另加瓜蒌8g,桔梗用量增至8~10g,取其载药上浮,宣肺止咳,平喘祛痰的作用。

(5) 如口渴唇红而干,则重用竹叶10g,加生石膏12g,以清热除烦,止咳生津,通利小便,促使热随小便而解。

(6) 如发热惊悸不安,则重用薄荷10g,加僵蚕10g,疏风清热镇惊。

(7) 如高热汗出,惊厥,甚至抽搐,可酌加羚羊角粉0.5~1g(冲服)、钩藤10g,鲜芦根15~20g,三药同用有清热镇惊,育阴熄风之功,但分而言之,经临床体会到羚羊粉加鲜芦根不仅能清热泄肺平肝,而且熄风止痉,其中鲜芦根可以通上达下,加强疏表之效能,再配钩藤清肝通络,镇惊安神,故高热抽搐即可迎刃而解。

(8) 如症见咽红充血,在上方中必减荆芥,防其辛温入血,致使充血难消。但应重用牛蒡子9~10g,另加板蓝根10g,或锦灯笼10g,佐以栀子6g,清热凉血,解毒利咽。

(9) 如咽红扁桃体化脓仍减荆芥和豆豉,重用银花10g,连翘12g,牛蒡子10g,山豆根9g,马勃8g,取其苦寒泄热,解毒利咽通便之作用。如扁桃体肿大影响呼吸时,可另加射干4 ~6g,以加强解毒清热开通利咽作用。如伴有颌下淋巴结肿大可加山慈菇10g、元参8g软坚散结解毒消肿。

(10) 感冒高热已退,后遗低热午后升高,舌尖红,苔白厚腻,呕吐酸馊,便下臭秽,腹痛时作,此为湿邪影响中焦运化,气机遏阻,水湿不化,应将上方中银花改为忍冬藤10g,继清余邪,减去豆豉,另加川朴6g,焦三仙9g,苦温通降,宣导化滞。

(11) 如小儿夏季感冒,暑邪郁闭肌表,高热无汗者,银翘散方中可将荆芥改为香薷3~5g,另加扁豆6~9g,化浊清暑,疏表退热; 如暑季小儿伴有腹泻,呕吐或腹胀纳呆,舌苔白厚,上方减牛蒡子加藿香3~5g,川朴6g,白蔻仁3g,芳香化浊行气和胃宽中。

(12) 如体质素虚兼有外感,应根据脏腑虚弱程度,酌加扶正药物以达邪外出。如脾气虚伴有腹泻者,可加白术,脾气虚者酌加太子参,气虚兼见舌质淡红者将太子参改为沙参; 阴虚者,加扁豆、山药; 肾阴虚者加玉竹; 胃阴虚口渴甚者选用生石膏、石斛、花粉等药。但扶正祛邪药物用量的比例应灵活掌握,正虚则以补为主,疏表为辅,防止扶正碍邪; 如邪重则以祛邪为主,扶正为辅,防止祛邪而伤正气。

综上所述,对风温感冒的临床用药,是宗温病学中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的银翘散随证加减的。此方通过长期临床运用,体会到随着病情发展变化,有两种不同作用。表证发热阶段,主要是辛凉解表退热为主,解毒为辅。如所用药物本末倒置或忽视辨证,必将影响疗效,延长病程,故临床上应慎重从事。再如因风热所致的,应根据 “火郁发之” 的原则进行治疗。用清热药时,应注意疏风,以达表除热。此外,临床治疗感冒,往往投表剂,汗虽出而热不退,舌质鲜红,舌苔由白变黄,唇红而干,烦躁气粗,夜卧不安。此由素体阴虚,过汗又复伤阴,身热不解,此时切忌表散,当益阴存津,透表清热,宜益胃疏表汤加减,沙参、生地、麦冬、扁豆、薄荷、芦根以养阴除表散邪。

2.咳喘辨寒热,取效在用量咳喘是临床上两种不同的证候,有时单独出现,有时合并发生,当风邪袭表犯肺,肺气失于宣畅,升降失调,则发生咳喘。咳喘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但以冬春多见,临床多见如下两种类型。

(1) 风热咳嗽: 可见咳嗽痰稠,鼻流浊涕,发热有汗,口渴面赤,唇红,舌红,苔薄白,脉浮数,指纹浮红。治以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宜桑菊饮加减: 桑叶10g,菊花6g,杏仁6g,连翘8g,薄荷6g,桔梗6g,芦根10g,甘草3g。咳嗽重者加前胡6g,炙杷叶9g,疏风清热止咳; 胸闷痰稠,另加浙贝9g,瓜蒌6g,冬瓜仁10g,宽胸清热化痰;发热有汗,口渴舌红,可加生石膏12g,花粉6g,加重芦根用量至15 ~20g以养阴清热止渴; 发热有汗,舌红,大便不畅,肺热盛者加黄芩6g,泻热通便; 咽喉红肿,可加牛蒡子6g,山豆根10g,元参6g,散风解表,清热利咽; 咳嗽烦躁,夜寐不安,舌红苔微黄,加重连翘用量10g,另加黄芩5g,竹叶6g,槟榔6g,川朴6g,滑石6g,通草6g,马兜铃10g,清热利湿,通便,佐以消导。

上述咳嗽,如风重于热者,则以疏风为主,佐以清热,热重于风者,以清实热为主,佐以疏风。

风热咳嗽甚者容易引起气喘,甚或鼻煽,鼻流浊涕,痰鸣口渴,烦躁不宁,面赤,唇舌均红,苔薄白或微黄,指纹浮红,治以清热宣肺平喘,方宜麻杏石甘汤加减,麻黄3g,杏仁3g,生石膏12g,甘草3g。

如症见热盛微汗,原方中加连翘10g,银花6g,清热解毒。

如鼻煽气喘,除加重石膏用量外,另加桔梗6g,宣肺平喘。

如咳重痰多应加前胡6g,炙杷叶10g,大贝3g,冬瓜仁8g,清热止咳化痰。

如症见烦躁不安,呼吸急促,喉间痰鸣,大便干燥不畅者,上方中加葶苈子6g,天竺黄8g,松萝茶10g,海浮石6g,鱼腥草6g,泻肺清热,镇惊除烦,化痰平喘。

如汗出高热不退,呼吸急促,可加羚羊角粉0.5~1g,牛黄0.5g,鲜芦根15g,清热定喘,化痰益阴。

如患病期间小儿突然出现面色苍白,气喘短促,痰声低微,额汗如珠,四肢逆冷,形神倦怠,双目无神,溏泻,脉象虚数,舌苔光滑,为心阳虚衰,清心回阳救逆,方宜人参五味子汤或参附汤急救。

人参五味子汤: 人参、白术、茯苓、麦冬、五味子、炙甘草,另加牡蛎、黄芪、山萸肉。

(2) 风寒咳嗽: 咳嗽痰液稀薄,兼有恶寒无汗,鼻塞流涕,发热,唇舌淡红,脉浮紧,指纹青。治以宣肺散寒,止咳化痰。方以杏苏散加减: 杏仁6g,苏叶6g,陈皮6g,半夏6g,茯苓5g,枳壳4g,桔梗6g,前胡6g,甘草3g。

小儿风寒咳嗽,根据脉证所见临床以杏苏散为常用方剂,用之得当,确实效如桴鼓,现将本方使用加减详列于下。

如症见舌淡红苔白厚,方中陈皮改为橘红,健脾燥湿化痰。

兼有发热恶寒无汗,气促,除加重苏叶10~12g用量外,另加炙麻黄3g,发汗退热平喘。

如咳嗽不止,可加紫菀、冬花各6g,温肺散寒止咳。

如痰变稠黏,可将杏仁改为苏子,另加瓜蒌6g,旋覆花6g,橘络10g,通络润肺,降气祛痰。

如大便稀薄无味,气弱脉细者,减去方中枳壳,另加白术、薏米各6g,增茯苓为8g,健脾渗湿止泻。

如咳嗽痰多,夜间尤甚,纳呆脘满,苔白薄,脉沉滑。

方中减杏仁、苏叶,另加山楂10g,神曲8g,麦芽9g,川朴6g,腹胀加炒莱菔子5g,消食导滞,祛痰止咳。

如症见气喘咳嗽,呼吸急促,鼻煽痰鸣,发热恶寒无汗,鼻塞声重,舌淡苔白,脉浮紧,指纹浮红,治以宣肺散寒,降气平喘,方宜华盖散加减: 麻黄6g,杏仁8g,陈皮6g,茯苓6g,苏子6g,桑白皮5g,甘草3g,生姜1片。

用华盖散时如无汗而喘用生麻黄,有汗而喘改为炙麻黄润肺平喘。如痰多陈皮改为橘红8g,另加半夏降气燥湿祛痰。如喘重,胸高抬肩,另加白芥子6g,苏子改为玉苏子6g,加重桑白皮用量至10g,以泻肺定喘。症见大便秘结不通,另加瓜蒌仁8g,杏仁用量改为10g,二丑6g,润燥通便定喘。体弱气虚,大便溏薄,减苏子,另加白术6g,太子参3g,扶正祛邪。

如果小儿喘证严重,伴高热不退,气急鼻煽,汗出口渴,胸高抬肩,痰鸣声如拽锯,面赤唇红或紫黑,大便秘结,舌苔黄燥,指纹青紫,此为风邪化热,邪毒入里,肺气郁闭,升降失常,内炼津液,炼液成痰,踞于喉间,此种病例多由病初表证阶段宣散失利或患儿素蕴痰热,复感新邪,热袭肺胃所致,中医称 “马脾风” 证。

治宜通腑泻热豁痰平喘,上方中加大黄3g,槟榔6g,天竺黄10g,二丑8g,海浮石10g,生石膏18g。减去辛温药物如生姜、苏子、茯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