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活跃在朋友圈里的你,是真实的自己吗?

 轻风的起点 2017-07-01

读一流书,做一流人!人生必读好书指南

微信平台读好书类的领先订阅号


每个人都在说,
却没有在听。

——蒋勋《孤独六讲》


在人最多也最安静的地铁里,80%的人都在争分夺秒的刷着朋友圈,多日未见的朋友,非常默契的彼此刷着朋友圈,同时聊着从各群里里传出的八卦,终于放学回家,想和爸爸聊聊同学、老师的事儿,可是爸爸在低头忙着给别人家的孩子点赞,难得回次老家,父母心疼我们休假了怎么还忙得顾不上唠唠嗑…


科技飞速进步,使得人与人的联系变得非常便利,可是我们还是觉得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总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无奈,我的思想你不懂,我的压力你不懂,我的情感你不懂,我的语言你不懂…于是在科技上寻找精神上的慰藉。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情愿把时间花费在技术上,却忽视了对面的朋友、爱人、正在老去的父母,亦或是呀呀学语的孩子,不觉中切断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在冰冷科技中感叹生而孤独。




蒋勋的《孤独六讲》中说语言孤独。“当语言不具有沟通性时,语言才开始有沟通的可能。当语言具有不可沟通性的时候,也就是语言不再以习惯的模式出现,不再如机关枪、如炒豆子一样,而是一个声音,承载着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思想的时候,才是语言的本质。” 语言本来就是两面性,一方面在传达,一方面在造成传达的障碍。,现在的我们不就都在制造语言传达的障碍吗?

微信登录界面上有个眺望蓝色星球的孤独小孩,你可以理解为这是孤独者的聚集地,这里不需要语言,不会产生障碍;或者是否还有另一种诠释,如果多一点关心、多一份关注、多一些沟通,也许这个孩子就不会如此的孤独。



在现在社会中,我没见过一个不孤独的人。佛教说法有句话:“过去法中,曾因有情聚集而生起乐受,并熏习识海的种子,当此法谢灭,因贪著此乐受而对相应种子生起意念,从而使心无法系于现前所缘境,就是孤独。

“曾经见你一面是如此的漫长,我们用书信传达着我对你的思念,诉说着我孤独的烦恼,你亲手写下你生活点滴,分享沥沥小雨的伤感,我与你的语言因为一封封书信而不再孤独。

曾经每个周末都在寝室等待妈妈的电话,诉说着这一周的高兴与不高兴,撒着嘴说想吃妈妈做的饭菜。原来,我们与父母的语言不存在障碍;毕业了,每每下班都在迫切的等待另一个城市你的声音,多么甜美,即使不在身边,你的声音、你的语言让我不孤独。

现在,微信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方式,我们随时可以语音、随时可以视频。朋友圈中的文字、符号、影像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之前人与人面对面交往中的声音、眼神和面部表情,甚至触摸。人与人的情绪被各表情包替代,没有温度与情感的交流,却还要沉迷于此,用朋友圈拉远了朋友的距离,也忽略了身边亲人、家人、爱人的感受。活在朋友圈的我们以点赞、发动态刷存在感,这是真实的自己吗?



真正的孤独,永远不是来自万水千山的阻隔,而是来自心与万物的滞碍。蒋勋说“我们希望用语言拉近彼此的距离,却又怕亵渎,如果不够亲近,又会疏远,于是我们用的语言变得很尴尬。在电影中呈现的就是这种“孤独的温暖”,因为当你站在火车月台上,大家就会互相鞠躬道早,日复一日重复着这些敬语、礼数,可是永远不会交换内心的心事“。

我们不愿意放弃来之不易的现代文明而回归农耕社会的传统,但我们却不应该放弃自然的情感交流方式,去追逐冰冷的传情,去收集很“酷绚”的词藻编织祝福短信,放弃“土”节日的团聚追求不知所以的“洋”节日的时髦。不用刻意去营造感情,不用刻意去编织美言,只要保留那份传统的朴实和纯真。

当心与心的不再有隔膜,即使是一人身处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纵然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孤独”也不再是悲剧性的,孤独已经成为一种享受。


本文选自《孤独六讲》,内容经出版方授权


蒋勋 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7年4月出版


蒋勋经典代表作,全新精装版,亲作长序,全书修订,初版十周年重磅回归!以一颗柔软心,书写我们内心安定的力量。黑白灰极简装帧,清雅质感。龙应台、席慕蓉、林青霞、陈丹青鼎力推荐,三毛特别推崇的美学大师。


读一流书,做一流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