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我们和父母总是容易意见相左、沟通不畅?

 龙叔文馆 2017-07-01


方 法

看了一本不太好读的书



你随便打开一档调解节目,你会发现大部分矛盾都发生在家人之间。更严重的,在节目录制现场就情绪失控、破口大骂甚至大打出手。我和父母的关系虽不恶劣,但和亲密真的一点都不沾边,尤其是和我妈妈。


在我上大学之前,我和妈妈说过的话屈指可数。人家都说女儿是妈妈的小棉袄,但我知道我不是,而我妈妈在我眼里也从来不是什么温柔如水的母亲,而是成天数落我、表扬“别人家孩子”的“最熟悉的陌生人”。


我们的关系怎么会到这样的地步呢?在我弟弟出生之前,虽然妈妈要上班,但是她陪我坐在桌旁,教我画小黄鸭的一幕我到现在都记忆尤深,所以我们是亲密过的。但后来弟弟出生,妈妈忙于照顾弟弟,和我说的话少了很多,一张口就全是父母式批评和说教。长期以往,我们的亲密关系也结束了。


这归根结底,是沟通出了问题。


我们一生要经历多段亲密关系,和家人、和恋人、和朋友。而和家人的亲密关系实际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我们在出生之前,在母体中就体验到了亲密感觉。但为何父母与子女间的亲密关系反而不如和恋人及朋友之间呢?主要有以下3个原因。


原因1:子女总感觉父母老在批评和数落。


但其实现实中,父母肯定不可能一直在批评数落子女,他们之间总会有闲谈,甚至交心的时候。但为什么身为子女的我们什么都没记住就记住了批评和数落?


美国的罗纳德·B·阿德勒和拉塞尔·F·普罗科特在《沟通的艺术》中提及,因为我们接收的信息量远远超出了我们所能处理的额度,所以知觉的第一个步骤便是选择那些能给我们留下印象的信息,例如谩骂、批评和数落,因为这些话语给我们带来了强烈的刺激。


原因2:子女和父母的想法截然不同。


最典型的事例就是每个妈妈都觉得你在冬天穿得太少,都希望你把秋裤穿上。“我又不冷,为什么一定要穿秋裤呢?”这种现象在《沟通的艺术》中不仅归为双方见解不同,而且还受我们接收到的感官信息不同的影响。



就好比,闻到同一种味道,有的人觉得好闻,有的人可能觉得令人厌恶。这种差异的存在是客观的,所以有时候父母并非要刻意唠叨、找茬,因为你们本来就不同。


原因3:我们总是容易受“标签”的影响。


以前我妈妈很爱说我性格内向、做事唯唯诺诺,所以很经常说我“像小强一样”,这可不是说我“坚持顽强”,而是说我像小强一样,一见人就跑。


而我觉得我妈妈太过强势,她最好希望我的人生完全按照她的期望来走,也一直对我不甚满意,觉得和别人家的孩子相去甚远。所以每当我同学约我去玩的时候,我就会条件反射地说,“得了吧,我妈那人她不会同意的。”但实际上我都还没问过她的意见,我只是根据她在我心里的刻板印象做出了判断。


《沟通的艺术》指出,一旦我们陷入了某类刻板印象,我们通常就只记得那些符合对方刻板印象的言行,即便这其实不代表对方。


一旦你为此贴上了“妈妈是个完美主义”、“爸爸是个工作狂”、“父母不怎么爱我”、“孩子总是吊儿郎当”等标签,你在现实中就会搜索一些事件或行为作为例证,久而久之,你会觉得他在现实中果真是这样的,这就为双方的沟通增添了阻碍。


我们这一生可以有很多朋友,也可以和不同的人谈好几次恋爱,但是我们的父母却是唯一的。这么看来,我们把唯一的、天生就为我们好的人放在不亲密的关系上,想想总觉得遗憾。那怎样改善和父母的亲密关系呢?


一、运用“枕头法”来换位思考


想要获得良好的父母与子女的亲密关系,在双方沟通中,必须注意同理心。《沟通的艺术》中为同理心下了一个定义,指从另一个人的角度来体验世界,重新创造个人观点的能力,类似换位思考。


但说来容易,做起来却有难度。为了更好地增强同理心,发现对方真实的想法,作者建议使用枕头法(pillow method)。枕头法把问题分成了四个边和一个中心,从不同的观点出发,总能得到有价值的见解,在此过程中,渐渐消除误会与刻板印象。



例如,你妈妈加你为微信好友,你可能数次都不予通过,或者通过后果断对她屏蔽了朋友圈。这件事让她有些气愤,而你也觉得你做得并没错。


好,现在我们用枕头法来化解你们之间的摩擦。


立场1:我是对的,它是错的。我朋友圈属于我的个人隐私,父母可以随意看我的朋友圈,这和偷看我的日记有什么区别?


立场2:他是对的,我是错的。父母总是关心孩子,他们也想知道孩子在做些什么。


立场3:我们都对,也都错。我担心妈妈会因为我朋友圈上的一些内容而抓狂,但是她确实有了解我更多生活的权利。不过,她不尊重我对于隐私的需求和渴望也是不对的。


立场4:这件事其实不重要。我不认为朋友圈的内容就会改变我和妈妈的关系,所以,把这件事闹大是不值得的。


立场5:以上立场都有真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让我冷静了下来,也让妈妈和我坐下来商谈变得更容易了。


通过“枕头法”,我们就会发现,很多矛盾激化,全然因为我们都太偏执,从客观的角度去看,这件事根本没有那么严重。


二、学会有效的倾听


在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中,很容易出现父母一直碎碎念,子女左耳进右耳出的现象。听和听到是不同的。这是两方都会有些炸毛。父母觉得你根本没听他说话,子女觉得父母太过烦人。但身为子女的我们,只要对信息做出一个回应,就能避免这种无止境的喋喋不休。



子女似乎常常要被动倾听父母说话,但作为倾听者,并非只是听和点头就可以了。正如《沟通的艺术》里写到的,倾听并不是一种被动的活动,作为倾听者,我们应该积极地参与到沟通中去,回应是良好倾听极为重要的部分。


例如,父母让我们多喝水、多吃水果。我们就回答,“我知道了,我会多注意的。”这样一来,父母觉得我的话得到了积极地关注,就不会无止境地唠叨下去。


三、对关系做出承诺


作者坦言,无论在那种类型的人际关系中,承诺都很重要。我们需要对家人表现出“我会一直在这里”的承诺,这大大有助于亲密关系的建议.


中国人比较含蓄,用言语说“你可以依靠我”显得似乎有些别扭,那么我们可以用行动来表达。作为父母,当孩子感到压力或悲伤的时候,没有什么比你戴着同理心倾听并用关爱的方式做出回应更有助益了。反之也是。


这些回应不需要有多复杂,例如把父母或子女送到机场,在对方生病期间予以照顾都属于这个范畴。


虽然身为子女的我们与父母之间差了好几个代沟,但建立和谐的沟通关系并不难。与此同时,你要明白的是,亲密关系并非一朝建立就不用维护了。它就像花园需要照料,汽车需要检修,身体需要锻炼,想让一段亲密关系不随着时间流逝而终结,做出有效的沟通和持续的维护才是正确的方式。


——若需转载,请后台联系——



相关推荐

情商高的人,都懂得好好说话

不想成为不会说话的“万人嫌”?那你需要知道这些事!


作者:林小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