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静静而立却能穿越时空

 老沈阅览 2017-07-01
   ■叶克飞

  某年某月某日,我从波兰古城托伦出发,驾车前往华沙。途中,我去了一个译名非常拗口的地方——热拉佐瓦沃拉。这里位于华沙西南方,距离华沙仅仅60公里,1810年,肖邦在此诞生。
  如今的肖邦故居早已不复旧观,而是粉刷一新,白墙不染纤尘,灰瓦整整齐齐覆盖于上。如此简洁的造型,却宛若童话,大门两侧那一丛丛绣球花出力不少。
  当年,这栋小楼还仅仅是一幢简陋的平房,仅仅是一座贵族府邸的角落。那时,府邸主人家族鼎盛,院落气派,花园极大,还有许多田地。肖邦的父亲是家族远亲,在府邸里担任法语教师,与妻子在此诞下肖邦。
  多年后,曾经鼎盛的家族已经烟消云散,曾经矗立在这里的宫殿式建筑群也在火灾、劫掠中荡然无存。唯一保留下来并被修葺一新的建筑,恰恰是肖邦故居。
  那天中午,艳阳高照,我坐在故居旁的长椅上,听着例行的钢琴演奏会。在我身边,还有许多人,他们有着不同的肤色,用各种交通方式来到这里。因为,这里有肖邦。
  也是在那一刻,我更懂得了名人故居的意义。它见证历史,因人而荣,也成为后世之人与居住者之间的纽带。它静静而立,却能穿越时空。
  作为一个名人故居爱好者,我的旅行总以寻访故居为第一要务。多年来,走过的海内外名人故居不下数百处。一般来说,国外名人故居往往保存良好,修缮完整,若辟成博物馆,更是大有可观之处。相比之下,国内名人故居的情况复杂得多。大致分以下几种:一是挂牌并变身纪念馆;二是挂牌保护,并以用代养,成为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的办公地点,或是供商业用途;三是挂牌保护,但仍是民宅;四是未挂牌的民宅。
  相比之下,变身纪念馆的名人故居最为幸运。但一处故居要成为纪念馆并非易事,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有时,它与故居主人的背景有关。有时,它与当地的名人故居数量有关。如北京有七八处老舍故居,其中几处已拆除,唯一被挂牌保护的是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
  有时,它又与当地政府对“名人”一词的界定有关。南京的广州路小粉桥1号一度失修,并准备拆迁。但1996年《拉贝日记》公开,德国人拉贝在南京大屠杀后筹建难民收容所,救济了20多万中国难民,小粉桥1号是其故居,也是收容所之一。经呼吁,有关单位叫停拆迁,并开辟纪念馆,这简直就是一场“生死时速”。
  成为机关办公地点或用于商业,也是名人故居较好的“前途”。典型例子如杭州“秋水山庄”,这是史量才为沈秋水所建的爱巢,颇具传奇色彩。史量才遭暗杀后,心灰意冷的沈秋水将之捐给了慈善机构,后成为著名的新新饭店所在地。
  如果任由名人故居破败,最终的结果多半是被拆毁。当年我寻访苏州的苏雪林故居时,发现那栋小楼居然成了废品收购站,肮脏不堪,仅存框架。到了2011年,这处故居更是险遭拆毁,屋顶已被掀掉,好在有人向媒体爆料,方得保全。
  对于寻访者来说,与故居的相遇多半是走马观花,甚至仅限于留影。所以,故人难免寂寞。那么,能不能与故居有更深入的交流?我想是可以的,这也是我写作这本书的初衷。
  《故人何寂寞》
  叶克飞 著
  东方出版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