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军师联盟:荀彧到底是大汉忠臣还是曹操党羽|文史宴

 方竹云天图书馆 2017-07-01

桓大司马|文



 



《军师联盟》的新剧集里面,荀彧对汉朝的忠心耿耿,为此不惜与曹操决裂,最终服毒而死,让大家对他充满了同情。然而,荀彧是否真的忠于汉室,后人其实聚讼不已,唐之杜牧、宋之司马光、明之王夫之等都各有见解。


本文试图发微这一段公案,谈一谈荀彧到底是汉室忠臣还是曹操党羽。

请输入标题     bcdef





党锢与奇节

1


荀彧一生的轨迹与党锢之祸有极大的关联,必须了解党锢之祸,才能真正了解荀彧以及颍川荀氏的处世之道,乃至汉魏之间士风的转轨。

《军师联盟》中的荀彧


汉武帝时儒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但直到东汉才深度覆盖到社会之中,并且逐渐神学化。东汉的许多士大夫、地方豪族都遵行儒学的教诲,而且是当成宗教教条来遵守,所以在压力面前不会轻易放弃。


但东汉的体制太集权于皇帝,而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多数年纪幼小,由皇权代理人外戚、宦官执政,他们比皇帝缺乏责任感(江山不是他们家的),执政比皇帝还要恶劣,弄得天下鼎沸、民不聊生,招致士大夫的群起反对。


士大夫秉持儒学的价值观和对汉王朝的忠诚,为了纠正汉朝的弊政,与黑恶势力针锋相对,有不少士大夫被迫害至死,但他们仍然毫不退让,并且获得了天下人的同情和尊敬。

汉代朝堂


最终,皇帝与宦官发动了两次党锢之祸,对士大夫进行屠杀,死者六七百人,朝廷还称他们为党人,永远禁止其亲友、门人做官。


党锢之祸对汉魏士风的转变形成了深远的影响,儒学价值观从此动摇,士大夫群体出现了两种新的价值观:一种是与世沉浮,保全自己,一种是消灭汉朝,拯救天下。


无论是哪一种,都已经放弃了儒学中的“忠君”观念,这样的人,当时称为“奇士”、“有奇节”。奇是与正相对的,“奇节”就意味着放弃了“正道”,故而后世苏轼说:


汉之末,士大夫多奇节而不循正道.

这两种风尚,颍川荀氏可谓兼而有之,并且不矛盾,放弃正道是为了保全自己,保全自己是为了拯救天下。

《军师联盟》中的荀彧


东汉经济、文化最发达的是中原地区,颍川、汝南是士大夫最集中的地方,两地士大夫以奇节著称,可以举出很多例子。


大宦官张让丧父,吊丧的人虽多,名士却一个都没有。颍川陈氏的始祖陈寔(shí,陈群祖父)身为大名士,却去为张让之父吊丧。


颍川钟氏的始祖钟皓(钟繇曾祖父),与士大夫领袖李膺是亲戚。却觉得钟家的“保身全家”之道比李膺要高明,体现出与儒学士大夫不一样的价值取向。


颍川荀氏的始祖荀淑(荀彧祖父),其侄荀昱、荀昙都是党人,荀昱还是“八俊”之一,与李膺、杜密齐名,被宦官迫害至死。荀淑之子荀绲害怕宦官迫害,竟然为其子荀彧娶了大宦官唐衡的养女,以保全荀氏。



灭汉朝与济天下

2


同时,荀家又有人在从事颠覆汉朝的活动,这个人就是荀彧的六叔荀爽。


应该说西汉时代,秉持孟子“民贵君轻”的观念,皇帝的地位不是那么天然合理的。就算董仲舒将皇帝神化为“代天受命”,也还在天子的头上安了个可以管他的“天”,天子要是乱来,天可以降罪。


所以汉武帝把汉朝折腾得民穷财尽以后,汉朝的合法性严重动摇,民间不断有人上书,说汉朝不行仁政,气数已尽,理应退位让贤。汉昭帝时有眭弘,汉宣帝时有盖宽饶,汉哀帝时有方士甘忠可、夏贺良,最终天下拥戴王莽取代了汉朝。

新朝皇帝王莽


可惜王莽也没能解决西汉的弊政,而且其改革过于理性化,带来了新的弊政,最终被推翻,汉光武帝刘秀遂将被合法推举的王莽污名化,又扶持谶纬之学,由皇家垄断天意的解释权,禅让的事不许再提了。


但现在这个东汉王朝已经天怒人怨。汤武革命,顺天应人,汉朝既然不肯退位让贤,为什么不革了它的命?


于是荀爽著《易传》,从学术上寻找革命的合理性。如注释《明夷》卦的“君子于行,三日不食”:


 


日以喻君,不食者,不得君禄食也。阳未居五,阴暗在上。初有明德,耻食其禄。



地火明夷


这是说不食昏君乱朝之禄。《谦》卦的第五爻是阴爻,象征邪恶的人居君位,第三爻是本卦唯一的阳爻,象征有德的人屈居下位,荀爽注释时说:


阳当居五,自卑下众,降居下体,有下国之意也。众阴皆欲撝阳,上居五位,群阴顺阳,故万民服也。

意思已经很明白,是要发动革命,推翻昏君。荀爽的学术影响很大,兖州、豫州都传荀氏学,可见兖豫士大夫多有与荀爽同心者。


如党人“八厨”之一的冀州刺史王芬,就曾经打算废掉汉灵帝。汝南的士大夫首领袁绍,后来又试图废掉汉献帝,立幽州牧刘虞为帝。


荀爽的侄子荀彧也用实际行动表示对汉朝的反抗,他跟何颙、袁绍、曹操一起联络四方人士,营救逃亡的士大夫,并且秘密进入洛阳,救援受难的士大夫。


荀彧与叔父荀爽的想法高度一致,有拯救天下之心,对汉朝却不见得有什么感情。不过身为谋略超群之士,荀彧深知汉朝名分的意义,这一点是后来一系列看似矛盾的事件的关窍。



天下之志与家门之私

3


荀彧的拯救天下之志优先于士大夫的阶级认同,所以他舍弃了士大夫领袖袁绍,投奔了有志澄清天下,手段又较袁绍为高的曹操。

军师联盟里的曹操


有“王佐之才”的荀彧,选中了“有命世之才”的曹操,遂组成了一对黄金组合。不论是主张拥戴汉献帝,还是推荐大批名士为曹操所用,又或者官渡之战与曹操同心协力,以弱胜强,击败最大的敌人袁绍,都是为了“拯救天下”的目的。


这过程中,曹操与荀彧也相处融洽,曹操给汉献帝的奏表中,对荀彧的赞美之词连篇累牍,细读其文,可以看出不完全是应付公事,其中颇有真心的欣赏。



二人关系的转折点出现在赤壁之战。曹操以垂暮之年,操全胜之局,而惨败于孙刘联军之手,数十年积聚的战船,一部分被孙刘联军烧毁,一部分害怕被敌人所得自己烧毁,没有了水军,可以说在有生之年没有了吞并江东的希望。

曹操与荀彧


如果赤壁之战战胜,曹操可以顺势统一南方。此时汉朝分裂的时间尚不算长,完全可以复兴,有汉朝的名分,有曹操的更新政治,天下可以归于安平。


但如此大败以及年老志衰,让曹操失去了统一天下的雄心,从此开始致力于“做家门”,想要布局取代汉朝,军事上没多少作为,仅仅从马超、韩遂手上夺取了关中,而孙刘却在拼命拓地,统治基础日以稳固。天下三分,战乱不休,这严重违背了荀彧的志向。

对于汉室中的刘家人,荀彧并不在意,但汉朝的名分是曹操统一天下,更新政治的重要保障。而曹操试图篡汉,说明他不再以统一天下、拯救乱世为己任,他违背了年轻时的初衷,也违背了与荀彧共事的基础。


所以荀彧要反对曹操即魏公之位,而曹操也知道荀彧不可能屈服,决定逼迫荀彧自尽。


曹操即魏公、魏王之位前后,陷入极大的被动。刘备、孙权大举进攻,刘备从曹操手上夺取汉中,关羽发动襄樊战役,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孙权亦曾以十万大军围攻合肥,若非张辽军略超群,后果将十分严重。


曹操在西、中、东三条战线上全面吃紧,曾经考虑过迁都邺城,直到曹丕、曹睿时代,曹魏依然以防守为主,无力大举进攻吴蜀,可见篡汉使曹操的大义名分缺失,带来的震荡是何等严重,这种局面,是荀彧绝对不能容忍的。


所以,荀彧既不是汉室忠臣,也不是曹操党羽,他的志向是拯救天下。汉室的名分有助于拯救天下,所以他扶持汉室;曹操的能力有助于拯救天下,所以他辅佐曹操。汉室要杀曹操,他不能同意;曹操要篡汉朝,他也不能同意。

所以他的悲剧结局几乎是注定的。他虽然不能算纯粹的汉朝忠臣,却不愧为志存天下的仁人君子。所以死后数十年,仍被后人怀念,司马懿就曾说:


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


聚讼纷纷

后人对荀彧的为人处世颇多议论,有时各执一端。


唐代大诗人杜牧评价:


荀文若为操画策取兖州,比之高、光不弃关中、河内;官渡不令还许,比之楚、汉成皋。……及事就功毕,欲邀名于汉代,委身之道,可以为忠乎?


因为荀彧的目的是拯救天下,对汉朝并不怎么真心尊敬,所以在私人场合说一些僭越的话,比如把曹操比作汉高祖、汉光武帝,跟他的处事逻辑并不矛盾,并不能证明他支持曹操篡汉。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反驳杜牧:


汉末大乱,群生涂炭,自非高世之才不能济也。然则荀彧舍魏武将谁事哉!……。建安之初,四海荡覆,尺土一民,皆非汉有。荀彧佐魏武而兴之,举贤用能,训卒厉兵,决机发策,征伐四克,遂能以弱为强,化乱为治,十分天下而有其八,其功岂在管仲之后乎!管仲不死子纠而荀彧死汉室,其仁复居管仲之先矣!


这是把荀彧拯救天下的志向等同于忠心汉室了。实际上两者可以分开,荀彧在拯救天下的同时不一定要忠于汉室。


相比之下,还是我湘中王船山先生持论折中:


荀彧拒董昭九锡之议,为曹操所恨,饮药而卒,司马温公许之以忠,过矣。乃论者讥其为操谋篡,而以正论自诡,又岂持平之论哉?……夫九锡之议兴,而刘氏之宗社已沦。当斯时也,苟非良心之牿亡已尽者,未有不恻然者也。彧亦天良之未泯,发之不禁耳,故虽知死亡之在眉睫,而不能自已。


可惜对于荀彧反对曹操即位魏公的原因,分析上太倾向于道德,对荀彧整体的人生轨迹有所忽视。


无论如何,在强权的威胁之下,荀彧敢于挺身而出,对权势者说不,无愧于士人风骨,无愧于贤士之名,也无愧于人杰辈出的颍川荀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