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大钧(中国周易学会会长)

 广安佳苑 2017-07-02

刘大钧在二十世纪中国易学事业的发展方面,做出了三大贡献”。首先,刘大钧把大道之源的易学继承下来,结合现代进行研究,著书立说,送上文化思想的讲台,为在新形势下,弘宣国粹,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理论基础和舆论基础。他在山大建立起“周易研究中心”、在中国建立“研究学会”、“学社”,创办起中国学术史上第一份《易》学研究专刊《周易研究》。其次,他又第一个揭开了同根同祖远在海峡对岸同仁们的大门。第三大贡献,就是推动易学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刘大钧是在出书、开会、出国等活动中出名的。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他之所以被国内外搞“易术”的人奉为龙头老大,多是与他的身份、头衔和于这方面的宣传、普及“成就”分不开的。刘大钧声名大振是从1987年12月5日召开“首届国际周易学术讨论会”开始的。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六个国家和两个地区的二百多名学者。刘大钧主持会议,在开幕词中说:“在科学昌明的今天,《周易》所提示的永恒母题的历史的与现实的科学价值,必将被挖掘出来。”在这次大会的开幕式上,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年近八十的种启禄教授提议:海外学者起立向刘大钧致意!于是有二十多位海外学者“齐刷刷站起来”,向刘大钧鞠躬致意。对于这次大会的召开,刘大钧的确费了不少心力。他四上北京,终于获得国家教委的批准,又游说山东省省长李昌安,拨给了会议经费。就是这次大会的召开,被说成是当代《周易》热的起始点,也就是所谓的“第一个里程碑”。

1988年,《周易研究》正式向中国发行。香港《大公报》早在1987年12月9日就报道中国第一份《易学研究》期刊已经获准于1988年一月向全国发行。这是自《周易》产生以来,在中华大地上研究《周易》的第一份杂志。在一些企业家的支持下,刘大钧能够办成这本杂志,并且后来发展有“国际标致连续出版物”刊号。到了1989年5月22日,刘大钧的“周易研究中心”又筹办召开了“中国周易研究会”的成立大会。24日下午,中国周易研究会宣告正式成立。由武汉大学哲学系的唐明邦教授任会长,刘大钧任副会长兼秘书长。到了1996年“中国周易学会”取得合法地位时,刘大钧当上了会长。

从“大一统”的角度看,刘大钧能聚拢台湾的某些《周易》研究者同大陆的一些《周易》研究者一道开会,这是一个贡献。在刘大钧的努力下,“首届海峡两岸《周易》学术讨论会”于1993年8月在济南召开。有台湾代表25人,香港代表2人,韩国代表1人,大陆代表62人。著名哲学家任继愈先生到会并在开幕式上讲话。当时美芝灵国际易学研究院的一些人也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周易》与哲学文化”,可任人发挥的“学术问题”有:“易学与中国当代文化建设及经济建设”、“易学与现代知识体系的关系”。1995年5月刘大钧“率大陆易学代表团一行十人参加了”第二届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其中有北京方面的朱伯昆、郑万耕、李申等。1997年7月,又在北京召开了第三届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其传略被收录《中国周易家辞典》(高占全主编)等辞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