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昌乐阎氏——忠厚传家五世七进士

 雲泉 2017-07-02

昌乐阎氏——忠厚传家五世七进士

在昌乐县宝都街道的东南村,有一条南北狭长的街巷叫阎家巷子,沿巷居住的大部分是阎氏家族的后裔。这户贴有“忠厚传家远 诗书继世长”对联的主人叫阎敬禹,他是昌乐阎氏第二十世。喜欢书画创作的他在习书法的时候,都会将自己家大门上的那副对联书写上几遍,他说这是阎氏家族六百年传承下来的宝贝,时刻都要谨记。

昌乐阎氏——忠厚传家五世七进士

在昌乐当地,阎氏家族被誉为“一代尚书府,七世科第家”, 从清康熙至嘉庆四朝,阎氏直系五代出七进士,且有一人官至工部尚书。有四十多人被《昌乐县志》《青州府志》《山东省通志》《明清进士录》《国史》等收录其传记。能够在清朝这个封建社会文化鼎盛的时期占有一席之地, 阎敬禹说阎家的人才辈出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得益于从阎家先祖们就一直世代传承的忠厚传家家训。说起昌乐阎氏忠厚传家的历史,古稀之年的阎敬禹满脸自豪,穿越六百年浩渺的历史时空,阎氏一族盛极一时的辉煌时光仿佛就在眼前。

昌乐阎氏——忠厚传家五世七进士

来到砚家河村的始祖阎均大,农耕开垦,开始了在昌乐的扎根发展,也拉开了阎家在新土地上创造丰收的大幕。阎氏七世之前虽都以农耕为主,但并没有忽略熟读圣贤书和儒家讲求“学而优则仕”的重要性,在满足自给自足生活的同时,有意识的让后人开始接受教育。虽然七世之内尚有人考取功名,但犹如量变质变规律一样,阎氏家族正蓄势待发。时光的车轮来到了1628年,阎氏八世祖阎介石以诗礼崛起,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被中央贡院选拔为贡生,自此奠定了阎氏此后近三百年以科举兴家的基础。

昌乐阎氏——忠厚传家五世七进士

阎氏的八世祖阎介石学而优则仕之后,仕途并没有走太远,之所以阎氏后人把它尊为科举兴家的开创者,则是因为阎介石的文学造诣很高,在山左文坛长期处于领袖地位,其文化底蕴与忠厚传家的德行对后世影响很大,“五世七进士”就是从他的儿子阎世绳开始的。有关资料记载,阎介石“弱冠廪,领袖文坛三十年,声明籍籍遐迩,推服德行文章,冠绝一时,学者奉为楷模”,清太史李澄中也为其作《阎介石先生传》,在其离世五十多年后,清康熙帝又颁布诰命追赠阎介石为“奉直大夫”。昌乐阎氏自阎介石奠基后,其后世子孙学识渊博,科第蝉联,文学、理学领域成就卓越,家族声望日益提高,家族规模不断扩大,阎氏世家进入形成期。阎世绳,字宝贻,号丹崖,生于1633年,阎介石第三子,阎氏九世祖。阎世绳幼时正值明末清初战乱,社会动荡,父亲阎介石又不幸病故,为躲避兵灾,随母亲田氏迁徙于乡下山中的亲戚家借住。即使东躲西藏,食不果腹,阎世绳也没有忘记读书学习。康熙十五年,43岁的阎世绳以殿试第三甲第三名考取进士,御试《汉书》第二名,授翰林院检讨。1685年,主编重要历史文献《大清会典》,越年八月,钦点东宫讲官文华殿会讲,曾为当时太子胤礽和四皇子胤祯讲学。

昌乐阎氏——忠厚传家五世七进士

1688年,鉴于阎世绳的功绩,康熙帝覃恩诰授其为奉直大夫。第二年,五十六岁的阎世绳休致归里,定居在现在的阎家巷。重视和发展教育一直是阎氏的家学渊源和一贯传统,此时告老还乡的阎世绳并没有享受世外桃源,而是致力于振兴家乡教育事业。阎世绳在城东建造文昌阁魁星楼,阁下设“敬业堂”教授子孙。据《昌乐县志》记载,其所建“义学二区”为昌乐的最早书院,他对振兴昌乐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706年阎世绳病故,好友清朝名将年羹尧赶到昌乐吊唁。

在阎世绳首夺阎氏第一名进士后,其长子阎愉,于康熙三十五年山东乡试考得解元,康熙三十九年中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后委派到湖州府任长兴县知县。任上,阎愉救灾减负,革除夙弊,还亲自为当地学生授课,造就境内百姓安居乐业。1714年被敕授文林郎,第二年因病回归故里。回到家乡昌乐的阎愉将父亲建造的敬业堂修葺一新,继承先辈遗志,开办学堂,兴学讲学。

他的儿子阎廷佶,字汝贞,阎氏十一世祖。雍正二年,甲辰科会试,考取二甲二名进士,先后任泸溪县令、金谷县令。1746年,66岁的阎廷佶升迁为广西省宾州府知府,两年后积劳成疾,卒于官任。乾隆三十六年追赠为资政大夫。阎廷佶一生仕途平平,但他兢兢业业,尽职尽责。

他的四个儿子均登科第,其中三子阎循琦成就最大。阎循琦,字玮庭,号景韩,阎氏十二世祖。自幼聪敏过人。乾隆三年中举人,七年中进士,初仕为工部主事。开始为官的阎循琦明干忠勤,升迁较快,登上了阎氏仕途的顶峰,深受统治者青睐。为了国家事业,阎循琦奔波不息,终致积劳成疾。乾隆帝非常关心他,数十次询问其病情,多次命太医为其配置药丸,还特赦其免行大礼、可在紫禁城骑马。1755年,阎循琦不治而终。

昌乐阎氏——忠厚传家五世七进士

阎氏十二世祖中除阎循琦登进士第,他的亲叔兄弟阎循观也考中了进士,只不过他的功名之路较为坎坷。阎循观,字怀庭,号伊嵩,清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诗人。乾隆七年中举,后讲学于麓台书院。乾隆二十三年春天,阎循观赴京赶考。此次阅卷官为翰林院侍读学士、乾隆七年探花卢文,阅到阎循观试卷时,发现文章写得辞简淡醇,非同一般,阅卷官争相传阅,赞叹不已。对于阎循观的名落孙山,卢文感到非常痛惜,抱卷大哭。为了记住这件事,卢文把自己的堂号命名“抱经堂”,自己亦因此得了个“抱经先生”的雅号。受到很大打击的阎循观从此无意科举,继续与弟子讲学于麓台书院。1766年,阎循观在他人的苦劝下,再次进京会考,终擢取二甲六名,授吏部主功司主事。在任期间,他以儒家思想规范自己的行为,到外地考察吏治,就自带麦饼,以防“恐食误公”。他对每件事情,“必详核比例,准情酌理而后定稿,决不随方就圆”。

昌乐阎氏——忠厚传家五世七进士

离职归家后的阎循观,重返麓台书院,与韩梦周继续从事教学工作,《四库全书》收录其著作共10卷,最终成一代巨儒。阎循观和堂哥阎循琦后来也被载入《清史稿》中。昌乐阎氏五世七进士最后两名进士分别是阎循琦的两个儿子,一个是三子阎学淳,乾隆四十九年,行取第三十二名进士;另一个是五子阎学海,嘉庆十年,行取第四十六名进士。两人都特别聪颖,德行很高,遵行父辈为官清廉、造福一方之道。在朝廷上下威望颇高。

五世七进士,这时候的阎氏家族已经来到了其最鼎盛的阶段,一直到清末,其家族后人仍一直不断的在科举制中沿续辉煌。纵观昌乐阎氏六百年的发展史,鸿儒满门,人才济济。有不少人官高位显,但都敦谨老成,笃雅有节,在其位谋其政。他们有的鞠躬尽瘁,为国捐躯;有的凭借在地方上的家族声望,充分发挥其知识优势,为地方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推动了当地文化教育的发展。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这不仅是昌乐阎氏绵延不衰的内在动力,也是后裔们代代相传的家族密码。

昌乐阎氏——忠厚传家五世七进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