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十四节气与养生

 图书 馆员 2017-07-02

二十四节气与养生

《顺时养出健康来》。主要介绍二十四节气与养生的关系,晒太阳来养阳,运动养阳等相关内容。中医中药秘方网提供视频全集的在线观看和主要内容介绍(节目要点笔记)。

杨力:著名中医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中医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天人合一是节气养生的最高理念。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盛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小满标志着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芒种表示仲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夏至代表着夏天已经过了一半;大暑小暑、上蒸下煮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夏季的养生重点就是养阳。

万物生长靠太阳,晒太阳是非常好的养阳方法。

夏季养阳适宜吃牛肉,西红柿牛腩是不错的选择。冬日吃姜可以散寒;夏日吃姜可以散热。

用葛根黄芩黄连汤治疗伏邪发热经验

名医简介

王琦( 1943—) ,男,国医大师,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体质学科带头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计划) 项目首席科学家。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体质分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体质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从医50 余年形成了鲜明的学术特色,遣方用药崇尚精简,创立了中医体质学、中医男科学学科,提出了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的临床诊疗模式。

葛根芩连汤是《伤寒论》的经典名方,常用于治疗下利。本文以王琦用本方治疗伏邪发热的医案为例,介绍葛根黄芩黄连汤的临床应用。认为葛根黄芩黄连汤在临床应用时主要治疗表里同热的疾病,对小儿、成人和老年人不明原因的发热均有良效。下面通过王老师运用葛根黄芩黄连汤为主方治疗伏邪发热的经验,阐明经方之理。
1. 葛根黄芩黄连汤功效与主治
葛根黄芩黄连汤见于《伤寒论》第34 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王老师认为,本方功效为升阳解肌、清热止利,其核心在“热”,病因为热邪; 病位为表里同热; 病机为实热证; 能使内郁的热邪外达、已化的热邪得清,起到表里同治的作用; 临床专为化热而设,在治疗具有下利、喘、汗、脉促等症状的疾病时,一定要把握化热这一重要病程变化。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论葛根黄芩黄连汤曰:“葛根解肌于表,黄芩、黄连清热于里,甘草合表里而并和之。”其中重用葛根以解伏于肌表之邪,表解则里和; 配黄芩、黄连以清郁于内里之热,热清则里舒; 以甘草和中缓急,调和诸药,共使表邪得解,里热得清,则诸症自可平复。明代倪朱谟《本草汇言》曰: “葛根之性专在解肌,解肌而热自退,渴自止,汗自收。而本草诸书又言能发汗者,非发三阳寒邪在表之汗也,又非发风温在经之汗也,实乃发三阳寒郁不解,郁极成热之汗也。”故而可知,葛根善解寒郁之邪,并可清透郁热以外达。
王老师用葛根黄芩黄连汤治疗反复发作性低热时注重成方配伍,若郁热较甚,兼及营血分,可配伍升降散; 肺热咳喘较甚,可配伍麻杏甘石汤; 寒热往来,发有定时,可配伍小柴胡汤,临床根据具体情况谨守病机灵活运用。
2 对伏邪发热的认识
长期反复发作性发热均属伏邪发热的范畴。伏邪是指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伏邪发热因邪气伏匿于内,日久化热。反复发作性发热多是由于表邪未尽,伏藏于里,复感外邪或因其他病因而诱发,故而呈现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特点。因病邪轻重不同,故而发热或高或低,没有定势。由于邪伏日久,渐而化热,故而多有里热征象。在治疗时,根据本病主要病机特点与葛根黄芩黄连汤制方思想相符,故而以葛根黄芩黄连汤外解肌表,内清里热治之。
3. 小儿不明原因发热病案
患儿,男,8 岁,2014 年4 月16 日初诊。主诉: 反复发热1 年余。现病史: 患儿自2013 年入冬后出现不明原因发热,体温38 ~ 39℃,最高可达39. 8℃,服西药退热药( 希克劳、泰诺灵、美林) 30min 后降至正常,6 ~ 8 h 后再度上升至38 ~39℃,约2 天后体温逐渐正常。发作频率由两月1次发展至两周1 次或每周1 次不等,发热前颈部不适。2014 年4 月3 ~ 5 日、13 ~ 14 日发病两次,发热时伴有头晕、汗出、恶寒、大便干燥、扁桃体红肿。实验室检查有人类疱疹病毒4 型( EB 病毒)感染痕迹。中医诊断: 风热内伏,正气不足,郁而发热。治法: 清热解毒,透发伏邪,分消表里。处方: 葛根12 g,黄芩9 g,黄连6 g,炙甘草6 g,僵蚕10 g,蝉蜕6 g,姜黄9 g,大黄6 g。14 剂,水煎服,每日1 剂,分两次温服。后经电话随访,告之服药14 剂,体温未再升高,恶寒、汗出症状消失。
按语
本案患儿发热属于儿童不明原因发热。不明原因发热的病因复杂多样,有超过200种疾病可引起不明原因发热。国外研究认为,其病因分为感染( 28%) 、非感染性炎症( 21%) 、恶性肿瘤( 17%) 、病因不明( 19%) 4 类。国内研究认为感染、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其他因素为主要病因。本案以葛根黄芩黄连汤合升降散治疗,主症为不明原因发热、恶寒、汗出; 病机为风热内伏、郁而发热; 方中葛根解表热、升清阳、透邪气,黄芩清肺胃热,黄连清热解毒,与黄芩同用,增强清热透邪之力。升降散主治表里三焦大热,具有辛凉宣泄、降浊升清、逐秽祛邪进而表里双解的作用,合用则加强清透伏邪的功效。
王老师认为,伏邪致病与特禀体质有一定相关性。本案患儿因伏邪致病,且表现出免疫力低下且紊乱,体质虽然没有表现出过敏等现象,但是在用药时不可忽视未病之体,根据“辨体-辨病-辨证”治疗模式,在治疗的同时,注重调理已经紊乱的免疫功能。升降散具有抗炎、抗病毒、调节免疫、抑制变态反应等作用,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提高机体耐受不良损害的能力,因此,处方在葛根黄芩黄连汤基础上合用升降散。
4. 发作性低热病案
患者,男,42 岁,2014 年11 月26 日初诊。主诉: 发作性低热3 年,寐浅易醒20 余年。患支气管炎3 年,受凉及劳累时发作,每年发作3 ~ 4次。发时低热,自觉心前区不适,时有咳嗽。近日体温37. 2 ~ 37. 3℃,经治疗后好转,但仍时有低热。6 年前查出肾钙化,常觉腰酸。刻诊: 心悸,急躁易怒,食后腹满,恶寒,小腹尤甚,喜热饮食,小便无力、小便黄,体力欠佳,易疲劳,口干,舌稍黯边有齿痕、苔白厚腻,脉细滑。吸烟史20 余年,饮酒史20 年。中医诊断: 低热; 失眠。处方: 葛根20 g,黄芩10 g,黄连10 g,炙甘草6 g,夏枯草20 g,法半夏10 g,百合20 g,紫苏叶15 g,萱草20 g,合欢皮20 g。每日1 剂,水煎服。30 剂后低热未作,体温36. 5 ~ 36. 6℃,胸闷不适已愈。睡眠明显改善,仍梦多,遂易他方以治眠差。
按语
柯琴在《伤寒论翼》里说: “因名立方者,粗工也; 据症定方者,中工也; 于症中审病机、察病情者,良工也。仲景制方,不拘病之命名,惟求症之切当,知其机得其情”。本案患者正值中年,反复低热有可能被认为是阴虚证,其又有咳嗽、食后腹满、腰酸、小腹怕冷、喜热饮等阳气不足的表现,证候属于虚实寒热错杂,应该如何立法选方,确实需要仔细斟酌。分析该患者虽然并无下利之症,但患者有发热、恶寒、咳嗽、受凉加重,可知患者虽然病程较长,但尚有表邪未解; 口干、急躁易怒、便秘、小便黄等可知里已成热。其外感实邪不解,耗伤阳气,邪郁日久入里化热亦为实。王老师认为,其主症是“喘” “热”,病机为外感表邪、入里化热,故而以葛根黄芩黄连汤外解肌表,内清里热以治之。因其另有寐差易醒,故以自拟安枕汤合方治之。审机用方并没有局限在“下利”这一症状,体现了仲景立法之意。
5. 低热咳嗽病案
患者,男,67 岁,2015 年3 月2 日初诊。主诉: 间断咳嗽、恶寒发热1 个月。1 个月前因感冒出现咳嗽、少痰,愈后又复感,咳嗽气促,恶寒发热,午后发热为甚,体温37. 2 ~ 38℃。初起周身怕冷,自觉后背及腰骶部冷甚,服解表药汗出后好转,伴有食欲不振,乏力。前医以小柴胡汤、小青龙汤、半夏泻心汤、养阴清肺汤、逍遥散、柴平汤等加减化裁,病情每因受风而加重,遇冷空气及活动后咳嗽明显。近1 个月来体重下降明显,既往史: 银屑病史10 年,室性早搏2 年。刻诊: 咳嗽,无痰或少痰而黏,咳声高亢,咽痒,咳剧则咽痛,恶寒发热、午后较甚,无汗,口苦咽干,心烦急躁,脘痞纳呆,时腹满,大便每日一行,小便黄,舌暗、苔厚腻。治以解表清里。处方1 ) : 葛根30 g,黄芩10 g,黄连10 g,甘草6 g,北柴胡12 g,仙鹤草20 g,露蜂房10 g。处方2) : 乌梅15 g,蝉蜕10 g,防风10 g,炙麻黄9 g,苦杏仁10 g,生石膏20 g,甘草6 g,桃仁10 g,厚朴10 g。先服处方1)  3 剂继服处方2)   3 剂,交替服用。其后电话回访,告之服药15 剂后诸症痊愈。
按语
本案患者为老年人,正气不足为本,外感风寒而发病,邪正斗争出现恶寒发热。又遭复感,导致正气大伤,表阳不足无力驱邪外出,出现腰背部怕冷。服解表药虽有好转,但治标不治本,反复发汗更伤正气,因而病程延长,病位由表入里。其人口苦咽干、心烦腹满、寒热往来等症似少阳病,但为何用小柴胡汤、柴平汤、半夏泻心汤等和解之剂未曾奏效? 考虑患者发热时间在下午,发作有定时,前用解表剂、和解剂均未见效,说明此热确属里热,可能与体质相关,其既往银屑病史可能是导致其阴虚内热的基础病。根据患者主要疾病、体质、证候,以解表清里为治法,选用葛根黄芩黄连汤为主方,加柴胡清透少阳枢机,辅助葛根散邪之力,达到引邪外出的目的; 因里热日久,伤阴入血,阴血亏虚,以仙鹤草凉血、补虚,扶正而不助邪,清热而不伤正。针对遇冷咳嗽、咽痒咽痛,加露蜂房祛风止痒止痛,同时露蜂房既有治疗咳喘、慢性支气管炎的作用,又有治疗银屑病的功效,用药精当,一举多得。患者反复咳嗽,遇冷加重为冷空气过敏,治病从调理过敏体质入手,以常用脱敏止咳方加减,两方交替服用,以图全功。
6. 小结
王老师使用葛根黄芩黄连汤体现了遵照《伤寒论》原著的学术特色,不以注家发挥代替张仲景原意。王老师强调,葛根黄芩黄连汤“内清里热,外透肌表”,善平喘治利,要遵照原著,不可尽信后世注解。陆懋修论述本方: “此温病辛凉之轻剂,为阳明主方,不专为下利设也”,陆渊雷亦云: “凡有里热,而热势仍宜外解者,皆葛根黄芩黄连汤所主,利与喘、汗皆非必具之证”。因此,根据病机用方,才能做到圆机活法,临床便可举一反三。
中医针灸以“人与天地相应”为理论基础
针刺疗法在历史的长河中诞生出了许多不同的治疗体系,如被应用日久的子午流注、灵龟八法、皮肤针疗法,又如后来出现的平衡针、五行针灸、腹针疗法等。这些不同的针刺体系帮助患者解决了各种各样的疾病,也同样在各自的领域得到了更加长远的发展。
上文提到的子午流注,便是中医针灸以“人与天地相应”的观点为理论基础,认为人体功能活动、病理变化受自然界气候变化、时日等影响而呈现一定的规律,并以此选择适当时间治疗疾病,可以事半功倍,取得更好的疗效。其含义就是说:人身之气血周流出入皆有定时,运用这种方法可以推算出什么疾病应当在什么时辰取什么穴位进行治疗。
但子午流注太过于深奥,天干地支等计算起来也颇为麻烦,外行接触时更是盲人摸象般,不得其意。而在“时间病”这一范围划分中,相对比较为简单的五腧穴理论则更容易被接受。
五腧穴指十二经脉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位,简称五腧。
《灵枢·九针十二原》有云:“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
而《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中是这样说的:“病时间甚者,取之输。”
这里的“时间甚者”指的是,有些疾病在特殊的时间段会有很特殊的表现,比如说在一天固定的时间内发作和加重的病症,临床上时有所见,如有的人每天上午9点到11点头疼,有的人每天下午5点到7点腹痛,有的人每天夜半都要胃痛等等,过了这个时间段,症状就消失或缓解了,我把这一类的病称之为时间性病症。
时间性病症在中医中一般为疑难杂症,一天有十二个时辰(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人有十二条经脉(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足太阴脾→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足少阴肾→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足厥阴肝→手太阴肺)。其中胆经对应子时,以此类推。
在这些时辰与经脉相结合的时间段中,会有一些奇怪的病出现,在此笔者与大家分享几种“时间病”的治疗方法。
(1)      三间穴治疗卯时(5~7点)腹痛腹泻。
笔者有一朋友,每天6时腹泻,腹痛不明显,里急后重,先后针刺足三里、合谷、上巨虚、下巨虚、中脘穴无效后,改于每日腹泻前针刺三间穴。针刺一周后,朋友腹泻明显减轻,且不像之前那样有明显的里急之症。
三间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输穴,位于手背第二掌骨桡侧,掌骨小头后方凹陷处,握拳取穴。
(2)太冲穴治疗丑时(1~3点)失眠。
临床经常能看到这样一些人,入睡并不困难,但半夜易醒,且醒后不易入睡。有些人经常于1~3点醒来,但醒来就睡不着了,很是麻烦。这样的病人用常规的方法治疗效果不明显,但只需要太冲穴一个穴位就能起到很好的疗效。选用太冲穴针刺治疗时,最好于下午或晚上入睡前针刺,这样效果最好。
太冲穴是足厥阴肝的输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下面给大家总结了时辰与治疗穴位的对应表格,大家在遇到时间病时不妨可以考虑选用。
 
 
当然,这些选穴也不是万能的,疾病很奇妙,所以我们的医生们就会绞尽脑汁来想办法对付它,治病不能拘泥于象,我们既可以相对应的选择穴位,也可以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来辨证选穴治疗,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到大家。
二十四节气歌 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纳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白露忙割地,秋分把地翻。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河叉上,冬至不行船。小寒再大寒,转眼又一年。
三伏贴源自清朝某位中医的个人经验,历史上从来就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更别谈验证。但在近几年,中医成功将这一巫意盎然的医术发扬光大,举国推广,用于预防疾病,变成一种类似疫苗的大公共卫生措施。不同的仅仅是,三伏贴没有数据表明它确实降低了任何一种疾病的发病率。
由于三伏贴的成功,现在又开发出了三九贴,各地纷纷效仿,大有星火燎燃之势。三九贴在三千年中医历史上没有任何记载,纯是现代中医即景生情的创新。
三伏贴和三九贴都是中医天人合一理论的具体体现。三伏是一年之中最热的几天,据说阳气最盛;三九则相反,是最冷阴气最盛的几天。中医通过敷贴,调整体内阴阳,以与天地间的阴阳相适应,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但是,以我大中医之博大精深,又怎么可能只是在阴阳极盛的时候才能调节呢?阴阳不在Max的极限状态,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阳中之太阳少阳,阴中之太阴少阴,种种细微奥妙变化,我大中医难道就调节不了吗?一年四季都顺应阴阳,春病夏病秋病冬病,百病并治,才是最高境界。二十四节气阴阳消长变化,中医完全可以开发出强弱变化的敷贴来对应之。
并且,二十四节气中并不仅仅是阴阳消长而已。还有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的变化,比如湿气,雨水、谷雨、芒种这几个节气中,湿气极盛,侵入人体,变成湿邪,可致百病。难道不应该开发几种专用于这几个节气的敷贴天灸,去去湿气,调经通络,未病先治?
中医们,不要被“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局限了,阴阳一年四季都要养,六淫一年四季都要防。《黄帝内经》有的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区区三伏三九敷贴远远够不上“得道”二字,必须发明二十四节气贴才配得上我大中医的“博大精深”!

我就帮到这里,看你们的了。

二十四节气之芒种  养生攻略:养心防暑 祛湿热 减酸增苦
“芒种”:夏争时,收麦忙
二十四节气之芒种 <wbr> <wbr>养生攻略:养心防暑 <wbr>祛湿热 <wbr>减酸增苦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芒种的“芒”字,是指麦类等有芒植物的收获,芒种的“种”字,是指谷黍类作物播种的节令。芒种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芒种”二字谐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种”了。

   “芒种”节气的到来,也预示着农民开始了忙碌的田间生活。春争日,夏争时,就是指这个时间的收种农忙。芒种至夏至这半个月是秋熟作物播种、移栽、苗期管理和全面进入夏收、夏种、夏培的“三夏”大忙高潮。长江流域“栽秧割麦两头忙”,华北地区“收麦种豆不让晌”。 

二十四节气之芒种 <wbr> <wbr>养生攻略:养心防暑 <wbr>祛湿热 <wbr>减酸增苦
增健原则:养心防暑 肾阳

“芒种”时风火相煸,人们易感烦躁不安,同时,夏季人体代谢加快,电解质流失快,人们特别容易感到困倦此时要加强对心脏的保养,尤其是老年人要有意识地进行精神调养,而即将参加高考的考生也要注意防暑降温调适心情,保持舒畅愉快,切忌大悲大喜,恼怒忧郁。同时,中医有“心肾相交”之说,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以助肾阳,共同温养肾水,心阳不亢,人体才能健康安泰。

睡眠原则:夜卧早起 无厌于日

“芒种”起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即要晚睡早起,适当地接受阳光照射,以顺应大自然阳气充盛的特点,从而利于人体气血的运行。夏日昼长夜短,夜卧早起又易造成睡眠不足,因此中午小憩可助恢复疲劳,使心情舒畅,气机通畅,有利于健康。午睡时间一般以半小时到1小时为宜。

起居原则:祛湿热 警惕空调病

“芒种节气天气炎热、出汗增多,人体全身的毛孔处于开放状态,尤其是室内外冷热交替,皮肤受到气温刺激后容易出现血循环障碍,而且因天气炎热,很多人常常将空调温度开得很低,长期冷热交替极易患上空调病。白淑芳主任表示,夏季湿气很容易乘虚侵入人体,造成外感疾病。因此,清暑祛湿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白癜风患者应注意衣着增减有度、忌过度贪凉。

饮食原则:减酸增苦 低盐多饮

芒种”节气,恰逢高考,考生们加强营养的同时,也要注重温补和饮食的平衡。芒种时节,人的身体特点是消化功能相对较弱,易于暑湿困脾。所谓“苦夏食苦夏不苦”在饮食上人们宜减酸增苦,健脾利湿。同时这个节气雨量增多,气温升高,空气湿度增加,白淑芳主任提示,宜多吃能祛暑益气、生津止渴的饮食,掌握好低盐、多饮、清热、淡软的原则。

科普小知识:

白淑芳主任提醒,对于白癜风患者而言,心理因素也会对病情起到一定影响,过度抑郁极易扰乱脏腑代谢,破坏机体内环境平衡,诱发、加重白斑。反之,乐观积极的心态则有助于病情恢复。夏季“养心”,白癜风患者需重视心理调节。同时,注重节气养生也有助于调节体内酸碱平衡、增强人体免疫力等保健功能。白癜风患者在做好正确的生活护理之外,还需积极接受科学治疗,这样才能更早摆脱疾病。

五谷杂粮的五大功效

现在通常说的五谷是指稻、黍、稷、麦、菽,五谷具有养生、美容、养颜的功效,可以满足兼顾了女性补血、美白、纤体的要求。然而五谷不同功效也各有差异,以下盘点几个可以起到美容养颜功效的五谷:
一、红豆

可增加肠胃蠕动,减少便秘,促进排尿。可在睡前将红豆用电饭煲炖煮浸泡一段时间,隔天将无糖的红豆汤水当开水喝,能有效促进排毒。五谷杂粮的五大功效

二、糙米

糙米就是全米,保留米糠,有丰富的纤维,具吸水、吸脂作用及相当的饱足感,能整肠利便,有助于排毒。每天早餐一碗吃糙米粥或来一杯糙米豆浆是不错的排毒方法。五谷杂粮的五大功效

三、薏仁

薏仁可促进体内血液循环、水分代谢,发挥利尿消肿的效果,有助于改善水肿型肥胖。薏仁水是不错的排毒方法,直接将薏仁用开水煮烂后,适个人口味添加少许的糖,是肌肤美白的天然保养品。

四、燕麦

燕麦能滑肠通便,促使粪便体积变大、水分增加,配合纤维促进肠胃蠕动,发挥通便排毒的作用。将蒸熟的燕麦打成汁当作饮料来喝是不错的选择,搅打时也可加入其他食材,如苹果、葡萄乾,营养又能促进排便。

五谷杂粮的五大功效 

五、绿豆

富含维生素E,能有效抑制皮肤的衰老,防止黑色素沉积,起到预防长斑的功效。豆类食品中含有大豆异黄酮,它具有激活雌性激素的作用,有助于延缓衰老,对女性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好处哦!

五谷杂粮的五大功效 

六、芝麻

黑芝麻含有丰富的胱氨酸和维生素B和E,可增加皮脂分泌、改善皮肤弹性、保持皮肤细腻,是改善皮肤粗糙的最佳食用品。

五谷杂粮的五大功效 

七、小米

小米不含麸质,不会刺激肠道壁,是属于比较温和的纤维质,容易被消化,因此适合搭配排毒餐食用。小米粥很适合排毒,有清热利尿的功效,营养丰富,也有助于美白。

五谷杂粮的五大功效 

八、玉米

粗粮中的保健佳品。而其丰富的钙质,对于降血压很有帮助。

五谷杂粮的五大功效 

九、二十四节气营养粉

五谷杂粮专卖店二十四节气营养粉利用五谷膳食制作而成的二十四节气营养粉,是五谷、药材与古代宫廷养生配方地完美体验,利用现代低温破壁技术制作生产,不止能保留五谷营养还更易吸收,比直接食用五谷与药材搭配的粥、羹、汤更有营养,根据二十四节气不同的气候环境对女性美白、排毒、瘦身、延缓衰老具有明显效果。

三伏贴的功能及注意亊项
穴位贴敷是如何治病的? 
穴位贴敷──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外治法,简单来说是通过药物对特定穴位的刺激发挥作用,以贴代针,刺激穴位

具体来讲呢,贴敷药的配伍组合,以辛温发散为主,辛可祛风散寒,温可助阳,通过皮肤吸收并刺激穴位、激发经气、调理气血、平衡阴阳。也就是说,是药物+穴位的双重功效来防病、治病。    

二,为什么儿童尤其适合进行穴位贴敷?

1.  小儿脏腑娇嫩,不耐寒热的骤然变化,同时也不宜承受药物长时间对脏腑尤其是对胃肠道的刺激,所以用穴位贴敷疗法更适合儿童。

2.  小儿给药困难,尤其是内服药,给一口吐半口,疗效可能会打折,而且小儿看病、吃药的时候心情不好,看见医生就怕,打针的时候啼哭,这个也影响他的疗效。因此穴位贴敷这种容易操作,患儿无痛苦的治疗方法,尤其适合小儿。    

贴敷一年四季都可以做,为什么三伏贴尤其流行?冬病夏治有哪些优势?

三伏贴蕴含着“春夏养阳,冬病夏治”的中医思维。

“冬病”是指某些冬季易发作、易加重的虚寒性疾病,由于机体素来阳气不足,又值冬季外界气候阴盛阳衰,以致正气不能祛邪于外,或重感阴寒之邪,造成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咳嗽等等。

“夏治”则是利用自然界和机体阳气最旺之时,通过温补阳气、散寒驱邪、活血通络等治疗措施,既能增强机体抵抗病邪能力,又有助于祛除阴寒之病邪,从而达到治疗或预防冬季易发作或加重的疾病的目的。

三伏贴旨在借助“天时”的力量发挥更大的效用,好比当年诸葛兄借助的那场“东风”。    

四,至阳三伏贴和传统三伏贴相比有哪些区别?    

1.  首次贴敷时间:传统三伏贴的首次贴敷时间为头伏第一天,至阳三伏贴的首次贴敷时间为夏至前一天开始一周内的任意一天(6月20日—6月26日),其中道理何在?“夏至阴生”,夏至当天已有一丝阴气从地下生起,到三伏天其实已是湿热酝蒸,而非至阳之时。所以“至阳三伏贴”选择夏至节气前后开始首次贴敷。

2.  贴敷总次数:至阳三伏贴总共贴敷6次,每次间隔6天,其中,在整个至阳三伏贴的贴敷过程中,涌泉穴要贴敷18次。

3.  增加涌泉穴:至阳三伏贴增加大补元阳的涌泉穴贴敷,脚底的涌泉穴为肾经的井穴,肾为先天之本,元阳藏于肾,因此在阳气隆盛之时,贴涌泉穴可以起到大补阳气的作用。    

五,至阳三伏贴为什么一定要个性化定制?

众所周知,每个人的症状、病情都是不同的。只有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进行诊断,真正做到辨证准确,制定个性化配穴方案,并且配合具有针对性的药粉配方,才能真正解决不同人的不同病证。    

六,行知堂至阳三伏贴如何做到个性化?

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

1.  精心设计三类问诊单──分别对应成人女性、成人男性和儿童。

2.  每一类问诊单都包含舌象照片、面部照片和近百道精心设计的问题。
3.  配制了3种药粉配方,适应不同体质人群。
4.  行知堂专家团队根据问诊单信息,制定个性化的贴敷配穴方案。    

七,至阳三伏贴有哪些禁忌人群?

1.  心脏病、肾病、肝脏疾病者

2.  肺结核、支气管扩张患者
3.  有咯血症状患者
4.  孕妇
5.  有严重药敏史
6.  瘢痕体质或穴位处有皮肤溃损
7.  恶性肿瘤和癌症患者
8.  
对皮肤暂时留下痕迹、起泡很介意者    

八,我不在禁忌人群之列,就一定适合贴敷吗?

提交了问诊单,医生就一定会给我出贴敷方案吗?    

少部分人群,虽然不在禁忌人群之列,但是医生在查看问诊单后,发现身体状况确实不适合贴敷的,将会安排退款。    

九,行知堂至阳三伏贴总共多少贴?    

根据症状的不同,至阳三伏贴的敷贴总数在144贴—162贴之间不等。(其中足部涌泉帖36贴,每袋6贴,共6袋。身上的穴位贴108贴—126贴之间,每袋18贴,共6—7袋)。    

十,每次贴敷多长时间?    

1.  足部涌泉贴,晚上睡觉前贴敷,清晨起床后揭下。每次连贴3天,总共贴敷18次。

2.  身上穴位贴,根据贴敷人体质和所在的地区,贴敷时间有个体差异(通常单次贴敷时间在1-3小时)。具体贴敷时间,请参考贴敷产品套装中的说明书。

十一,没有明显病症的人可以贴敷吗?

可以,贴敷是一种很好的保健方法。    

十二,贴敷后的一般注意事项有哪些?    

贴敷后要注意:

1.  禁食生冷水果如西瓜、香蕉、苹果及其他非应季水果;禁食肉类;禁食辛辣刺激食物。

2.  最好三餐清淡;以小米粥油为最佳!    

3.  如果贴敷过程中有过敏、刺痛、灼热、皮肤发红等不适,请立即停止贴敷。    

4.  贴敷当天可以洗澡,但是要在贴敷完成(撕下贴敷)后2小时再进行;如果局部有过敏的患者,还请及时就医。    

古代道家养生大智慧,二十四节气养生歌诀

《黄帝内经》里说的四季养生里有 一静一动。静,是指心神要保持平静。不管是什么季节。心神都要静。神不能乱,志不能移 。暴怒,过喜过悠都是不对的。动,绝不是现在的快跑,而都是缓步、慢行。也就是散布似 的。绝不是强体力的运动。很多人想减肥,每天拼命的跑步健身。但效果并不好。过量的强 度运动等于消耗自身的阳气。只有舒缓的运动才是养生保健所需要的。

记住这一静一动。四季养生的要领就在其中了。

四季在细化分,就是一年的二十四节气了。

我们都知道一年有三百 六十五天,分四季,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具体的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每个气,都要如 何去做呢?恐怕现在还没有人提出过。

二十四节气养生歌诀

大寒立春,万物不容,惟木独显。天气冷滞,不得化张。

雨水惊蛰,根基不 固,水运难行。厥阴无情,营血不布。

春分清明,月高风清,一阳升腾。形实郁气, 风郁内生。

谷雨立夏,嫩阳娇弱,阴盛阳虚。形渐萧萧,气遂腾腾。

小满芒种 ,郁从心生。丹田积病。勿劳心神,津布气行。

夏至小暑,土实形满。热从中生。少食勿积,病患不生。

大暑立秋,阳极气盛。形虚动风。血燥发热,遇湿则淫。

处暑白露,金水相承,心火囚中。脾土难运,阴阳难平。

秋分寒露,阴阳相应,贵在平衡。耗损多燥,劳劳不葆。

霜降立冬,令在三焦,节食少欲,疏导通路,滞气自消 。

小雪大雪,寒水伤木,冻土封山,饱和心火,心平气和。

冬至小寒,阴盛阳 微,莫饮贪杯,静之以待,内敛生机。

解释如下

大寒立春:天气由最冷转暖。胆气太过反间肺气。肺气虚遇寒宜感、冒发烧。上焦伤寒当发表辛散。知道这些就能健康长寿。

谷雨惊蛰:这时候的自然就好像刚刚睡醒一样倦 懒。而我们的心肺容易淤结,应当化痰行血活血为宜。这个时候,脾土虚而肝气容易郁结, 所以要多运动,好疏散郁结之气。适当初些补益的食物药物宜健脾养胃。

春分清明:这个时候万物复苏,土地松软,草木 开始生长,但尚幼嫩。人体也是一样,肝木和脾土正虚,所以服药或食物应以辛散味重为宜 (如香菜、茴香、薄荷…)如果长吃零食或饮冷水,加重脾胃的负担,遇到风寒就 会容易感冒。小孩子发热要用清肠消积的药物。

谷雨立夏:雨水开始增多,谷物开始生长 。主消化的小肠在这个时候也开始活跃起来了。所以我们可以用艾灸的方法来灸小肠的部位 (肚脐下腹)。同时多吃五谷杂粮养护肠道脾胃。治疗上热症清利下焦,而寒症以温补为宜 。注意血寒和肾寒的病人不要灸小肠。

小满芒种:谷物开始渐渐饱满。我们要注 意肾和大肠,服用养阴益气的药物。配合按摩肚脐以下的部位。这样才能使心脏健康。对于 出虚汗的人可以顿骨头汤喝(骨汤炖两小时以内为宜)。

夏至小暑:天气渐渐变得炎热。脾土多实 。脾主四肢,六虚原膜的病多起来,且多是实热癫狂之证。饮食上要以清淡为主,莫贪腥腻 。否则脾反克肝导致肝壅血粘。

大暑立秋:天气最热且有湿。体内热极生风遇湿而郁,胃和大小肠因湿滞太过运化不力。饮食上 不能吃油炸的食物。肉食也要少吃,多食则助湿。

处暑白露:暑天结束,天气转凉,万物收 引。脾土肝木也随之衰弱,小肠和膀胱活跃力减缓。多吃蔬菜,饮食清淡,不要太过口重。 肠淫的人多喝骨头汤,可以喝点儿小酒温肾。

秋分寒露:天气渐有寒意。人体肺火盛, 用药要清肺、养肝、护大小肠。同时可以适当扶阳气,但切忌太过。心胆虚的吃些酸淡的食物。

霜降立冬:空气结霜,冬天来了 。可以用艾灸灸小肠、六虚。用药注意不用太过苦泻敛下发散之药。以免损伤阳气。若要清 利下焦,可以服用水果煮的粥。饮食要适时适量。

小雪大雪:开始下雪了,树木枯萎。这时人体的 肝胆也是最虚弱的,而肾水最旺。饮食上清淡利口最好,味重的食物还是不要吃了,以免扰 动肾阳。心情要安静自然,气息也要收敛顺畅才好。

冬至小寒:天冷结寒。这时人的 肝和小肠是很敏感的。若吸入不时之气就会伤人胸膈,造成咳喘之症。多吃些甜、腥的食物 ,就温避寒,这样那些血症、瘰疬(淋巴结核类)等病都能自愈。

道家养生的总纲领是天人合一、顺应自然。事实上,道家养生所关注的重点,完全是如何在已然的客观条件中,去努力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以便达到却病延年的养生目的。也就是不信命,信自己。就算说我五更死,我也要“添油续 命”。通过自身主观的努力和修为,达到健康、长寿,尽享天年的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