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如何破解隐身之谜:低可探测(隐身)技术

 q1338 2017-07-02

看如何破解隐身之谜:低可探测(隐身)技术

作为新一代隐身战机,F-22能够悄悄遁形,攻击他它的敌人

对于拥有致命防空系统及充足雷达设备的敌方,如果要利用空中力量对其实施攻击,那么在这类高危作战环境中,总共有四类方法可提供空中力量选择:首先,可利用反辐射导弹或精确指导武器逐一摧毁敌方雷达设施和防空系统;其次,任务战机采用超高空或超低空的方式突防,通过对飞机路径的选择降低敌方防空系统和雷达的有效作用距离;再次,可采用电子战和各类诱饵相结合的方式从中、高空强行突防。

看如何破解隐身之谜:低可探测(隐身)技术

以F-22为例,所有的武器都被收纳到机体中的负载舱内

这三种方式都是从对抗角度来解决突防问题,最后一种方式则更为巧妙,如果敌方雷达或防空系统无法探测到己方任务飞机,那么也就无法对其实施攻击了。上述几种方案中,利用地面杂波和障碍掩盖战机的超低空突防,或者选择飞行路线避开敌方雷达,实际上正是最后一种思路的演变,而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技术人员直接提供了一种更为直接不让敌方探测到的方式,就是采用隐身技术设计的战机。

在美国的飞机设计师想到隐身之前,当时的各国都不约而同的想到高航速、高航时和超高空飞行。在这种思路的引领下,美国相继推出了U-2、SR-71“黑鸟”侦察机,苏联而是在战斗机上开辟道路,在苏联时期直至今日俄罗斯,无一例外的将机动性能作为战机设计的第一指标,这也是美俄战机在设计上的根本区别。而美国在战机设计上唯一一次以机动性作为首要指标的是F-15,当时美国宣称“没有一磅是用于对地攻击”,这是中途吃了越战的亏,但是到后来美国又拉回传统的设计理念,后期的大改F-15E“攻击鹰”着重提高对地攻击的能力。

在后来的实践证明,无论飞机如何高飞,随着导弹技术的提高,被击落是必然结果。而且战斗机不可能像SR-71“黑鸟”侦察机那样高航、高速,所以凭借超高性能避开敌方雷达的方法难以为继,所以选择隐身性作为战机未来性能成为历史必然。

低可探测性技术(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隐身技术)是指采用一系列手段和措施,设法使战机更难于被敌方传感器所探测和发现。20世纪以来,地面战场上广泛应用的、可有效欺骗视觉观察的伪装技术,就是低可探测性技术的一种,但这类方式对雷达等技术探测手段却无法奏效。要实现对雷达等技术传感设备的欺骗,必须采用更精巧和复杂的技术措施。

雷达探测到目标的基本原理,在于它能接受、处理和分析出由目标反射回的雷达回波。角反射器这类互成直角的平面最能有效反射雷达波,所以要减少战机对雷达波的反射,首先在设计上就应努力使战机尽可能的散射雷达波能量,而不是将其反射回去,通过这种方式使机体的雷达目标截面积减小。事实上,这并不能使战机完全不被雷达所探测到,但却能极大减少雷达探测到战机的有效距离(假定雷达发射截面达到某一量级后即可被雷达所发现)。在机体和气动外形采用低可探测性设计的基础上,再配合使用吸波材料的话,后者的作用在于吸引雷达波而不是散射或反射它们,这样就能进一步减小雷达能够发现目标的距离。正因如此,隐身战机的负载挂载方案基本都基于其内部负载舱,而非简单的挂载在机体外部,因为那样各种形状的负载、挂架以及两两之间形成的尖锐交接平面都会强烈地反射雷达波,破坏整个机体的隐身性能。看如何破解隐身之谜:低可探测(隐身)技术

此图片来自于网络

隐身战机的设计也必须考虑降低机体红外辐射的问题,基于红外探测的基本原理,与环境温差越大,红外辐射也就越明显,对于各类红外探测设备,如近程空空导弹的红外引导头,只有尽可能的降低机体与环境的温差,才能避免被其从远距离外探测到。这方面的设计主要是考虑利用现有机体部件将发动机尾喷口遮掩起来,以此减少被红外系统探测的可能。当然,和减少雷达对目标的有效发现距离一样,这些措施并无法完全消除机体强烈的红外辐射,只能尽可能的缩减红外系统探测到机体红外特征信号的距离。


创作不易,喜欢我们的朋友请多多关注我们的头条号、添加“百眼巨人”为粉丝,我们必将拿出诚信与您互粉

大众点评:军武干货!全析欧洲双风之——EF2000“台风”战斗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