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查查养娃记:给孩子营造一个适应的过程

 五十州 2017-07-02

蔻蔻Says

中国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心态是一种“强人教育”,即,参照标准是按照最好的来。不少父母都是眼望着最优生和超人学霸来要求孩子:“小童是第一名,你怎么就不行?“ ”婷婷一天能背50个英语单词外加10首唐诗,你咋连人家一半都赶不上?“


到了国外,我才发现,这里都是“常人教育“,即,把受教育者当作极普通正常的人来教导。老师和学校不是不喜欢智力超群的孩子,而是更关注孩子一般或落后的状态。他们接纳孩子的胆怯,承认孩子的迟缓,理解孩子的情绪,倾听孩子的不满,一步步循序渐进带孩子成长,认为教育是一个亲历亲为和跌跌撞撞的探索过程,而不是一个高瞻远瞩的飘渺目标。


其实,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有自己的节奏、特点和适应过程,遵从常态,接受常识来引导和善待孩子,才是健康正向的方式。




给孩子营造一个适应的过程

查查养娃记


文/查查


Hendrik快要两岁了,这在他的幼儿园算是个分水岭,因为Hendrik要从一楼的“虫虫组”升迁到二楼的“蝴蝶组” 。


这事我早就知道,但完全没有走心,在我看来,也就是上个楼的事。


有一天幼儿园的老师把我拦下来,一本正经地问:“你做好帮助Hendrik适应 ‘蝴蝶组’ 的准备了吗?” 


说时递给我一张写满字的计划表(如下图):“这是我们帮助Hendrik适应从 ’虫虫组’ 到 ’蝴蝶组’ 转变的计划;上面有接下来的两个月里,接送Hendrik的地点,有点复杂,不要搞错了哟。还有,他也许会有情绪波动,这很有可能和离开 ‘虫虫组’ 而加入 ‘蝴蝶组’ 有关系”。




适应的最好方式,

是把它拉抻成为一个过程

我把计划表装好,回家仔细研究。发现它好像一个慢动作放映机,把一个完整的动作减缓,拆分,重复回放,让那个需要学这个动作的人能够从各个角度把这个动作消化,吸收。从一楼的“虫虫组”升迁到二楼的“蝴蝶组” 的适应过程是整整三个月!

 

我由衷地佩服,心想,这也许就是成功儿童教育者的艺术吧:了解孩子与成人认知能力的不同,并根据孩子的认知程度和接受方式去调整其适应的形式和进度,让孩子舒适而高效地完成适应过程。


从“虫虫组“上一层楼到”蝴蝶组“在我的眼里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小步,而对于不到两岁的Hendrik却是生命中的一大步:他将面对陌生的环境,新的老师和朋友,以及所有的日常安排调整,这些都是需要适应的。


适应的最好方式就是把它拉抻成为一个过程,而不是压缩成一个瞬间,给孩子创造“回到”原有环境的可能性,让他有安全感;一步一步地走,逐渐融入而不是一蹴而就。



他需要的不是兴趣培养,

而是一个适应过程

每个适应过程都有一个开始,无论是去幼儿园的第一天,还是第一次参加兴趣班,或者是家里有了新的成员。很多时候,我们不能选择变化的到来,但却可以给这变化加上一个适应的过程,使之变得圆滑而不是突兀的转折。


记得第一次带Hendrik去音乐课的时候,他的表现“糟糕”极了,其他的孩子都玩得很开心,和老师也互动的也很好,而只有他一直坐在我的腿上,每次我试图将他推出去,让他参与的时候,他都马上转身要求我抱。


在音乐课上到一半的时候,老师过来安慰了我一句“请不要觉得不好意思,如果觉得需要,你们完全可以离开,不必等到下课”。我当时有点犹豫,要不要半场退出,但当我看到Hendrik的眼神时,我决定留下来,上完这堂课。Hendrik的眼神告诉我,他对这里发生的一切都非常有兴趣,只是陌生的环境和人群让他不知所措,那么让他熟悉这环境的唯一方法就是留下来,抱着他,让他看,按照他的进度一点点放手;下次再来,然后再来。


以后的课程证明我的观察是正确的,Hendrik非常喜欢音乐课,因为有了“妈妈永远不会走远”的安全感,他变成了课上的活跃分子,蹦蹦跳跳,非常配合。如果我那天一定逼迫他跟着老师一起做,也许Hendrik便再也不想来这音乐课,虽然他非常喜欢。


他需要的不是的兴趣培养,而是父母提供的一个适应过程。



有的时候家长最应该做的,

是留给孩子经历适应过程的时间

适应过程也可以是心理的。


Rebecca一直是个人员特别好的孩子,走到哪里都有朋友,我甚至都沾了他的光,被很多不认识的人热情地打招呼:“Rebecca她妈,你好!“


正因如此,我全没有担心过Rebecca上学后会没有人和她玩。可是无巧不成书,偏偏就是在交际这一方面,Rebecca好像迟迟适应不来。我送她上学时,她是一个人坐在凳子上发呆;接她回家时,她是一个人在玩芭比娃娃;问起她今天和谁玩了,她说:“一个人玩了,小朋友们不理她“。


时间一个月一个月的过去,情况全无转机,我真的就纳闷了,Rebecca的交际能力难道突然消失了?


直到前一段时间,Rebecca幼儿园的闺蜜Joyce来我们家玩了整整一个下午,两个人亲密的在房间里一呆两三个小时,不让我进去。那天她高兴极了,欢喜地爽朗地笑。


这件事过后不多久,Rebecca学校便开始有孩子接二连三的要求放学后来我家玩,不用说,是Rebecca交的新朋友。我也开始明白了这其中的缘由,其实很简单:Rebecca无法接受和她幼儿园闺蜜Joyce的分离,也许她是在找一个代替Joyce的人,结果没有找到,就不愿意再交朋友了。而那天Joyce来我家玩让她意识到了,Joyce永远不可能被代替,她们还是闺蜜,但她可以去交新的朋友,是另外的新友谊。


我虽然后知后觉,但庆幸自己没有给Rebecca压力,逼迫她去和小朋友一起玩;而是给了她时间去做心理上(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调整,让她走出了没有Joyce相伴的孤独,适应了新的社交环境,开始了结交新朋友,建立新友谊的历程。我能为她做的是时常邀请Joyce来我家玩,提供她们友谊继续的条件;并把时间安排出来,准备迎接她新朋友的光临。


有的时候家长最应该做的不是说服,而是留给孩子经历适应过程的时间,不自以为是地插手插脚。




时不时的,能听到身边家长用半抱怨的口吻倾诉不解: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一下就进入状态了,而自己的孩子总是墨迹,情绪化,需要一个很长的适应过程?


如果你问我这个问题,我会说:“我家儿子用三个月在幼儿园上了个楼,你家孩子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