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程介绍 | 王家卫前期作品中的镜像、象征和真实

 柳星星 2017-07-02

空白布局

2017

华东

师范

大学

空白布局

空白布局

空白布局

空白布局

空白布局

暑期

空白布局

bbb

空白布局

课程

空白布局

你值得拥有!

王家卫前期作品中的

镜像、象征和真实

王家卫

任课教师:邹羽教授(重庆大学高研院)

上课时间:每周二、周四下午13:00—15:30(7.4—7.20,共六次)

上课地点: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二教113室

66分钟前

张曼玉,刘嘉玲,梁朝伟,金城武,王菲

熟悉王家卫电影的美国观众常常会注意到一个肤浅但又关键的特点:他的香港叙事很少直接面对香港城市的天际线(sky line)。如果典型的好莱坞叙事通常以城市天际线为一般形式拍摄的所谓初始镜头(establishing shot)往往是建立故事历史背景(亦即客观真实性)的重要保证—也就是说,即便故事内容全属虚构,城市或者故事发生地点所提供天际线总是保证了故事与真实世界之间的一定关系—那么王氏作品对真实世界的回避,或者说对故事与真实世界之间那个直观起稳定作用的纽带的悬搁,似乎也向我们说明故事的超真实性质(surrealism)。

的确,只要改换语言、名字和肤色,王的感伤故事几乎能够在今天世界的任何角落开机重拍。这在目前作家电影(le cinema d’auteur)纷纷强调民族志认定(ethnographic validation)的语境中算是异数:似乎正值当代视觉艺术拒绝国际文化资本将一切体验简约为可交换的同质体验之时,又出现了一种直接暴露体验同质性的艺术。但如果把眼光转回香港,我们会发现王氏叙事中天际线的消失其实自然而富有地域实践特性。作为城市工业的文化想象产物,香港电影的本位叙述( nativist narration)根本无法重复美国、欧洲甚至日本大河风格影视中的地域刻画。与后者相比,香港电影的空间反讽(spatial irony)似乎体现为:正因狭小所以广大、正因特殊所以普通、正因无法重复所以任凭重复。

而相对于传统商业B片的武打、警匪、恐怖和软色等类型电影,王家卫叙事在放弃通行民族志诉求的前提下,竭力经营对人物内在体验的偶遇式风格化再现,可说是在民族志形式外找到了一种极端个人意义上的去同质或者说解决同质化危机途径。它将同质性的情感经验通过细腻别致的镜头和音效处理演化为独特叙事方式的结构支撑,从而完成了同质化经验得以畅行无阻的个别化传输渠道,并为我们展示出全球化时代国际文化资本地域性渗透和跨地域集散的重要表征。

本次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拉康和齐泽克的精神分析理论对王家卫在最为活跃的90年代(1988至2000年)所创作的几部重要作品进行对比解剖,一方面批判站在其对立面的民族志大他者神话,另一方面也破除王氏所坚持的更为老派的作家电影(auteur)自我镜像神话。作为批评实践的起点,本课程采用拉康—齐泽克的理论立场,为参与者提出追问主题如下:处于同质化时代,我们是否唯有在人体政治、都市生存、物质文化和视觉消费的同质化重复过程中发现对它的否定?课程采用的文本均属王氏九十年代前后的作品,因为这正是他个人风格(signature style)形成时期。此后王氏渐始探索诸多改变,结果如何需要积累更多作品方能显示。

第一周:真实界的回应(7月4日,6日)

讨论同质性语境中真实界与象征界的绝对区分,以及两者间的灾变性遭遇。

电影文本:《旺角卡门》,《重庆森林》。批评文本:齐泽克《斜目而视》第一部分。

第二周:欲望市场(7月11日,13日)

讨论同质性经验本身的不稳定根源,亦即欲望主体与欲望客体之间的游离关系。

电影文本:《堕落天使》,《花样年华》。批评文本:齐泽克《斜目而视》第二部分。

第三周:强迫性重复(7月18日,20日)

讨论同质性经验对自身的否定,或“不死的欲望”对主体的辩证构造。

电影文本:《阿飞正传》,《春光乍泄》。批评文本:齐泽克《斜目而视》第三部分。

办公室工厂装修上海办公楼设计公司办公楼装修设计上海办公室空间设计上海 办公室装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