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 努力保障市民“舌尖上的安全”

 青春中国 2017-07-02
市农业局局长李季孝(左三)到县区检查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工作人员正在抽取土样进行检测。在基地抽取水样化验工作人员正在对蔬菜样品进行检测。假劣农资销毁活动基层追溯平台操作现场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源头,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
  市农业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季孝介绍,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按照抓住两头、放活中间的发展思路,以“源头可溯、过程可控、流向可查、实时监管”为目标,创新建立了“有人管、有标准、买不到、检得出、可追溯、重惩处”六要素贯通的监管模式,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向好,质量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六要素组成农产品监管体系
  确保监管工作“有人管”。强化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大力推进网格化管理,探索引入了协管员管理模式,根据区域特点、产业布局,市财政每年投入财政资金1000余万元,在全市聘用协管员445名,赋予质量安全监管和技术推广的双重职责,同时在三品管理、投入品监管等重点品类的生产基地明确具体管理人员,初步构建起纵到底、横到边、无缝隙、全覆盖的监管责任体系。
  确保违禁投入品“买不到”。实施农资经营合格店和示范店创建工程,严格实行登记备案、实名购买、年度评价等制度,加大农药质量抽检力度,建立日常监管与专项整治并举的长效机制,确保监管不断档、无缝隙,违禁投入品不入市、买不到。自2015年开始,先后投入600万元,通过排查全市范围内农资店,由先前的7000余家锐减到2800家,淘汰了一大批无证经营、食品与农资混杂及不达标不合规的门店,在全市范围内逐步创建了225家农资示范店。
  确保生产全过程“有标准”。针对标准制订与使用“两张皮”的突出问题,组建了由资深专家、首席专家、执行专家和专家助理构成的市级农业专家团队,制修订一批农业地方技术规程,组织编写一批简明的技术明白纸、流程图等,真正落实到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户手中,开展各类标准化主体创建活动,实现生产设施、过程和产品标准化,确保三品生产规范化、标准化技术接地气。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制修订省市级农业技术标准(规程)153项,其中省级标准12项,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010个。
  确保农残超标“检得出”。不断加强三级监督抽检工作,积极配合抓好部、省各项抽检任务,重点深化实施市级农产品质量检测工程,创新建立县域间交叉异地抽检、第三方机构委托抽检机制,持续加大抽检的力度、频次和范围,对准出农产品做到应检尽检,对检测结果、问题产品第一时间通报处理,实现全市农残监测全覆盖。今年,我市落实定量检测样品3000个,其中监督抽查2000个、例行风险专项1000个、定性检测样品30万个。
  确保上市农产品“可追溯”。建立农产品质量问题倒逼机制,实施三品二维码制度,搭建市县互联互通的追溯数据库平台,建设一批监管网络追溯基点,推动全市农资经营门店、市级以上都市农业园区、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逐步实现追溯全覆盖,探索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档案制度,逐步实现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等全程来源可溯、流向可追、问题可查。
  确保对违法行为“重惩处”。坚持敢于揭丑、敢于亮剑的原则,开展农产品质量监管“十大行动”,充分利用农产品监测结果,建立完善“检打联动”机制,推动农产品质量的投诉受理、农业投入品监测检验鉴定、案件取证以及查处等各项工作互动衔接。对违法生产经营违禁农业投入品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相关主体要坚决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上限进行处罚;对发现的农残超标的农产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处置问题产品、相关主体和管理责任人,该销毁的销毁,该曝光的曝光,该问责的坚决问责。今年已查处重大农产品违法案件4起,有效震慑了不法行为。
1200家生产主体纳入追溯平台
  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潜在质量安全隐患依然存在,违规使用禁限用农药现象时有发生,执法监督手段相对单一,基层监管体系仍需进一步加强。下一步,市农业局将深入贯彻全省质量兴农工作会议精神,以加强农产品监管能力建设为突破口,建立健全农资监管、农产品追溯和监测数据“三大平台”,推动信息平台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体系建设融合发展。
  首先是打造农资监管平台,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控制能力。以加强农资监管为主线,以规范农资经营使用为重点,着力打造农资监管信息化平台,充分发挥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农药经营人员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人员的作用,切实解决农业投入品源头可控、农资经营门店管理规范、监管部门数据可查。
  同时,市农业局将积极打造农产品追溯平台,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能力。以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为主要监管对象,开发市级追溯数据库平台,建立农产品生产主体信息库、农产品质量安全二维码追溯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数据库、制度管理数据库等,实现1200家规模以上生产主体全部纳入追溯平台。
  另外,我市农业部门还将积极打造农产品监测数据平台,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能力。借助农资监管平台、追溯平台建设后的有关数据,开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数据平台,打造市级检测数据库、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数据库、监测数据分析系统、风险评估系统、预警系统等,形成以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为龙头,以县级农产品综合监测中心为重点,以乡镇检测站和生产经营主体速测室为补充的检测体系。
  小小“二维码”让农产品实现可追溯
  近日,市民王女士买菜多了一个习惯,每当看到蔬菜包装盒上贴有二维码标识时,总会掏出手机“扫一扫”,在查看详细信息后,才放心地进行购买。如今,市民对“吃”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农产品的生产安全就是其中之一,蔬菜有了这个二维码,就像给市民吃下一个“定心丸”。一个小小的二维码,为何会有如此大的作用?这得益于我市建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它让农产品有了自己的“身份证”,同时也让市民吃得更放心。
  为增强对农产品生产主体的监管,让市民吃到安全的农产品,我市近年来一直着手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为农产品生产主体建立应用系统,将农业主体信息、农产品质量等信息录入相关平台并公开。
  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至2016年底,我市将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和“三品一标”生产基地列入追溯平台主体信息库,建立了30家可追溯基点,初步完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构建。
  建立农产品可追溯体系的农业生产主体使用的二维码打印机、农产品全程追溯电脑、检测仪等设备都是由市农业局统一提供,同时对相关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让他们熟练掌握信息录入要求、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热点新闻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