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物│旧诗中的香港

 昵称38114944 2017-07-02


旧诗中的香港

浮  云


历史上最早描绘香港风貌的诗是哪首呢?应该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写于816年的《沓潮歌》:“屯门积日无回飙,沧波不归成沓潮。”所谓“沓潮”,指前潮未尽退时,后潮又因风迭至的潮水。819年韩愈贬官岭南,写了《赠别元十八协律》:“屯门虽云高,亦映波涛没。”两首诗中的“屯门”,没错,正是我们熟悉的屯门。屯门区因紧扼珠江口外交通要冲,自南北朝起,凡波斯、阿拉伯、印度等商旅到中国贸易,必经屯门而北上广州,唐代更屯兵于此,故称“屯门”。刘、韩二人不约而同咏及屯门波涛,可见那就是唐代时“香港”最著名的景点。顺带一提,屯门青山石崖上刻有“高山第一”四字,传说是韩愈所题,但据学者考证,石刻四字其实是北宋邓符协临摹韩愈墨迹,韩愈当年经内河赴潮州上任,并未经过青山。

  香港开埠时只是小渔港,但追溯它最早驰名的行业,除了屯门的“物流”外,还有大埔的采珠、东九龙的制盐和沙田的产香。“香港”一名的来源,有人认为跟种香、运香的行业有关。我暂时没见到咏香港产香的诗,但嘉庆年间编纂的《新安县志》云:“香树,邑内多植之,东路出于沥源(即沙田)、沙螺湾(大屿山北)等处为佳。”可知香港的确曾以香业见称。

  关于采珠,民初邓尔雅有首《大埔》诗云:“几百年前古地图,当时有两媚川都:一为此地三杯酒,次即相传合浦珠。”诗中“三杯酒”正是大埔区一个岛。从唐代起,大埔海(古称大步海)就与合浦齐名,是中国著名产珠地。五代十国时,南汉管治香港,在那里设立珠场,直到明初产珠量大减,才没有人再在那里采珠。

港岛故事 蒋涵萱

  光绪年间曾任驻新加坡总领事官的左秉隆,1915年迁居九龙,作《游九龙城》诗:“今代九龙地,宋时官富场。”何谓“官富场”?香港位于南海之滨,产盐甚丰,官富场就是北宋在现今观塘、九龙城及油尖旺一带设置的官方盐场──观塘旧称“官塘”,也是源于“官富场”──在全盛期,香港属广东十三大盐场之一。宋神宗年间,官方以每斤五钱购盐,竟以四十七钱转售,食水极深,可见香港在古代堪称中央政府的摇钱树。

  至于现在最重要的金融业,其实早于上世纪30年代已国际知名。古卓仑写于1942年的《香江曲》云:“德辅道中夸最富,马龙车水连朝暮。金融牛耳执东方,邓氏铜山何足数。”著名词人陈蝶衣在1974年写《股市》 :“妄求暴富罄囊储,股友相逢气不舒。指数眼看狂泻后,缸边懒复访金鱼。”“金鱼缸”是上世纪70年代股坛潮语:当时香港有四个交易所,投资者要打电话买卖股票,为了增加市场“透明度”,每个交易所都装上大玻璃窗,让股民可以观察市况,里面的人像金鱼一样游动,故交易所又俗称金鱼缸。

  百年前的楼价和生活开支,在旧诗也可略知一二。郑贯公的《香港竹枝词》有一首说:“黄金易觅地难寻,十尺楼房五尺金。惟有青天无价值,崇垣都半插云岑。”那句“十尺楼房五尺金”当然只是夸张,不能照字面将金价换算为呎价,但楼价高则是肯定的。百年前在香港吃一顿西餐要多少钱呢?《香港竹枝词》另一首有答案:“香江食谱试翻新,酒馆茶楼最可人。唐菜何如西菜好,全餐轻掷五毫银。”

  有些旧诗还罕有地记录了当时的香港俗语。梁乔汉写于光绪初年(即19世纪70年代中后期)的《港中杂事》简直句句都是史料,开头一段是这样的:“外域唐番话,来游别有天。人居裙带路,地集火轮船。衣绿沿街守,灯红隔壁穿。燕梭商保险,马队斗矜便。夷礼头掀帽,戎装手引鞭。师何尊状棍,客乃重孖毡。士仔巾缠鬓,姑喱担压肩。戏园男女混,牌馆赌嫖连。”“番话”指外语,“衣绿”指警员,今天虽已过时,但上几辈还间中有人这样说;至于“燕梭”(Insurance)、“姑喱”(Coolie)、“士仔”(侍应)则流行至今,居然隔了一个半世纪还没消失。最耐人寻味是“孖毡”──骤眼看像股票买卖保证金“孖展”(Margin),查一查才知道,原来广东旧称与外国商人打交道的经纪人为“孖毡”,即英语Merchant的粤语译音。

  王礼锡在1938年写的《香港竹枝词》说:“儒书枉读暗心惭,不识士多与士丹。落后殖民文化陋,岂关语系属东南。”“士多”固然明白,但何谓“士丹”?幸好作者自注:“士丹, Stamp也。”又说:“沿街见‘若要停车乃可在此’牌子,则Buses stop here,If required也。名词文法皆异中土,盖为殖民地文化落后现象,其故不在粤语也。”

  以上征引的诗,尽管大部分艺术成就不高,但因为反映了时代,或具备史料意义,还是很值得一看。


多彩香港


◆ 专访丨香港民政事务局副局长许晓晖:

回归二十年,香港文化更具活力


◆ 专访丨汪明荃:香港艺人多到内陆寻机遇


◆ 从“南来”到“北上”:香港文化的回归之路


◆ 观察│香港戏剧人的文化寻根


◆ 专访丨洪祖星:回归是香港电影

再度崛起的转机


◆ 电视剧《我的1997》:

在历史洪流中感受真情


◆ 电影《明月几时有》:

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一首刀丛中的诗


◆ 徐霞:用艺术搭建情感之桥


◆ 专访丨香港舞蹈总会艺术总监冼源:

树立香港舞蹈的中国风范

 

◆ 香港美协主席萧晖荣:

正本清源 同根共荣


◆ 专访丨《香港文学》总编辑陶然:

香港文学筚路蓝缕,开拓独特气象


专访丨香港中乐团艺术总监阎惠昌:

让中国民乐奏响世界音乐之林


◆ 香港正青春——香港摄影家镜头中的香港


吴连城:香港摄影界的爱国情怀


韩秉华:香港回归20周年纪念邮票创作谈




更多报道请阅读

中国艺术报

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特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