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好玄,越是不懂越想懂

 茶叶禅意 2017-07-02

作为一个标榜有文化的人,我看过一些七七八八的书,一度被西方的逻辑推理论证迷得紧,觉得这样才敞亮、明白,才算是有文化。当我遇到中医时,是又爱又恨,爱的是,关键时刻它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或者说解救,恨的是,我想要了解它时,又无从入手,更不能向人解释它的好。但越玄越好奇,越不懂越想懂。当无疾老师发起征文时,我便想将所感所悟所惑一吐为快,也希望能看到更多的讨论,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将迷惑逐渐澄清。本篇都是脑洞大开的感想,正确与否自己无法验证。文章较长,列个目录:

一、结缘中医

二、中医到底是个什么鬼?

三、说说王蓄之大夫

四、好中医是个什么样子的?

五、国情之下,中医更人性化、省时、省事、省心、省钱

 


随着刮痧疗癌、绿豆包治百病等兴盛过后,中医也随之被搞臭了(虽然这些不关中医什么事)。作为一个好面子的人,如果我说我信中医,也许凭空就会被减形象分——曾见朋友圈有人直接将“信中医”列为划分非正常人的标准之一,更别提我还要大费口舌去说那些说不大明白的道理,留下越描越黑、不科学、迷信、被洗脑、脑残、智障的嫌疑。为了便于形象管理,公开场合一般我不说我信中医。 


不过,我虽然口头不主动说信中医,内心其实渴望获得真知,但求甚解。再说,技多不压身,家里谁有个头疼脑热的,不用跑医院,能用简单的方法处理,也是极好的。

 

一、结缘中医


身为中国人,想不跟中医有点瓜葛都难,谁能保证说小时候没喝过几口黑黑苦苦的中药?虽然幼年喝药不少,但这种被动接受算不上跟中医结缘。


真正的结缘在娃两次高烧不退、猛烈咳嗽住院之后,总感觉治疗过度但也没有更好的选择。娃病得难受不说,还受惊吓,打吊瓶,频繁地接受检查,一天服药好几次,有一晚上从八点嚎哭到十二点,我也快疯了。


当时,自己积攒的毛病也开始显山露水,后背肌肉痉挛,肩颈僵硬,胸闷,心区疼,有一次两眼一黑就摔下去了,虽然手脚麻利马上爬了起来,但内心还是有些打鼓。去做心电图也没什么异常(娃住院时检查的),医生开了两瓶地奥心血康,后来吃好了,心脏区域不疼了,但这药是预防和治疗冠心病的,对号入座后就怕怕了。孩子还小呢,我可不想早死。


在这之前,为了图方便,也怕去医院——怕检查出个三长两短的接受不了,就在家楼下中医保健的地方办了卡,心想万一好了呢,就证明不是“病”而只是“毛病”。那坐堂医生曾在意大利行医,会说些中医的道理,云里雾里,死贵,有点效,但不明显。


在未知的情况下,对恐惧的想象是无边无际的。加上那阵子姚贝娜去世,媒体对乳腺癌的宣传铺天盖地,嗯,我也腋下胀满疼痛呢。


同样是娃住院期间,我又去了骨科——话说一人带娃真是分身无术,只有她住院时才比较便利(现在看来两口子都有病,自身有严重的分离焦虑,对娃有过度的补偿心理,必须要自己亲自带,而且24小时贴身带着,挣钱那个出差多,就剩我了,很有骨气地没要老人帮忙)。骨科大夫说是肩颈综合症,让去中医推拿科。反正都在一个楼里,就去了,别说,几次推拿针灸拔罐后,好了很多,那一年,前后去了十几次,症状基本消失,也不贵,一次不到一百,比起保健院可真便宜不少,同时替医院医生不值。


后来我身体好了很多,爸妈也来帮我带孩子直到现在。不过,老年人的焦虑也不少,一辈子的操劳让他们对自己的身体没信心,带他们去全面体检,结果都是没大毛病,血压血脂血糖正常,但老年性的退行性病变不可逆转,这样的结果,很容易让老人自怜自艾:老了,不中用了。


这样的状况维持了一年多,直到最近遇到王蓄之大夫——也就是发起有奖征文的天下无疾。两次针灸后,我妈的肩颈头痛神奇地好了。同样两次针灸后,我爸小腿上盘根交错、青筋暴露的静脉曲张,居然缓解到肉眼看不出的程度,虽然仍需要继续治疗,但老爸信心大增,而不是像之前说一些“熬过这个冬天就好了”之类的颇有隐喻性的话。


为了老人孩子和自己,我前后买了七八本中医普及书看(大概两年前的事了),其中有王蓄之大夫的《零起点学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罗大伦博士讲中医名家和一些医案的书,广西中医药大学刘力红的《思考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任明志讲解《四圣心源》的一些文章,湘雅医学院彭坚教授的《我是铁杆中医》部分章节,畅销书《人体使用手册》,还关注梁冬等一伙人组织的正安聚友会、正安中医,读一些名医的医案,也读一些故事性很强的中医人的故事(那些写得一手好文、讲得好故事的人对宣传中医功劳不小,我所知就有网名“油麻菜”的作者,读他的文章有读武侠小说的感觉。梁冬媒体出身,也是个扛把子,跟徐文兵俩人侃起来,深入浅出,神乎其神)。买过一本舌诊的书,太过深奥且图片瘆人,转赠给需要的人。


就这么一边学一边实践中医(其实还是摇摆不定的,中医实在是太玄奥了),只是,只要有那么几次很“灵”的体验(一次孩子发烧三天了,找了林杰的一个徒弟推拿,半小时后果真退烧了;再比如七八年前我自己持续好几个月的症状,中西医专家都没治好,吃任明志大夫开的很便宜的药三天就好了),觉得中医的确是极好的东东,只是,号称是中医的人,恐怕也有很多没能掌握其中真谛,遑论寻常人士。

 

二、中医到底是个什么鬼?


现在,我到了“信中医”这个程度,可以按照中医的一些规律践行。走到这一步,中间也有过很多困惑。


疑惑一:五行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凭什么肝就是木肾就是水心就是火脾就是土肺就是金,除了五种要素,宇宙真的再没有其他?


疑惑二:身体各经络按不同的时辰工作和休息,所以人应该在某个固定时刻吃喝拉撒睡,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去到另一个时区比如美国,怎么办?应该按照中国时间吃喝拉撒睡还是按照美国时间?为什么?所谓的宇宙规律还有意义吗?


疑惑三:为什么动不动就是读经典?是不是中国人脑子不行,懒,封建迷信,捧古人臭脚?古书上一句话发挥成一百句一千句,也有可能一句顶一万句,有意思吗?有功效吗?一股子迂腐气,不科学,难以让人信服。


疑惑四:请教有的中医(比如楼下意大利回来那位),中医的“气”到底是什么,人家一副“说了你也不懂”的态度,我拿其他问题问他,他认为我是抬杠或者踢馆。我给他讲道理,作为中医人,你有责任把话说得让人听得懂。


虽然疑惑很多,但开窍的契机,也有那么几次——


(1)最先想明白的,是人为何要符合自然规律。


罗大伦的名医医案里,有讲到黄元御的《四圣心源》,有一个“左升右降”的道理,将人体比作自然,太阳的热量使得水蒸发成气体,又凝结成云雨降落,如此循环往复,孕育着生命。人体也如是,谷物精微(泛指营养物质),从脾胃而入,要“气化”而至全身,濡养脏腑和肢体,而弃之不用的杂质又从人体排出,“升清降浊”,保持体内的循环。


人从天地之间进化而来,地球上只有单细胞生物时太阳和地球的互动就这样了,人类凭什么不以自然规律的规律运行身体?加之我求诊过的任明志医生也是讲《四圣心源》的一把好手,他用温热的药(桂枝、柴胡、干姜等),化开我体内的郁结(肝郁),扶助正气,活脱脱天地规律的代言人。


人体是“一气周流”(黄元御《四圣心源》),可以把人体比作地球的大气循环系统。整体而言,循环良好,风调雨顺,循环不好,旱涝不均,就要闹什么厄尔尼诺现象了。地球大气层有三圈环流,人体也有上、中、下“三焦”。再往细了分,大气有各种季风环流、洋流,而人体也有各种微循环。高明的医生,会在错综复杂的人体生态里,找出那些缠绕打结乱来的地方,利用相生相克的原理,进行辨证施治。(我脑洞大,缺乏对医书的考证,说得不对希望得到指正,也该拜师学艺了)


(2)其次,关于捧古人臭脚的疑虑,是从社科书《人类简史》得到解惑的。


智人、原始人靠采集为生,聪明得很,凭着一石一木,观察足迹等细小的线索,就能寻找食物将自己喂饱,同时避免被豺狼虎豹咬死、被有毒物毒死,今人可还有这等本事?论气力、肌肉、感官敏锐度,现代人恐怕已经退化到几近报废的程度。


到了农业时代,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智能手机、电脑、微信微博,甚至没有书,和自然之间没有任何干扰。天地人三位一体,天天就那点事,放个屁可能都要琢磨很久,就这么观察、琢磨、归纳上两千年,写出几本像样的总结是不在话下的,可信度极高。


还有一说,以五运六气来看,《黄帝内经》那个时代,宇宙天地运行到一个非常和谐的程度,人也就非常智慧,所以大家辈出,从哪以后,再没有那么和谐的时候了,所以人也笨了,嘿嘿。


(3)时差造成的作息问题,一切听红太阳指挥。


太阳升起就起床,太阳落山就睡觉,跟着鸡鸭猫狗做,总没错。在中国照中国的红太阳作息,在美国照美国的红太阳作息,因为气机的生发、藏收会依自然而变。


(4)中医生说不明白中医原理这个事,王蓄之大夫解决得很好。


读了他的《零起点学中医》后,恍然大悟,茅塞顿开,做了不少笔记,还照着自己的身体比划着找到了12条经脉,俨然已懂得八纲辨证、药性寒凉温热甘辛什么的,两年过去,虽然一时间从记忆里提取不出什么成系统的知识,但是,有些观念已内化为习惯,进入到潜意识,与我融为一体。在这方面,要做的工作的确是很多。当看到有人在做时,就有了信心。


(5)八分预防,两分治疗,自己是最好的医生。


中医道理其实不复杂(前提是接受了中医的哲学观,再接受它的方法论就水到渠成了),除非疑难杂症找医生,更多时候是防病于未然。大体说来,顺应时节地吃,正常作息,不吃寒凉食物(因为现在科技发达,已经无“暑”可避),适度活动,心情愉悦,基本就够了。诊治过后,我将以前熬夜、思虑多、一坐半天的毛病改掉,再加上活动,就好得多了。


身体是自己的,由自己掌控和养护。我曾在法国买了一铸铁锅,法国朋友说这锅很好,他祖母买过一个,用了三十年了,完好无损,但要好好养护,勤用橄榄油擦拭。我们的身体何尝不需要养护?保护得好,才经用。如果什么都交给医生,医生能救个急,但长期的功夫还得靠自己。


我在了解到脏腑的精气就好比国库的储备之后,深以为然。假如有一天我还是忍不住熬夜了,我大概会知道未来两天我是个什么状况,熬夜的第二天,会比较亢奋,因为熬夜时调动了肝火(熬过夜的同学大概有这样的体验,睡太晚,反而不易入睡),靠体内储备的精气支撑,这种效果会持续一天,但第三天就蔫儿吧、支撑不住了,随之性情大变,会觉得抑郁、敏感、沮丧。如果长期熬夜,透支脏腑的精气,最后会导致国库亏空而破产。


(6)身心一体。


身心一体,对于这一点,王蓄之大夫恐怕也深有感触,他经常发现患者一波刚平一波又起(读他的文章会读到),究其原因,现代生活节奏太快了,欲望多,功名成瘾,无暇顾及自身,在医生力挽狂澜后,症状不久后又反弹。为此,他在他的“有空舍”组织正念禅修活动,成功抢了心理咨询师的饭碗。另一名技术甚好的医生,在针灸推拿科,诊治中发现很多病人在有躯体疾病的同时,心理疾病也很严重,都给推荐到心理科,病人经心理治疗后效果不错(当然有的服药了),他说,现在心理疾病太多了。(好同志,医生和心理咨询师就该互相抬举嘛,哈哈)


(7)不同的中医理论有不同的切入点。


每个中医说法不一这也是很常见的。后来,我终于想通了,每个医生的切入点可能不一样,有从内扶正气的,有恢复循环的,有从脾土中焦入手的,有从肝肾入手的,等等。但这不妨碍医治效果。


人体就像一副多米诺骨牌,是个流动的整体,一个地方的改变,会牵动全身的改变,医生的作用,就是从他们自己的角度,去找那些关键的点,重新启动、激活,使人体恢复正常的运作。中医圣手林杰就说过,他用手法治病,改变的就是局部的压力、温度、血液流动的方向和速度。


为什么拔罐有效?拔罐的压力使得局部的气机被调动起来,毛细血管的损坏让细胞再生,从而更新,趋于良性循环。


中医保健思想是积小势能为大势能,比如太极的云手,动作很简单,但是掌心朝外时,手掌血液流动被抑制,掌心朝内时,血液因刚才的抑制而加快流动,一来二往间,人能感觉到指尖、手掌酥麻、发热,积累多了,就可以带动全身的循环。(这部分我按照脑洞所示,自己组织的语言,不知是否到位)


(8)更多其他。


至于深奥的五行思想,有待我继续探索,至少是不排斥了。

 

三、说说王蓄之大夫


王蓄之大夫是我们的“家庭医生”,结缘于我读过他的书。诊治过后,才发现他是针灸学博士,大学老师。


几个月前,因为忘我地工作——其实是因为焦虑,每天坐下来就不怎么动弹,一坐半天,保持拿鼠标或敲键盘的姿势,连接水喝或上厕所都难得去一次,然后理所当然地肩颈僵硬头痛症就复发了。网络搜寻,找到王蓄之大夫出诊所在。


见面就是把脉——在我看来,这真算得上是武林绝学一般的存在,以我的摸脉水平,怕是只能判断“在跳”还是“不跳”。


然后,王大夫就开始问我症状,听后他说跟脉象一致——气滞,典型的郁闷脉。又问我最近的心情——我就笑了,我说我是做心理咨询的,知道他的意图,现在心理圈子里身心疾病的概念也星星燎原般传播开。我解释我没啥心事,就是懒病。此话一点不假,那段时间,除了工作时脑子比较清晰,其他时间都是昏昏欲睡,巴不得跟床长在一起,连逛街都猴儿累,能坐着绝不站着,能躺着绝不坐着。


开始针灸了,边说边聊。


我说:“您年纪也不大啊。”因为《零起点学中医》一书文辞古雅,我就感觉作者应该是捻须老者,结果不过区区一70后。

他说:“很多人都这么说。”


我又说:“有心理咨询之前,中医起到心理咨询的作用。”(中德班20周年的会议上,一医院院长如是说)

他说:“某种程度上,中医有类似宗教的属性。”合着我说起到心理咨询的作用还都低估了啊,不过我也认同。


然后他询问我的生活习惯,也认为我动得太少了,让每天多步行,至少做三次八段锦。他说他自己写作,每小时都会起身做一遍八段锦。


一次针灸后效果挺好,然后就把我爸妈叫来了。我都是先拿自己当小白鼠,把把关,作为给家人挑选医生的程序。


老爸第一次去针灸时,我陪同。老爸之前有脑血管萎缩,平常话不多,但一开口就犯冲(主要跟我妈),脖子血管暴起,这次主要是带着静脉曲张症状去的。一次针灸差不多花了一个半小时。


总的来说,我家三口都是肝郁气滞,尤其以我爸为重——这有点出乎意料,平常他也不叫唤,我以为我妈更重,因为她总絮叨。


老爸针灸到中途,王大夫说,肝郁气滞很严重(随时把脉观察变化)。过一阵子,又说感觉奇怪,肝郁不严重了,变成水湿明显,而且越来越明显。一边自言自语道:一条大河横在前,怎么办呢?我好像听得懂似的,老老实实听着,心里却不慌,因为看着他在思考,原来的焦虑就有所缓解。也许,各个穴位正在他心里刷刷地飘过,他就是那个调兵谴将的统帅,在想着如何排兵布局,以扶助正气、驱赶邪气,或者像大禹治水一样,谋划着疏导与抑制的策略。这个过程,是有逻辑推动的,会让人觉得是有证可循的,也就是传说的“科学”。这样的场景,可以一览中医的魅力,令人着迷。


他调整了针,又过了一阵子,继续把脉,松了一口气,说:“刚才触底了,现在已在好转。”这次针灸完毕,他安慰我爸:“这是小问题,身体好着呢。”我爸腿上的静脉曲张在一个星期内一天天地就消下去很多。还有,通过诊治,我爸妈都对自己有了信心,心头的石头卸了下去,家里氛围好了很多,他俩之间也能开始好言好语地说话,开始看同一档电视节目并且展开讨论了。我是受益者,日子好过了很多。


王蓄之大夫这种水平,就像眼前的一道美食,我们会品尝,觉得好吃,可以评价“入口即化”之类的,但我们相距能做出这道菜的水平,差着十万八千里。


就这样一个有着“痴”劲儿的针灸博士、临床医生,也曾对所学有过摇摆。本科针灸毕业后,他实在是迷糊,改投方剂门下,而后机缘巧合,又回到针灸的领域。也曾经主张中西医结合,摸爬滚打后,视中医为使命。他始终没有放弃去实证、科学诠释、阐明因果关联,但路漫漫其修远,一步步来吧。作为读者、患者,我觉得自己有必要呈现出自己的观点,也许,医生也需要这样的精神支持。

 

四、好中医是个什么样子滴?


虽然我信中医,但是也信中医队伍里有不少庸才以及部分心思只为谋财的人,跟西医队伍一样。遇到好中医的概率,并不高。


以前带爸妈看过的中医中,有一开处方就是几百上千药费的,却没什么效果。那时在广西,请的是北京的“专家”,每月飞去出诊。机票住宿还要帮衬着卖药,羊毛出在羊身上,药费自然就高,这样的“专家”可以定性为谋财者。


还有一个特别的现象,在体制内成为专家的,未必就比普通的医生好。专家队伍里也有名不副实、资质平平的,熬资历评职称,搞科研写论文,只是,符合西医评选标准的中医论文会是个什么鬼?这压根儿就是两套不同的体系。


西医也不是不好,但是“以药养医”是真的不好。我在法国带孩子看医生,诊费20欧,检查后,诊断除了感冒没别的,没开药,让去药店买生理盐水冲洗鼻孔,及时量体温,果然靠自身免疫力慢慢地就好了。


但是国内看西医,药物都是过量的。权衡之下,还是选择靠谱的中医吧。至于中医药没有通过双盲测试之类的批判,也太夸大其词,很多的中药是药食同源,中医药里的微毒物如首乌、附子都是有炮制工艺的,也会限量使用。况且两权相害取其轻,危重病人用药可能就会猛一些,人命关天的时候,是等不及循证实践的,人类自身也还是一大谜团,实证的道路还远着呢。至于人中百、紫河车这一类有违人伦的,是否可以考虑去除?


我第一次觉得中医方剂神奇,是在任明志医生处看诊,当时辞掉了学校的工作,在北京找工作,压力大(回忆起来压力可能是重要致病因素)。他当时是北京同仁医院中医科医生。


我当时的症状是腹部胀气,皮肤都觉得撑得慌,腹部两侧源源不断地往外冒气,但是气体无法排出,双腿像灌了铅,迈一步都费劲。做了B超,医生说盆腔炎,吃了一个星期消炎药不见好,西医大夫说去看中医吧。求诊心切,当即挂了中医的专家号,医生开了一些比较名贵的、药性偏寒凉的药——估计也当热证治了,一星期八百块的药下去,没有效果,对幼小的心灵打击很大——完了,专家都治不好,一准儿绝症。专家架势很大,旁边坐着俩学生写病历。


一个星期后,复诊,专家号没挂上,我看旁边诊室的医生无人问津,闲得上网斗地主,就随便挂了一个号试试,一个星期的药才花了三十多块钱,三天后,几个月的症状消失了,后来又犯了一次,又找他看,就再没犯过了。任大夫诊断是肝郁——哎呦喂,我还真容易肝郁,药以疏肝理气为主。


后来,任明志医生离开了医院,在外执业了。


再后来,遇到非正牌儿老医生,我就有点谨慎了,警惕对方是不是谋财的老江湖。前不久我还向王蓄之大夫抱怨,同一个诊所的老医生,给我女儿看咳嗽(症状不是很严重,就让爸妈带去看),诊费加药费花了五百,不能接受。我愿意出诊费,但不愿意过多出药费,不愿意孩子沦为别人卖药挣钱的对象。


这些都是走弯路交学费总结来的。我们自己学一点中医,至少可以鉴别医生的好赖,不致被蒙骗或者走弯路。如果兴趣大、需求大、求知欲也旺盛,则可以学习更多。


纵观一路遇到的中医,无一例外都是院校科班出身:有北京中医药大学,也有广西中医药大学的(我主要在广西、北京两地呆过)。但在院校所学之外,又都学习和参照了民间的或者某一派的理论和技术,与自身所学相得益彰,且都临床实践经验相当丰富,脉诊了得,还有,不乱收钱,有节操。

 

五、国情之下,中医更人性化、省时、省事、省心、省钱


中医很好,前提是找到了好的医生。大多数中医,不管是出自真心还是做做样子,都比西医来得可亲。(不是西医的错,是体制的错,大医院医生每天生活大概跟打仗似的)


人力物力等付出上,以我爸的静脉曲张为例,如果去做手术,就是抽掉曲张的那根静脉(跟随几十年的血管突然没了,听着真不忍心),要去医院走一套流程,然后躺个十天半月,得有人照料,全家都累得人仰马翻,病人看着创口估计又得受打击,又觉得自己老了不行了,零件都留不住了。


我爸针灸后,有效果了,感觉周身舒坦,基本是无创。第一次我陪他去,后来就他自己去,我下班回家关怀一下进展就是了。我爸有了信心,我也省心。


至于花费,比起去医院的开销,根本不算什么。

 

结语:这篇文章,除了参加征文,也是对我自己的一个交代。对于自己热爱的东西,我是想要去了解更多的。说着说着就有点像征程前的宣言了,没错,我是打算好好学习一下中医了。感谢无疾老师的辛勤耕耘,将中医的那些“大道理”重新解释、譬喻、梳理,将因历史洪流冲刷而过造成的文化断代,继而造成的语言断层修补起来,试着去重新理解古人的“不言而喻”。西方医学发展迄今,也陷入了困境。全世界都在看向东方文化时,我们能够不去做点什么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