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众吃的垃圾也是你们给喂的

 pingshr 2017-07-03

冯导这次又开炮了,被誉为小钢炮的他果然不辱这个称号,先是怼小鲜肉,说小鲜肉娘,接着怼观众,说观众是垃圾。


听起来挺痛快的,其实经不起推敲。


怼小鲜肉这部分很正常。现在影视圈怼小鲜肉、小花已经成了潮流,人人得而诛之。我之前就挺想写一篇《论骂小鲜肉的政治正确》的,一直没动笔。对于目前业内披露的小鲜肉的作为,比如大量用替身、拿钱不干活、扎戏,我也很愤慨。您都拿那么多钱了,比我两辈子挣得都多,还这么不敬业,耍大牌,只因为长了一张好皮囊,也太不珍惜了吧。


但是想一想,小鲜肉拿那么高的片酬是谁给的?


市场决定的啊。


资本都是逐利的,利是一个中性词,无所谓好坏。如果一部剧只因为一两个小鲜肉加上ip就可以卖高价,获得电视和网络平台的竞价收购,甚至还没拍出就可以收回成本,那为什么不呢?既然观众只是看脸,那就把这个门面竖起来好了,有省力的方法,为什么要要求资方非要出品一部精耕细作,但有可能不赚钱的片子呢。



别再拿《人民的名义》举例子,《人民的名义》确实老戏骨林立,确实没有小鲜肉,也取得了成功。可那是在政策保驾护航,尺度突破现有影视剧的基础,加上精准的市场营销,多重因素相加才有了现在的成绩。而《人民的名义》的经验并不具备可复制性,否则看看其他反腐剧播出仍遥遥无期就知道了。


供求关系决定,既然供小于求,必然造成小鲜肉们的炙手可热。价高者得,没什么争议。至于用替身,用扣像,那是片方用于压缩成本的方式。明知道没有档期,不惜用天价换取对方一个月甚至两个月,这么短时间拍出一部五六十集的电视剧,小鲜肉们不成“表脸艺术家”怎么可能做到?

冯小刚导演,观众吃的垃圾也是你们给喂的


————————————————


小鲜肉们的高片酬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但对高片酬监管却是必须的。


但现在的结果却是,小鲜肉们一部片可以拿到数千万片酬,基本都是税后。而国内高收入的群体都会想尽一切办法逃税。一些企业高管的工资单甚至为零,因为他们的一切花费都由公司承担。前不久vice报道了一个富二代,家在北京有两栋楼,每月工资只有6千,就是为了逃税。


高收入群体各种避税,税收的大头是像我这样的工薪阶层。上次我因为出国旅游需要单位开工资证明,这才知道我那点可怜的收入,其中有4000多要交各种税费,拿到手所剩无几。而且退休后可能只能领取每月两千的退休金。


与其关注小鲜肉高片酬,这种收入分配的不公才是最应该关注并解决的吧。



————————————————


小鲜肉们秀气、阴柔,画眼线,没有男子气,这样的小鲜肉我也不喜欢,他们组cp在屏幕上谈情说爱,仿佛两个姐妹亲热,看的我也很尴尬。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屏幕上的肤白貌美大长腿,情义千金不抵胸脯四两,大家习以为常,却对“国民老公”难以忍受,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女性有了发言权让许多男权癌不舒服。


中国消费女色的传统已经绵延几千年,对男色的消费才刚刚开始,为什么不可以?这是女性身份的觉醒,地位的相对提高啊。


至于粉丝们的疯狂也和东亚文化中崇拜偶像,与国内教育中抹杀个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国外的粉丝也追星,但更强调个性,关注点也在明星的作品上,不会发生花数十万、数百万追着名星跑,甚至为了追星跑到香港自杀的事情。


贝克汉姆曾经出现在我在英国上学的那个小城中,但他矗立在街头数十分钟竟没一人围观;汤姆克鲁斯的前妻怀孕时携带胎教仪看电影,因为发出噪音还被观众投诉不得不离开影院;我曾经在伦敦做地铁,车厢里一位英国很有名的电视明星,也没一人搭讪。


什么样的土壤培养什么样的作物,一片缺乏独立思考的国度怎么可能开出自由的花朵。


小鲜肉们甩大牌也是被人宠的。


但我相信,粉丝都会成长,随着眼界的开阔和欣赏能力的提高,他们也会改变的。我好意思告诉你我年少时还喜欢过林志颖、苏有朋吗?囧 


要相信粉丝们的成长,最近几年大家越来越呼吁口碑剧,反感ip剧就是证明。要相信,一旦观众的品味提高到一定水准,依靠ip和流量明星的方式一定会淘汰,而且随着影视业的迭代,这个时间来临的会很快。


冯小刚导演,观众吃的垃圾也是你们给喂的


———————————————


冯导演怼天怼地,怼的基本都是影视业的下游,却从来不反思是谁为观众制作这些垃圾的。或者在冯导的眼中,自己的片子从来就不是烂片。


平心而论,冯导的片子也是他用心制作的,如果说烂片太有失公允。但冯导的电影如果说是喜剧,那确实也是对喜剧有失公允,冯导的电影不属于喜剧,挺多算脱口秀或是小品。


真正的喜剧并不是靠语言和段子取胜,绝不是只有同样文化背景的人才能看懂,而一定是世界的。我曾经看憨豆的电影笑的前仰后合,虽然其中的台词却很多都听不懂,但这不影响我获得它的笑点。而冯导的电影,恐怕只有中国人,还是北方人才能看懂,到了南方,观众一脸懵。


但是电影票房不好,评价不好,中国的导演们却从来不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除了怨观众就是怨体制。我承认体制的束缚确实令很多导演无法自由发挥,但是条件是一样的,为什么还是有人能拍出《老炮》这样的口碑片呢。


伊朗的束缚大不大,除了政治因素还有宗教这层紧箍咒,不一样拍出了《一次别离》,还有阿巴斯这样的大师;《摔跤吧爸爸》、《三傻大闹宝莱坞》全是正能量,不一样火爆全球。《入殓师》没有涉及社会阴暗面,还不是照样得了奥斯卡。



将一切归于体制是最容易的,但呆在里面怨天尤人其实还是因为能力不足。这就像一些第六代之前拍地下电影,尽管质量一般,靠着意识形态在国际上挣了一些奖项,但走到地上就再没出什么影响力的作品。


冯小刚导演,观众吃的垃圾也是你们给喂的


————————————————


国内的影视行业说到底还是一个个的小作坊,没有形成正规的工业化体系。



像韩国形成那么强大的造星体系,明星层出不穷,韩国的明星谁敢耍大牌,谁敢要高价,谁这样干很快就会被其他新人所取代。


好莱坞那样严格的工业流程能保障成品在一定水平,就像麦当劳、肯德基,不管在任何一个国家,只要按照配方,制作出的汉堡都大差不差。作坊式却使片子品质无法保障,既有可能出现一些亮眼之作,但烂片出现概率更高。


作坊式另一个后果就是缺乏监管,无法实现良性循环。最近几年都说中国的电影市场热,所有资本一拥而上都想分一杯羹,但实际上,除了另一部分导演、演员受益,这个体系中的其他环节的人也就是维持温饱。


曾经一位以才华著称的名导,拍摄的以民国时期上海为背景的魔幻主义大片,刚刚搭建而成的布景就被莫名其妙一把火烧掉了,几千万一夜之间蒸发。


很多业内人士都在怀疑这个导演在洗钱。毕竟影视拍摄中大量白条,真正花了多少钱,恐怕只有导演知道。要不为什么影视行业很多夫妻店呢。群演盒饭里少个鸡腿都能扣出不少钱呢。


好多号称票房十几亿的大片,投资方根本不赚什么钱,反而赔钱的话,却要投资方自己承担。意不意外,惊不惊喜?


这种缺乏严格的监督,规范的流程的影视制作水平怎么打造与好莱坞抗衡的产业托拉斯,又怎么实现文化软输出呢。


————————————————


平心而论,中国已经给了导演太多的名声与社会地位,观众也相对更能容忍,拍的片不赚钱照样有名有利。在好莱坞,一个导演敢有几部连续票房失利的片子试试,早就被打入冷宫了。


所以冯导,片子不好别抱怨观众,观众吃的也是你们给喂的,天天喂垃圾,能不胃溃疡么。还是要以作品说话。您要拍出一部《摔跤吧,爸爸》我给您点一万个赞。


另外,给您一个建议,人性是共通的,您只要能在电影里把人性讲好就肯定成功,您能吗?




更多内容,请关注 吹风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