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湛若水新塘旧迹 《增城日报·副刊》2010.5.6刊载 庚寅年春,陪诗人东荡子和作家、编剧王刚考察了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南京礼吏兵尚书湛若水(甘泉)在新塘遗下的古迹,感慨良多,特草诗十首以记之。(题图:新塘文化广场湛若水铜像.局部) ~~~~~~~~~~~ 湛若水(1465~1560)明理学家、教育家。世称甘泉先生。广东增城人。官至南京礼、吏、兵部尚书。早年拜陈献章为师,钻研心性之学,创立“随处体认天理学说”,后与王阳明同时讲学,各立门户。先后在西樵山、广州、罗浮山、衡山等地讲学。在全国各地创建书院四十多所,弟子三千多人。 甘泉洞(新塘三中) 若水外祖家西洲村松岭有一甘泉洞。传说其母到泉洞祈祷诞下甘泉。若水致仕后在附近建了甘泉书院,培育弟子。现该书院已消失,代之为新塘第三中学。(图为新塘三中教学楼,走廊有甘泉洞遗迹。)
西洲松岭有甘泉, 少露时常耍洞边。注 饮水思源知母爱, 辞官在此育良贤。 注:若水初名为露
读书冈(读冈公园) 今新塘镇读冈公园,原名石岭,石岭上有“元明石室”私塾。若水14岁入读私塾,成名乡人改称石岭为“读书冈”。若水重修“元明石室”为“读冈书院”。现该书院已废,石岭建成供群众文化活动的读冈公园。(图为读冈公园) 公园本是读书冈, 若水于斯入学堂。 石岭元明虽窄少, 却能育出尚书郎。
尙书府(菊泉中学) 新塘“真儒甘泉湛公祠”及门前的“尚书府”牌坊是一座极具代表性的明代建筑。1941年,新塘人在此办“菊泉中学”。“文革”期间,牌坊被毁,若水像被弃。加之风雨侵蚀,古建筑只剩断柱残基,只有菊泉中学还以文字记录着历史的沧桑。(图为昔日尚书府牌坊) 淸风盛德尚书祠, 岁月沧桑只剩基。 若水仙归心学永, 精神留世立丰碑。
忆钓台 江门新会理学家陈白沙临终,将其传经讲学的江门钓台作衣钵传给若水,若水在家乡东江边仿建,作为讲学会友场所,可惜至今全无踪影,只能作为精神寄寓,存在人们心中。(图为江门钓台) 沙贝堤边筑钓台,(1) 白沙种子尚书栽。 痕踪今佚精神在, 礼义之花遍地开。(2) (1)新塘古称沙贝。(2)陈白沙誉沙贝为“礼义乡” 。
墟大塘 明嘉靖年间若水发动乡人在东江沙贝村河滩挖低填高,垒石筑圩,建成一口新池塘,后来乡人在四周塘堤上建铺开墟,曰“新塘墟”。沙贝逐渐也改称新塘,新池塘称“墟大塘”。墟大塘至今仍在,只是面积少了很多。(图为今日墟大塘) 河滩垒石修圩坝, 建铺开墟五百秋。 今日新塘商贸盛, 一泓潭水话源头。
四望冈 昔日,尚书湛甘泉福建品荔枝怀核而归故里,发动乡人于四望冈培植,育出尚书怀(槐枝)和珍品挂绿,成就了沙贝荔枝“粤中之最”的地位,增城也成了著名的荔枝之乡。今日,四望冈荔枝已迁往各地,昔日荔林处崛起牛仔服装城,新塘更成了“中国牛仔服装名镇”。(图为四望岗下牛仔城,后边小山岗是四望岗) 小小山丘四望冈, 怀枝挂绿美名扬。 增城荔果人皆羡, 谁晓甘泉把核藏。
南香山 南香山古称南樵,若水曾在山中办莲洞书院,设大量“赡田”,以田谷资助贫困学生,并有“九个学子十个高中,其中一个是杂役”的传说。今日,莲洞书院虽只剩残砖断柱,但“湛子洞”等石刻却成了南香山森林公园的丰碑。(图为南香山湛子洞石刻) 若水南樵办学堂, 残砖莲洞记沧桑, 九生十中成佳话, 赡谷扶贫义举芳。
甘泉墓 1560年农历四月二十二日,若水逝世于广州禺山精舍,十月二十五日归葬天蚕岭(今新塘镇陂头村)。现墓座保存完整,墓道仍有文武俑和石羊、石马、石獾俑残存,2002年被定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图为湛若水墓) 甘泉千古卧天蚕, 望海依山面向南。 理学真儒魂尚在, 淸风明德洁如兰。
湛氏宗祠(甘涌小学) 新塘湛氏宗祠位于读冈公园东边,明嘉靖间由其七世孙若水筹划修建,祠门上“宋奉训大夫湛公祠”为若水题,中堂经维俢保存完整。现为甘涌小学校址。(图为甘涌小学/湛氏宗祠) 湛氏宗祠若水筹, 先贤厚德后人修。 承先启后清风俗, 兴学育才美誉留。
湛氏始祖墓 位于新塘镇白江村(古称碧江)大桥头山的新塘湛氏始祖治中夫妇合葬墓是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主墓由其七世孙湛若水等修建,墓前仍有清代修建的花岗石牌坊。至今保存完整。(图为湛氏始祖墓) 湛氏先坟若水修, 碧江护墓巧筹谋。 相邻唇齿甘泉地,注 团结和谐共济舟。 注:新塘古属甘泉都,沙贝、碧江均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