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周易中的“龙”图腾
2017-07-03 | 阅:  转:  |  分享 
  
周易中的“龙”图腾张武忠初稿2016.10.6周易中的“龙”,只出现在乾坤两卦,在乾卦中提到很多次,在坤卦中只出现一次。“图腾”一词来源于
印第安语“TOTEM”,意思是“它的亲属、它的标记”,在原始人信仰中,认为本氏族人来源于某种特定的物种,这个物种就成了这个民族最古
老的祖先和精神象征。“龙”的记载最早来源于古老的传说“龙马负图”,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河图”,在8000年前的伏羲时代,黄河上出现
了一条似马似龙的动物,身上画着图案,伏羲受此图启发,遂创制了易经,画出了伏羲八卦图,这是易经最初起源的神话传说。还有一个神话“神龟
背书”,洛水中出现了一只神龟,背上也有图案,合称“河图洛书”,只不过神龟出现在夏朝的大禹时期,比“龙马负图”晚三千年,距今只有五千
年。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一种变化莫测的神奇动物,“欲小则化为蚕蠋(zhu),欲大则藏于天下,欲上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渊,变化
无日,上下无时,谓之神”,又说“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认为龙是一种水陆天渊多栖动物,神通广大,现
在所说的“龙马精神”,即是指乾阳的刚健之质。龙图腾应该起源于天象崇拜,先民对自然现象感到不解,对风雨雷电灾害充满恐惧,心生敬畏之心
。人类这种崇拜,至少要远追到数万年之前,在这个时期,我们的先民产生了最为原始的龙形象,应该来自于闪电弯弯曲曲的形状,而其发音则来自
于隆隆的雷声,先民们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认为天上存在着一种能够呼风唤雨,会打雷并以闪电形象现身的神物,这个神物从地下迸发,升到天
空,仲春现身,仲秋潜渊,称之为“龙”。在先民们逐步进入农业社会后,水灾旱灾直接影响到农业的丰歉,在先民看来,他们的收成似乎和神通广
大的龙有很大的关系,龙就和庄稼紧密联系到一起,农业的“农”繁体字为“農”,与“时辰”有关,并且和“龙”发音很近似。龙也分门别类,有
鳞者称蛟龙,有翼者称应龙,有角者称虬(qiu)龙,无角者称螭(chi)龙。在漫长的远古历史中,不仅有“龙图腾”,其实还有很多种其它
动物图腾,也有植物图腾,所以说,先民不同时期崇拜的图腾是不一样的。《千字文》中写到“龙师火帝,鸟官人皇”,是记载远古的三皇五帝的动
物崇拜,伏羲氏时期,以龙来命名百官,所以称伏羲为“龙师”。燧人氏钻木取火,崇拜火,所以人称“火帝”。少昊氏时呈现“凤凰飞至”的瑞象
,继而崇拜凤凰鸟,以鸟来命名百官,所以称为“鸟官”。“人皇”是指远古的天地人三皇。古人将天空中的星系分为东西南北四组,按其形状用动
物命名,称之为“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朱雀”是“火凤凰”,“玄武”指的是黑色的神龟。张武忠2016.10.6于北京。
献花(0)
+1
(本文系逐字逐句学...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