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危言:融资断崖式下滑之后 | 宅基弟

 yh18 2017-07-03

这是本号运作2年以来,第126篇原创文章,每周更新,不见不散

 

本文是《危言》系列第二篇, 所谓《危言》,取危言耸听之意,就是怎么吓唬人,怎么写!如有巧合,概不负责,矫枉必须过正,危言必须耸听。写一些四平八稳的文字,不如不写。

 

香港回归二十年了,十年一次的金融危机也许已经在路上了,让我们来记录一下危机前的种种迹象,各种可能的路径,看看这次是重蹈覆辙,还是打破魔咒?

 

上次讲了货币大放水后的急刹车,这周讲一下社会融资增速的断崖式下滑。其实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社融在2015年下半年和2016年上半年,也经历大跃进,而现在断崖式下滑。

 

前方急转弯,请系好安全带吧,老司机们。

 

社融这个数据的编制方法,已经过时了,严重失真,掩盖了危险。

 

变成了哈哈镜,去年的时候,是严重低估实际社融增速,而现在是明显高估。

 

首先是地方政府债替换的影响,这个大家都已经了解,你给地方政府放100亿的贷款,是计入社融的,但是发了地方政府债,把这个贷款替换掉,就不计入社融。

 

所以说置换的地方政府债越多,就会压低社融增速。

 

2016年前5个月,地方债发行2.4万亿,今年同期地方债发行1.4万亿。这就差了1万亿了(简化起见,没有考虑置换的占比)。

 

今年前5个月,社融环比增加9.2万亿,去年同期是8.1万亿,看着是同比多增了1万亿。但实际上地方债的置换节奏不同,就能抵消掉这个同比多增。

 

更要命的因素是基金子公司等表外融资的明显收缩。

 

银行直接给企业放贷是计入社融的,但是银行买基金子公司产品,产品给企业融资是不计入社融的。这个口径就会有很大的偏差。

 

由于净资本的要求,基金子公司的规模,从去年四季度一路下滑,在2017年一季度末第一次跌回了10万亿以内,现在肯定更少。

 

你看到2016年上半年的社融可能是少算了2万亿,而今年是多算了1万亿。一来一去差远了。


基金子公司新增规模

定向资管新增规模

信托贷款新增规模

2016年1季度

     12,677

     14,611

     1,592

2016年2季度

     12,207

      9,440

     1,199

2016年3季度

        897

      5,241

     2,003

2016年4季度

     -6,462

     15,985

     3,798

2017年1季度

     -5,894

           13,781

 

     7,349

 

这个的下滑,可以在银行的报表里得到验证。银行的这类投资会被放在“股权及其他投资”,这个同比增速大幅下滑。

 

实际上已经下滑至有数据以来的最低值。

 


单从绝对值来看,5月份看着还有19%的增长,似乎不低,但其中的翘尾因素就有18%了。如果这种情况保持下去,这个增速会很快降低至个位数。

 

上个月央行就是用这个指标,来说明金融去杠杆取得成效的,但副产品也代表了融资的收缩。

                           

 

我们在分析这个问题的时候,会试图用多个数据维度来互相验证。有些数据可能在口径上并不完美,就像“其他投资”这个科目,和“有关部门”一样神秘,没法剖开了说。

 

但我们相信当多个指标,可以互相验证时,结论成立的概率就会挺大。

 

地方政府和非银金融机构的信贷增速,也出现了断崖式下滑。在经历一轮猛烈的去杠杆,有何后果,难以预料。

 


 

对于实体企业来说,表面的融资增速维持相对稳定,在10%左右。

 

但我们却看到奇怪的现象,今年以来实体企业的活期存款竟然在减少。

 

这显示实体企业实际的融资情况可能已经明显恶化,他们在消耗自己的货币资金。 (这里用的是存款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中的数据)

 

为什么这么说?

 

活期存款怎么增加?最直接也最快的方式是融资。

 

想象一种最简单的模式,一家银行和两家企业,银行给企业A融资,那么企业的活期存款就增加100亿,如果A拿这100亿买了B企业的产品,银行体系的活期存款并没有减少。

 

B企业拿了其中80亿,还了贷款,那么企业的活期存款,就只增加了20亿。B企业也会给员工发工资,比如说15个亿,这样活期存款就只增加了5个亿,这可能就是B企业的利润了,再缴点税啥的。

 

当然企业B,如果拿钱,做了定期存款和理财,活期也会减少,但这个短期变化也不大。

 

实际上,不考虑结构上的变化,非金融企业活期存款每年小幅增长是比较合理的,在正常的年份,确实是如此。

 

融资速度和赚钱速度,应略超过货币的消耗速度。

 

2015年下半年和2016年,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015年下半年,活期存款增加了3万亿,2016年,又增加了4万亿。也推动了当时M1增速的暴涨。

 

这背后并不神秘,是融资的大幅扩张,各种明的暗的,大幅超过了货币的消耗速度。09年搞四万亿的时候,也是如此。

 

现在正好是个逆过程,实体融资的速度跟不上消耗速度,企业在吃老本了。

 

债券市场里,实体企业早就不融资,今年在净还钱。我们过去认为,这只是债券市场的特例,是因为贷款的替代作用,现在看来,可能整个融资都在收缩。

 

最近看完了刘鹤主编的《两次危机的比较》这本书,因为是老大让写的,财经小组,人民银行,银监会等,着实是卖了把力气,笔者里还意外看到了我同学,也代表了国内对危机研究的官方最高水平了。

 

单从学术上看,这些政府机构,监管部门其实对危机的发生有相当深刻的认识,但实际做起来就不是这么回事了。我后面的《危言》系列会讲到,里面写的很多东西跟随后几年的发展都很相似。

 

研究的再清楚,也一样重蹈覆辙,着实无奈。

 

这是本号运作2年以来,第126篇原创文章,每周更新,担心失联,请加小秘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