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保洁阿姨背大学生过河 | 过界的善意

 孔乙己书房 2017-07-03

6月15日,一段话题为“保洁阿姨背大学生过河”的视频在网络上疯传。视频中,几名中年女保洁员背着大学生来回蹚过积水的举动引发网友们的热议,纷纷表示「现在的大学生太娇气了」。争议视频如下:


事情发生在贵州省六盘水市六盘水师范学院,一场大雨过后,因地势低洼,学校内大面积积水。学校于15日上午安排保洁阿姨用长凳搭起“桥梁”,并且在水中扶着学生们过“河”,这其中就有很多学生被保洁阿姨背着“过河”。

视频爆出之后,网友们一片哗然,质疑声不绝于耳,甚至有网友直喷「年轻人有手有脚,让保洁阿姨们背着真的好意思吗?」 

事件发生当晚,六盘水师范学院微校园转发贵州都市报微博时正式发声,表示真相绝不是你们看到的那样。

学校后勤处负责人表示,保洁阿姨的举动是主动的,仅仅是“怕耽误学生上课”。更有媒体采访到了当事人蔡姓保洁阿姨,蔡阿姨表示她不能理解为什么网上的人们要骂?在她的眼中,那些站在台阶上的都是她的孩子。当然也有网友对保洁阿姨的态度表示理解,更有人晒出图片:不仅仅是保洁阿姨,还有部分同学加入到了背人大军之中。

据悉,六盘水师范学院将会对保洁阿姨进行表彰。

听起来是再善良不过的保洁阿姨和处在象牙塔之中的大学生们,为何纷纷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或许整个事件中保洁阿姨的善意也并非合理,反倒可能助长大学生巨婴之风和利己思维。


  ①

「中国长辈式」的过界善意助长巨婴之风?

从保洁阿姨的言行不难看出,出于善意的举动值得称赞。但知著君搜索较被认可的社会公序良俗,却也找寻不到能够对应「保洁阿姨背大学生蹚水」行为的合理解释观点。是尊老爱幼吗?年过半百的阿姨背身强体壮的青年?是乐于助人吗?大学生能力范围内不难解决的小事竟需要如是的帮助?即便是出于特殊情况,有的同学确实需要帮助过“河”,但接受同学、朋友的帮助是否比接受保洁阿姨的善意更合理?还是单纯的利益交换行为?大学生利益和保洁阿姨的利益就如此的不对等?

保洁阿姨「你情我愿」的过界善意,大学生「心安理得」的接受,显然成为整个事件最值得反思的关键。换言之,过界的善意不可取。

合理的观点是:若是每个人都能以「足够的善意」对待世界,很多事情就不会那么糟。不伤己但利他人、助人为乐的亲社会行为,哪怕能够一点进展,大概更多人的利益都会被有效保障,就能更靠近「帕累托最优」的理想型社会。

人人都相信保洁阿姨的善意足够真诚。但如是的真诚已然让她们失去辨别这并非不伤己而利他行为的能力,如是的真诚已然发酵到她们开始对大学生保障自身利益的能力产生怀疑,如是的真诚甚至滋生出溺爱的火苗。

这大概是一种中国人特有的「过界善意」。「善不得法是为愚善也」。大概和愚忠、愚孝一脉相承,中国人对于美好品质的理解和发扬总会陷入盲目为之的误区,忠诚的极致走向善恶不分,孝顺的极致往往推向纵容长辈的深渊,而善意的「不得法」之处正是在于无条件、没有个人好恶的施予善意。追求个人心理层面上善意的释放是至善之人的共质,但于此意义上的善意泛滥,怕是只能落得一个东郭先生的下场。

保洁阿姨有善,但这善意单纯、过界到「不管你需不需要,我就是愿意帮你」。这善意本身并无过错,问题在于现实中有时会被「有心之人」毫无底线地利用。消解善意的同时,怕是也磨光了那些原本至善之人的善心。

如果说过界善意尚且可因善根得到理解,那大学生「心安理得」的接受就显得不知所谓了。尚不过膝的积水,身强体壮的男孩,由着妈妈辈的阿姨背自己过“河”,这行为就好比明明可以自力更生却装作残疾人的乞讨者一样。消费善意的行径值得反思。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和「接受别人的帮助」的对立在该事件语境下显得格外「刺眼」。知著君以为无能为力之时,接受善意是人之常情;但在自身能力所及的情境下「理所应当」地依赖别人的善意帮助,总有些「吃别人豆腐、无法自理」的嫌疑。毕竟「你明明可以做却让别人帮你做」。这行为只能用「自私」来形容。


「能力范围内却理所应当地接受他人善意」的自私心态值得好好聊一聊。「过界善意」对「能力范围内却心安理得接受他人善意」的模式就好比中国式家长的溺爱教育,认为子女经验不足,能力不足,愿意为子女承担风险,克服外部困难,对于子女的要求尽量满足,而这些从未见过困难的孩子们,竟真以为父母的爱衍生到社会情境下,他人的善意也是无可厚非。父母的爱尚且应当有度、克制,他人的善意怕是更需心怀感激。

同时,能力所及之内却依旧「心安理得」的接受别人善意的帮助,丧失的是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总有人帮」的惯性巨婴思维培养不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成年人。大学生理应接受生活中各式各样的考验,一滩积水就成「天堑」,下不了水的借口应对不了人生中的任何苦难。更为可怕的是,一次次心安理得接受他人帮助的「巨婴」,难免形成「利己不利他」的思维定势,这恐怕就更糟糕了。

因此,知著君以为保洁阿姨的善意精神值得称赞,现代社会需要像保洁阿姨这样施予善意的好人,但分发善意也需要考虑界限,助长巨婴现象的过界善意到底是否可取还是要打上问号。


接受善意也分情境:礼仪之邦的互惠互利

在能力范围内接受保洁阿姨的过界善意不可以,但若是事实上超出自己的范围之外,应该如何接受别人的善意?

知著君以为对于全体大学生的声声讨伐也尚存用力过猛的嫌疑,正如贵州都市报的推文所言,我们还需看到同学们之间的互相帮助。若是出于各种特殊情况真心需要他人背着过“河”,接受同学施予的善意或许是更明智的选择。符合礼仪之邦互惠之风的基本原则,以此为界限,单纯以互惠互利为目的,而非保洁阿姨可能助长巨婴之风的善意。

这里所言能力范围之外选择接受同学帮助而非保洁阿姨的关键点不仅仅在于保洁阿姨可能助长巨婴之风的善意特质,更在于,于身强体壮的年轻人而言,之于保洁阿姨,我们同样应当怀有尊重长辈的基本态度。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论接受何种来源的善意与否,更重要的是对任何形式的善意持感激和敬畏之情。毕竟有句老生常谈:「帮助别人是情分,而拒绝帮助是本分」。

因此,在接受他人善意之时,一是要衡量自己是否能够自我解决问题,若是可以自我解决,尚且不必依赖别人的协助,接受过界的善意反而使个人丧失了独立成长的机会,若无法自我解决,接受最合理的善意未尝不可;二是永远对所有善意保持感激敬畏之心。

 

跳脱社会道德的论调:利己主义者的省思

从社会意识角度看,将保洁阿姨的行为比作社会清流,典范价值不可忽视。而大学生基于你情我愿的信任准则接受保洁阿姨的过界善意,怕也只能算是生人社会的互惠关系。指责双方的动机在于保洁阿姨和大学生的道德高度并不对等,用较高标准的社会道德去要求双方互相平衡,这大概也是知著君一厢情愿的社会理想罢了。

但跳脱之于双方的高道德要求,尚且难以断定该事件中被保洁阿姨帮助的大学生是否能够意识到,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可以完成的事情,反倒接受过界的善意,实际上是利己行为的最真实表现,甚至是成为利己主义者的第一步,但可以确定的是,那无数躲在屏幕后方,精明的利己主义者,或许需要自省了。

「利己源自对他人帮助的一次次心安理得,表现为他人危难时一次次的置之不理。」这样的价值取向不考虑能力高低,只看利益多少。而知著君以为,一个社会人的最基本准则恰恰是「有能力即为之,不看利益多少」。

利己主义者需要省思的正是自己的错误观念,即只看得到的善意能够代表多大的利益,而看不到善意的本质不过是人性的光辉。

知著君期待一头雾水不明真相的大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能理解接受善意有其前提,也意识到「社会进步的动力也许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审时度势地施予善意,心怀感激地对待善意,是现代人所需的重要品质,更是现代人期许的美好图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