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匈奴未灭,韩信先死,是什么促使大汉帝国放弃这个天才统帅

 坚持最后5分钟 2017-07-04

韩信24岁仗剑从军,25岁为汉大将军,30岁灭楚兴汉,被封为楚王。在汉军的五年中,他虏魏、破代、平赵、下燕、定齐,斩杀楚军猛将龙且,垓下破西楚霸王项羽,为汉帝国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

但是韩信的结局却非常悲惨,一代名将死于妇孺之手,享年不过35岁,可悲可叹。是什么导致了韩信悲惨的结局?

匈奴未灭,韩信先死,是什么促使大汉帝国放弃这个天才统帅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前196年),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

一、有大功而不忠

刘邦的人才库中,谋臣有张良、陈平,内政有萧何,军事有樊哙、曹参、夏侯婴等。从当时水平看,张良、陈平、萧何皆一流人才,但是樊哙、曹参等将领,比之项王麾下季布、英布、龙且差之太多,更别说项羽本身就是一代名将。

韩信的到来,补齐了刘邦最后一块短板,使得刘邦集团的整体实力全面超越了项羽集团,最终赢得楚汉战争的胜利。韩信有哪些战功?

战功备注
平定三秦定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一月之间平定三秦,项羽所封三秦王章邯、董翳、司马欣皆自杀。
俘虏魏王、平定魏国魏王豹重兵守渡口,韩信疑兵假意渡河,实则从他处横渡黄河,直奔魏都,魏王仓促应战,兵败被俘,平定魏国。
井陉之战,平定赵国,活捉赵王歇运用《孙子·九地篇》,将军队部署在死地,同时用调虎离山,诱使赵军离开有利地形,乘机袭取赵军阵地,最终内外夹击,以二万士卒破二十万赵军。
逼降燕国用李左车的建议,一纸劝降书,兵不血刃平定燕国。
突袭齐国,斩杀楚军猛将龙且,平定齐国,称齐王趁郦食其游说齐王降汉,齐国麻痹大意之机,突袭齐国,迅速攻击到齐都临淄。齐国向楚国求救,楚将龙且轻视韩信,韩信壅塞潍水上游,过河出击,详装不敌,龙且过河追击,韩信决上游之沙堤,龙且军被分两半,韩信回军猛攻,龙且被斩杀,军队败散,遂平齐地。
统帅汉军会同彭越、刘贾、英布凡40万大军与楚军在垓下决战,项羽自杀,楚灭汉立。韩信率先攻击,不利,命左右军出击项羽军,楚军不利,韩信中军出击,楚军大败。汉军围楚军垓下,韩信令汉军夜唱楚歌,楚军以为汉军已尽得楚地,故楚兵如此之多,士气沮丧,军营为之一空。韩信乘势进攻,楚军大败,项羽乌江自刎,楚汉战争结束。

大汉帝国建立的时候,韩信不过30岁,正是年富力强,各方面都非常突出的年纪,当时匈奴正在漠北高原崛起,南越之地也有待平定。为什么这么一个战功赫赫的天才型将领,汉帝国要弃而不用,甚至要除掉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韩信有大功却不忠。忠诚始终是君主使用人才的一个最最重要的标准。

匈奴未灭,韩信先死,是什么促使大汉帝国放弃这个天才统帅

项羽分封诸侯图

其一,求封齐王。《史记》记载:

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於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

韩信要求被封为代理齐王(假齐王),他的理由是:第一齐国诡诈多变;其二南接楚国。于是要求做齐王,否则齐国就会“其势不定”,齐国不一定保得住,说不定楚国就夺走了。这是一种要挟,刘邦当然会勃然大怒,在刘邦看来这就是“欲自立为王”。

刘邦对于臣下防范还是很严的,哪怕对于萧何也是如此。刘邦在关外征讨项羽,而萧何留守关内,为前线输送粮草、士兵,刘邦担心萧何如果有异心自己连回家的路都没有了,因此常常犒劳萧何。

萧何手下一个叫鲍生的说:“大王征战在外,自己都非常困顿,却还常常派使者来慰劳你,其实是怀疑你。为你考虑,不如把你的亲属都编入军队派往前线,这样大王才会更加相信你。”萧何这么做了,这些亲属其实就形同人质,历史记载“汉王大悦”。此事在《史记·萧相国世家》中,原文是:

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丞相曰: “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於是何从其计,汉王大悦。

对于一起生活,一起长大的萧何刘邦尚且如此,韩信敢威胁刘邦求齐王,这就是不忠,已经触到了刘邦逆鳞。随后刘邦不动声色,派张良亲自去加封韩信齐王,一来稳定韩信;二来看看韩信虚实,看他是不是真的准备造反。如果韩信真有造反的迹象,那么刘邦和张良自有另一番手段。

匈奴未灭,韩信先死,是什么促使大汉帝国放弃这个天才统帅

萧何

其二,汉王召而不来。《史记·项羽本纪》载:

与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至固陵,而信、越之兵不会。楚击汉军,大破之。于是乃发使者告韩信、彭越曰:“并力击楚。楚破,自陈以东傅海与齐王,睢阳以北至谷城与彭相国。”使者至,韩信、彭越皆报曰:“请今进兵。”

汉王召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一起夹击项羽,彭越不来正常,毕竟彭越并不是刘邦这一系出来的,而韩信是刘邦登坛拜将的汉军大将,他也不来,这是什么意思?这是很明显的自外于刘邦,有自成一系的意思。

最后刘邦许诺给他们封地,韩信和彭越才前来。那么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既然韩信侍王不忠,汉王也把韩信当成工具又有何不可呢?如此狡兔死,自然良弓藏,本就是利用关系,难道还和你谈感情吗?如果谈感情,你为何侍我不忠?

其三,收留刘邦通缉的“战犯”。

在楚汉战争中钟离眛曾经给予刘邦沉重打击,垓下之战之后,钟离眛脱离了楚军四处流亡,刘邦深恨钟离眛,全国通缉,此时韩信却收留了刘邦的要捉拿的“战犯”。这给刘邦施放了一个什么信号?

这个信号就是,第一,我有异心;第二,我不怕你。

如此韩信一而再,再而三的不忠于刘邦,本事再大,你是刘邦你能放心吗?因此韩信虽有大功,也难逃一死。

匈奴未灭,韩信先死,是什么促使大汉帝国放弃这个天才统帅

猛将彭越

二、为私利而不仁

汉王四年刘邦派郦食其去游说齐王,凭三寸不烂之舌,便取得齐国七十余座城池。此时韩信正准备引兵向东,听说了这个消息,本来韩信不打算再攻击齐国,此时他的谋士蒯通出主意了:

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馀城,将军将数万众,岁馀乃下赵五十馀,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

蒯通说,你收到了汉王停止进军的命令了吗?怎么可以不前进呢!何况郦生只是一个酸腐的文人,凭着一条舌头就说下了齐国70多座城池,你率领几万军队,一年多才攻下赵国50余城,难道你连个文人都比不上?

韩信一听,马上帅军向东突袭齐国,齐国本来打算投降,没有做好准备,很快就打到了首都临淄,齐王以为郦食其欺骗他,于是烹杀了郦食其,拿铁锅活活把他煮死了。

数万将士以及蒯通的性命就这样做了韩信功业下的白骨。孙子曰:“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韩信善于用兵,不可能不知道,他这么做如同杀降,可谓不仁。

匈奴未灭,韩信先死,是什么促使大汉帝国放弃这个天才统帅

古代的辩士

另外,刘邦为什么要安排郦食其去说降齐国,并不是只有李左车看到了韩信的兵威震慑了燕国、齐国,只需要一介辩士,一封书信就能下燕定齐。刘邦和身边的谋士同样看到了这个情况,韩信已经下燕,刘邦此时派出郦食其游说齐国投降,就是不愿意让韩信得到太多的功劳,不让他专功。郦食其游说齐王说:

“刘邦带领蜀汉的军队,平定了三秦,占领了西河之外大片土地,率领投诚过来的上党精锐军队,攻下了井陉,杀死了成安君;击败了河北魏豹,占有了三十二座城池:这就如同所向无敌的黄帝的军队一样,并不是靠人的力量,而是上天保佑的结果。”

郦食其将韩信的战功都算作刘邦的功劳,这也不算错,他要彰显的是汉王刘邦的权威,而且韩信是汉王的部属,韩信的功劳难道不是刘邦的吗?郦食其这样的臣子,可谓深得为臣之道。

而韩信本身引兵东向,依照小编的分析,必然还是按照李左车的建议,“燕已从,使喧言者东告齐,齐必从风而服,虽有智者,亦不知为齐计矣。”也就是说,韩信本来是要以兵逼和,同样让人游说齐国投降的,只不过郦食其已经做到了,韩信不可能再派人去游说一次,那么要抢功只能动武了。

韩信的夺功行为,夺的其实是刘邦的功劳,破坏的是刘邦的谋划,这无异于虎口夺食,增加的是韩信权威,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齐国是韩信的齐国。刘邦当时自然不会发难,但是在心里必然是记着的。

匈奴未灭,韩信先死,是什么促使大汉帝国放弃这个天才统帅

郦食其

三、与友交而不义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

项王亡将锺离眛家在伊庐,素与信善。项王死後,亡归信。汉王怨眛,闻其在楚,诏楚捕眛。

钟离眛本是项羽帐下猛将,后来刘邦信用陈平,给他四万斤金,不管他如何使用,让他去反间楚国君臣,由此钟离眛、范增等不再得到项羽的信任。韩信在楚军中时应该就和钟离眛交好了,因此韩信明明知道刘邦追捕钟离眛,仍然收留他保护他,做朋友到这份上也是够意思了。

从这个记载来看汉王是知道钟离眛在楚国的,后来没多久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和陈平一商量,陈平说:“陛下伪游云梦,(韩)信闻天子出游,必无事而郊迎。而陛下因擒之,此一力士之事耳。

匈奴未灭,韩信先死,是什么促使大汉帝国放弃这个天才统帅

帅哥谋士陈平

其实韩信收到刘邦出游云梦泽的消息时,还是有所警觉的,《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

信欲发兵反,自度无罪,欲谒上,恐见擒。人或说信曰:“斩眛谒上,上必喜,无患。”信见眛计事,(眛)乃骂信曰:“公非长者!”卒自刭。

韩信听说刘邦到了楚国边境,打算发兵造反,但是又觉得自己没什么罪过,想要去见刘邦,又怕被抓。正在左右为难的时候,有个人给他出主意了,说你把钟离眛的人头献上,皇上一定高兴,一高兴你就没事了。韩信和钟离眛说借亲项上人头一用,用完了还你,钟离眛破口大骂:“你不是一个好人!”于是就自己抹脖子了。

韩信虽然献上了钟离眛的人头,却没有得到刘邦的赦免,刘邦抓他的时候,韩信高喊:“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经平定了,我本来就该烹杀了!

刘邦怎么回答的?《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刘邦说:“人告公反”,有人告你造反。而《陈丞相世家》记载更详细,刘邦说:“若毋声! 尔反,明矣!”(你别叫!你谋反,已经很明显了!)

刘邦为什么这么说?就是从钟离眛的人头来的。我来抓你了,你就送上钟离眛的人头了,可见以前你就是在包庇保护他。为何要保护他?谋反。现在你虽然送上了他的人头,安知你以后还会不会谋反?

可见韩信杀友以自清的举动,反而坐实了他谋反的企图,加深了刘邦对他怀疑。

匈奴未灭,韩信先死,是什么促使大汉帝国放弃这个天才统帅

韩信落魄时

四、失良机而不智

劝说韩信造反的蒯通也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物,曾经凭一条舌头帮赵国的武信君说降三十余座城市。

蒯通曾经几次游说韩信,第一次游说韩信,就是让韩信不要管郦食其已经说降齐国的事实,让韩信直接进攻齐国,可以说韩信第一次违背刘邦的意志,就是蒯通搞的鬼。

蒯通第二次游说韩信是以帮韩信看相的名义,他说:“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意思就是让韩信背叛刘邦。蒯通为韩信进一步分析天下大势,其大意有几点:

其一,楚汉战争进行了三年了,百姓疲弊无所依靠,百姓渴望和平。

其二,率领齐国的军队,迫使燕国、赵国追随自己,威胁汉王刘邦和楚王项羽的后方,让他们不能不答应自己。

其三,顺应百姓的心愿,要刘邦、项羽停止战争,为全天下的百姓请命,就会赢得天下民心。

其四,宰割天下,分封诸侯,那些复国的诸侯一定会对韩信感恩戴德,听命于齐国。

匈奴未灭,韩信先死,是什么促使大汉帝国放弃这个天才统帅

蒯通要韩信趁着刘邦、项羽两败俱伤,都十分疲敝的时候赶快采取行动,认为这个时候韩信“为汉则汉胜,助楚则楚胜”,如果自成一派,最为有利。

可以说蒯通这个建议可行性非常强,顺应民心,也合乎形势,如果韩信真的采用了蒯通的建议,那么刘邦和项羽都无法统一天下,最终的结果是战国2.0时代。

这个计划最符合韩信的利益,如果实现蒯通不失丞相之位,而韩信不仅仅是齐王之尊,很可能是新的霸主,而刘邦、项羽都要看韩信的脸色。蒯通还指出了韩信“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难免鸟尽弓藏的下场,然而韩信只是说考虑考虑。

第三次游说韩信是几天后了,他说:

甘愿做劈柴喂马差事的人,就会失掉争取万乘之国权柄的机会;安心微薄俸禄的人,就得不到公卿宰相的高位。所以办事坚决是聪明人果断的表现,犹豫不决是办事情的祸害。专在细小的事情上用心思,就会丢掉天下的大事,有判断是非的智慧,决定后又不敢冒然行动,这是所有事情的祸根。

他催促韩信早点决断,认为“时乎时,不再来”,时机稍纵即逝,而韩信“犹豫不忍背汉”,蒯通为了避祸就假装胡言乱语,装疯卖傻了。

匈奴未灭,韩信先死,是什么促使大汉帝国放弃这个天才统帅

一代名将韩信之死

五、总结

韩信被刘邦带回咸阳,废除了他的王爵,改封他为淮阴侯。汉十年(前197年),韩信勾结陈豨谋反,被丞相萧何及吕后诱杀于长乐宫的钟室,时年35岁。

无法看到韩信和匈奴冒顿单于交手的情形,也难以设想,如果韩信真的造反三分天下,华夏又能否抵挡得了匈奴的南侵。

一代名将,却不是一代良臣。韩信是否想要谋反?这恐怕是一个谜。

如果说他想谋反,那么他为什么不早反?如果他不想谋反,却为何要挟立他为齐王?汉王相招为何不到?又为何要容留刘邦痛恨的人?何不彻彻底底做一个忠臣?

韩信不服,至死都在喃喃道:“悔不听蒯通之言”;然而刘邦早就安排曹参、灌婴在其军中,张良前去封齐王,韩信果有造反的迹象,安知不被诱杀于临淄?

时也命也,刘邦借项羽之手亡秦,又借韩信之手亡楚,天下一统,归于大汉。

韩信能够决定天下的归属,却无法决定自己的人生,这也许是天意吧。

匈奴未灭,韩信先死,是什么促使大汉帝国放弃这个天才统帅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