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传之心 ---浅谈经方之合方及加减化裁的体会

 乐乐书屋 2017-07-04

04年开始接触中医,一转眼匆匆十年,一直对经方情有独钟。和所有初学中医的同仁们一样,刚刚接触中医,内心无比激动,喜欢在网络各大论坛、书店中浏览各家学说,越是情节“险象环生、妙语连珠、自逞悟性”的言论越能吸引我,总会天真的认为只要汲取各家之长,自己也能够在中医界立足,保不定哪天成为中医栋梁。当然,随着对中医深入的了解和临床经验的验证,事实证明这种想法的人广泛存在于中医门槛的外围而根本不得其而入。

为了说明对经方合方与加减的体会,笔者务必要交代一下自己的学习经历。04年学习基础的中医学理论,05年了解到民间中医网,三七紫极倪海厦你方唱罢我登场,颇有为中医正本清源清理门户之霸气,遂追随民间网络中医的脚步,购买了一系列中医丛书研读。和我有相同经历的同仁们应该对当时火热的黄元御五行理论记忆犹新吧。看着网络中医导师们吹嘘的临床疗效,精彩的医理分析,刘力红时间理论的叹为观止,我开始将所学运用于实践。屡屡受挫,屡屡反思,再次受挫,再次反思。

实践证明,一般能够著书立说的经方书籍大体分为三种:方证对应兼个人心得体会、杂糅各家理论横纵解释并截取经方家个别医案佐以证明、自创理论超越法度与易经八卦气功儒学佛学相互炝炒烩成一锅乱炖。三种经方书籍,除了方证对应能够让你在临床上心中有底气,下笔有定论,其余书籍中的理论基本可以无视了。

中医之门越是深入,读书的选择性和方向性就越明确,随着临床的各种正面反馈,越来越坚信,经方之路,方证对应绝对是康庄大道。07年,因缘巧合,认识了网名“了一居士”的经方老师,在其QQ群里混迹一周,发觉群中讨论经方的思路法则与众不同,似乎更加有规律可循,更加有法度可依。遂一直跟随“了一居士”刘志杰先生,不断深入了解经方法度的精髓至今。而曾经所谓的各类中医书内容,也均能合理放入汉传理论体系的框架中的不同层次和部位。

在方证对应这一经方领域里,也存在不同的声音,有人秉承唯伤寒杂病论是从,固守方证,不做加减,不做合方。对此我有不同意见。仲景《伤寒杂病论》只是经方体系的一个代表,伤寒论中方剂也并非仲景独创,仲景先师的丰功伟绩在于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是法),经方诸多方剂(是方)被规范了使用规则并因缘如实的流传至今造福人类。六经辨证,只是一种用药处方规范,其中的病机和病理是没有涉及的,需要学习者自行根据药证牵扯对应自明。但是人有天南海北,病有千奇百怪,虽然都可以用这个六经框架宏观框住,但是不能反证是说百万人亿万病只有六种,无合病并病存在,无特殊情况存在。而临床事实也证明,严格按照条文去生病的人占少数,多数是病机相合,然而即便病机相合,也未必是单方不变能够一击而中地的。

初学经方时,对方剂做了一些笔记,现摘录如下:
桂枝汤: 12 桂枝3 芍药3 生姜3 炙甘草2 大枣12
桂枝加挂汤 :117 桂枝5 芍药3 生姜3 炙甘草2 大枣12
桂枝加芍药汤:279 桂枝3 芍药6 生姜3 炙甘草2 大枣12
桂枝加大黄汤方:279 桂枝3 芍药6 生姜3 炙甘草2 大枣12 大黄2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43 桂枝3 芍药3 生姜3 炙甘草2 大枣12 厚朴2 杏仁2
桂枝加附子汤方:20 桂枝3 芍药3 生姜3 炙甘草2 大枣12 附子 1
挂枝去芍药汤方:21 桂枝3 生姜3 炙甘草2 大枣12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22 桂枝3 生姜3 炙甘草2 大枣12 附子1
桂枝附子汤方:174 桂枝4 生姜3 炙甘草2 大枣12 附子3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桂枝1 炙甘草2 牡蛎2 龙骨2
桂枝去芍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方:桂枝3 生姜3 炙甘草2 大枣12 牡蛎5 龙骨4 蜀漆3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朮汤方: 桂枝3 生姜3 炙甘草2 大枣12 白朮3 茯苓3
桂枝新加汤方:62 桂枝3 芍药4 生姜4 炙甘草2 大枣12 人参3
桂枝人参汤方:163 桂枝4 炙甘草4 白朮3 人参3 干姜3


首先,伤寒论桂枝汤系列,毋庸置疑是仲景阐述最详细耗费笔墨最多的方剂,其中我们可以看到桂枝汤系列的加减变化,也都有明确的条文支撑其加减变化的法则。那么也就是说,一个桂枝汤证,可以根据不同的病情做出不同的调整,虽然病人有百万,桂枝汤标准证的人可能只有一少部分,其他兼症需要用一种法度来加减变化从而符合病情需要。怎么加减呢?仲景以桂枝汤为切入点,对桂枝汤证的变化做了这么十几个应用题,意在让人们掌握使用基本方剂时候的加减用药法则。试问,药物的加减变化是否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合方或者减方呢?

其次,“无桂枝汤不去合方”这是伤寒论行文的一个真实现象,我也发现了。但我的理解是仲景用桂枝汤举例说明如何合方。所以例举了桂麻各半,柴胡桂枝等合方。但是小青龙汤---麻黄 桂枝 炙甘草 芍药 细辛 干姜 五味子 半夏 从药物组成来看是不是麻黄汤和苓甘五味姜辛汤的加减化才?虽然苓甘五味姜辛源于金贵,但也能看出脱胎于苓桂术甘系列,而几个苓桂系列的排列对比有是为了牵扯出某些药物的药症。从这些分析来看,我认为仲景编写伤寒论的用意就在于此。再从小青龙条文的病机来看,“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是不是伤寒表实加上焦水饮?只不过不同的人表现出的症状不尽相同,因而化为基础,按照之前桂枝汤加减法泽进行加减化才。小青龙汤阳明热像微重的可不可以加石膏?腹实的可不可以加大黄?一切都以之前桂枝汤加减变化条文为法要。这个难道不叫广义合方增减?

伤寒论中出现的或然症是否有加减变化?小青龙和小柴胡中原文是否出现了加减法则?孙思邈的续命类方,是不是大合方?只不过,经方的学习需要一个过程,守方证肯定是最基本的功底,就像练武术首先要学会套路一样。而将方证学习运用的驾轻就熟后,针对有些疾病更好的运用加减化裁,才是更上一层楼,只不过经方的加减是有一套严格的法则运用的,并不是想当然的加减。至于这套法则是什么,我们必须要跟随刘志杰先生的脚步,去真五行中去探索。

桂枝汤是一道应用题,意在用桂枝汤说明祖方的变化法则。太阳篇阐述的文字最多,不一定代表人们的太阳病就最多。他只是一个代表,一个仲景带你走进伤寒论的切入点。

我想举一个真实的例子,笔者自小体弱多病,是我国过度输液的受害人群代表,水饮极重夹杂虚劳。上大学时室友们开我玩笑说我“一个月感冒一次,一次感冒一个月”,我的感冒症状基本都是固定的,初期打喷嚏,流清涕,清涕量极多,后音哑,严重鼻塞,咳嗽痰粘难咳,胸痛,偶尔伴随发烧数天,口中到胸中段喜饮冰水。学中医前,只能用输液来解决,住院观察家常便饭。学经方后,尝试用所学扭转身体局面,初学经方不敢贸然加减,从麻桂系列到苓甘系列均有服用实验,效果不佳。反思之,其实也不是不对证,只是用方证对应下药后,身体变化很快,汤药往往喝不完第一副,已经出现变症。随着学习的深入,(笔者的爱人也是中医临床医师,师承汉传),笔者爱人认为小青龙汤最为合适不过,每每遇到感冒,总是原方原量的小青龙伺候,外人看到我麻黄45克的处方,在看到用搪瓷洗脸盆熬剩的一盆药渣都是一身冷汗。虽然有效果,但是病程持续久,一般要持续3-4天才能痊愈,中途还会出现另一个增加症状,就是气管发痒,连累下巴也跟着痒,感冒好后,胃中有水停留之感要用苓桂术甘汤善后。随着对证治疗后身体情况的好转,感冒变为一年3-4次,每每情况均是如此。

直到一次感冒发作,和往常一样的症状,但是爱人权衡后,将我喝的小青龙汤改进一番,小青龙汤一两折合10克,干姜改用生姜,加石膏60克,葛根40克。一副药的第一服下去,鼻涕止住了,这是曾经不可能发生的效果,第二服下去是夜晚,一觉醒来,身体轻健,感冒全无。也就是说,加减后的小青龙更加适合我,从3-4天痊愈变成半天痊愈。这是我亲身的经历,也坚定了自己在理论上对于“高明的经方家不做加减谨守原方”的反对态度。

真五行理论框架的提出是艰难的,这套理论体系不同于方证对应,不像是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可以直观的映入眼帘,他是参天大树的根基。很多人刚刚开始接触的时候难免有疑惑。尤其是自觉在经方方证道路上正走的风光得意的同仁。就好比一个驾驶技术很牛的司机,可以把方证对应发挥的轻松自如,他是不愿意从学徒作起学习汽车的机械构造的。但追求真理的路上,我们需要等待和验证。

恩师刘志杰先生愿意将经方法脉进行系统整理,有魄力将繁杂庞大臃肿的中医理论系统重新搭建框架,去伪存真,单就这个格局已经是很多中医所谓大家所不及的,这份力量和执着也是让所谓大家汗颜的。有人说师父自称经方家不具备谦逊德行,单就刘志杰先生对中医所做出的业绩来说,这份力量足够称家;而所谓的“自称”,更是中了儒家的毒药。老子对孔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德”不是有模有样能够学出来的,不有意展现德行,确本着真心直心如一作事,是恩师一直教导的。

再提一个额外话,也许并不妥当,但还是不吐不快。学习汉传多年,除了医术上的精进,笔者觉得更加硕大的收获是安心,心止于一处,一门深入。不再想做中医界中四处游荡的杂学者,心中烦恼损之又损,跟着师父和众师兄弟一起,深入经方宝藏,不断对历史进行训诂、考察、提出观点,验证观点。把这个如一的过程贯穿整个生命剩余的几十年,不让杂念纷飞的状态骚扰清净的心;不再想和中医界的同仁们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外在伪善,支持与反对直截了当提出而已;发于公心非私心,公器之心而已;跟随刘志杰先生的脚步,拥护授业恩师而已。简单一生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