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設計思考改造世界》精采書摘:「交鋒」下的「設計思考」

 天馬躍中原 2017-07-04
台灣藝術大學設計學院院長 林榮泰

  2011年即將在台北市舉辦的世界設計大會,以「Design at the Edges」作為大會主題,中文則以「交鋒」來表達設計與各領域的互動。台灣如何透過這次難得的世界設計大會,思考設計與各領域的「交鋒」,並針對可能的議題提出創新的思維,讓台灣在這一次與國際設計「交鋒」中,嶄露頭角;值得我們深入思考。設計在面對「Design at the Edges」的挑戰時,必須認清這是傳統與現代的「交鋒」,也是科技與人文的「交鋒」。因此,當設計面對跨界、跨領域或異業結盟的「交鋒」時,如何透過設計思考來激發創新與改造組織,就益形重要。值此關鍵時刻,全球知名創意設計公司IDEO執行長布朗,透過其鉅著《設計思考改造世界》,所呈現的正是「交鋒」下的設計思考,這也是本人樂於推薦本書的原因。

  布朗在本書中從科技、人文、組織等方面,論述創新的設計思考,其中以人為中心的設計思考,是本書的論述的重點之一。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說明了科技與人性在設計思考中的重要性。科技越發達,產品的人性化越需要強調,人的價值越需要肯定。人性設計的概念已經普遍應用在生活產品設計中,如何應用創新的「設計思考」,經由「掌握科技,賦予人性」,結合科技與人性;正是本書的主要內容,全書理念大致整理如下:

科技是設計思考之本,講求「感性科技」;人性是設計思考之始,注重「人性設計」;文化是設計思考之源,追求「文化創意」。因此,現代的設計師必須融合「感性科技」與「人性設計」的設計思考,營造一個具有「文化創意」的人性化的組織與生活環境。

  誠如布朗在書中所論述的,設計思考基本上就是一種發想(inspiration)、構思(ideation)與執行(implementation)等三大探索的過程。雖然「科技」是「設計之本」,但是「人性」是「設計之始」;「科技」必須源自於「人性」,才能營造和諧的人造世界。因此,設計思考的發想本質是「生活化」,其構思過程是「專業化」,其執行成果則是「普遍化」。而設計思考的成功,必須經由可行性(feasibility)、存續性(viability)與可欲性(desirability)三大準則的考驗,一個成功的設計思考家,必須讓這三大準則達到和諧平衡的狀態,這也是本書闡述的重點。除此之外,洞見(insight)、觀察(observation)與同理心(empathy)是設計思考成功的三要素,在設計思考的過程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換言之,未來的設計師將扮演「科技的詮釋者(洞見),人性的引領者(觀察),感性的創造者與品味的營造者(同理心)」,經由「人性設計」,營造一個人性化的組織與環境。因此,上述的三大探索的過程、三大準則的考驗以及三大成功的要素,是未來設計師必須面對的設計思考。上述重點布朗在書中均有深入淺出的論述,值得讀者細細品味。

  就設計的本質而言,設計是一種綜合的造形活動,產品則是一種日常生活器具,設計透過產品反應當時的生活型態、美學價值、流行風尚、經濟發展與文化層面等。就設計思考而言,其所牽涉的問題既多且廣,包含了藝術、科學、哲學、社會、文化、環境等因素;就商品化而言,還要考慮製造、生產、市場、銷售等問題,面對這些影響的因素,有些因素可能相互衝突,有些因素甚至牽涉到組織的問題,其關係可以說是錯綜複雜,如何「設計思考」這些問題以「改造世界」,正是本書的另一個主要論點。設計創意源自於文化差異,設計的目的在於改進人類的生活品質,提升社會的文化層次;未來的設計是藝術、文化與科學的整合,其設計思考必須回歸到人文美學的觀點,科技只是技術輔助的工具,不能用來主導設計。因此,設計師必須掌握社會文化的脈動,作為設計參考並將其反應在設計思考上,才能形塑優質的生活文化。

  如何透過「設計思考」來「改造世界」?布朗強調設計思考是一種有系統的創新,從設計是有目的、有條件、合理化與創造性的綜合造形活動,講求「人與物」互動的「社會性」;到結合「物理機能」與「心理機能」的「合理造形」,注重「人機系統」,考慮「人因工程」;最後,把設計納入「經濟活動」,營造「生活型態」,形成「生活文化」,達到「人性化」的生活環境。最終目的是利用「設計思考」來經營創新組合,透過組織改造來「改變世界」。

  就文化創意產業的設計思考而言,「文化」是一種生活型態,「設計」是一種生活品味,「創意」是經由感動的一種認同,「產業」則是實現文化設計創意的媒介、手段或方法。因此,就文化的層面來看,設計透過文化創意經由產業實現一種設計品味,形成一種生活型態。文化是花錢的產業,產業也可以成為賺錢的文化。文化創意表現在設計產業的關鍵,就是經由設計思考來達成創新的文化創意,也是本書透過「設計思考」所要表達的「形於產品,用於生活」的設計哲理。

  布朗在本書中論述,過去產品的設計思考,著眼點一切為「功能」,未來創意產品的設計思考,其主體則是「人」。創意產品講求「藝術」的美學特色,工業產品講求「標準」的科技規格,差異在「藝術」的美學特色是對「人」的要求;「標準」的科技規格則是對「物」的品質管制。創意產品是「人性」的表現,工業產品是「物性」的追求;創意產品是「感性」的訴求,工業產品是「理性」的需求;創意產品注重的是「故事性」,工業產品追求的是「合理性」。我們需要一些故事來點綴我們的生活,好的設計創意通常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這也是設計思考動人的地方。

  最後,布朗談到從全球到在地的設計思考,談到如何設計未來? 全球化已經是企業追求成長與生存之道,但是企業在追求全球化的過程,如何保留地區文化特性以營造地方特色,形成創意的差異化就益形重要。從產品設計與品牌經營的角度來看,在經濟全球化思維的影響下,各國的產品設計呈現一致的國際化風格,缺乏各自地方特色,無法顯示地區性的文化特質。因此,企業面臨「經濟全球化」的衝擊,如何結合文化特色發揮設計創意,以「設計在地化」營造產品特色,將是未來台灣發展地區特色的文化產品,提升設計競爭力的首要課題。就設計層面而言,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是:如何在「全球市場,在地設計」的「交鋒」下,設計思考能夠發揮「Design at the Edges」的功能?

  本文係筆者利用飛往希臘,參加2010年國際電子商務研討會的途中,在飛機上仔細閱讀《設計思考改造世界》一書的初稿,深感獲益良多,益覺該為文介紹本書給大家,茲分享本書閱讀心得如下:

  筆者在2010年國際電子商務研討會上,發表的論文題目是「從數位典藏到電子商務 (From digital archive to e-business)」,正是前述「傳統與現代」及「科技與人文」的交鋒,也是「設計創意」與「藝術創作」的交鋒。「設計創意」是利用科技提供產品的「功能」讓我們過舒服的日子,強調的是「普遍性」;「藝術創作」則透過人性提供創作的「感質」讓我們過快樂的生活,強調的是「獨特性」。就設計思考而言,既要藝術創作內涵的「獨特性」,又要設計創意外在的「普遍性」,細讀本書,不難發現上述的「設計思考」布朗在本書中多所論述,也是本書的重點。

  另外,台灣設計教育雖然蓬勃發展,但是設計科系學生追求的卻是速成的創意,沒有深度的設計思考,在乎的是有沒有得國際大獎;創意在於設計思考的深度,得獎故然很好,沒得獎可能更前衛或更有創意。歷史上藝術大師的經典之作,許多是當年非主流的「落選沙龍」展的作品。因此,聯經出版公司,在文化創意產業推展如火如荼的當下,適時推出全球知名創意設計公司IDEO執行長布朗的鉅著,更具時代意義,有助於提升「設計思考」的內涵。

  假如您同意上述的觀點,那您不能錯過《設計思考改造世界》。本書所呈現正是交鋒下的設計思考,本人樂於推薦本書給所有希望「設計思考改造世界」的讀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