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大鲍岛
2017-07-04 | 阅:  转:  |  分享 
  
昔日青岛“大鲍岛”作者:滕学臣大鲍岛,地处市北胶州路东段,过去山势险要,是一个古村庄,相传洪武年间由云南移民,以海岛取得村名,据《山东德邑
村镇志》记载:“大鲍岛这个村庄位于胶州湾青岛的北面。在这个村庄的整个区域上建立了新的中国人城。老村庄已被全部收购,破烂茅棚在190
0年冬被拆除。‘鲍’这个汉字的意思是经干燥腌制的海中动物,鱼、牡蛎等。另外一个汉字也是在中国地图上找到的,称之为豹,就是豹子、豹猫
。岛是岛屿之意,而更可能是居住区。豹岛同样是在海湾中离村子不远的一个岛。”?而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记载,在内外洋界址上标有一个“
豹岛”与鲍鱼岛紧挨。?早在清朝光绪23年(1897),德国政府借口山东省发生的“巨野教案”占领青岛后,即对青岛的军事防守要塞和城
建做了全面规划,1900年,德国殖民当局征购了大鲍岛土地后拆除了民居,将当地人移居到杨家村一带新建的华人居住区。随后,德国殖民当局
将大鲍岛土地划块公开拍卖,土地的大多被中国房地产商买下,他们依照德国人的规划,在大鲍岛建造了当时殖民者所称的“中国城”。而大鲍岛原
先居民,有些重新购得房产继续居住在这里,有些则租下门面房做起了各种规模不一的买卖,并与从外地来青的中国商人,在这里共同开创了当时繁
荣市场。?德国殖民当局将“胶澳租借地”分为内界青岛和外界李村两大区,又将内界青岛区划分大鲍岛、小鲍岛、孟家沟、青岛、会前、小泥洼
、台东镇、杨家村、扫帚滩、九个小区,在辽宁路一带建设“小鲍岛区”,这是德国青岛殖民当局在青岛规划建设的第一个城市街区,逐还在大鲍岛
东山设立步兵堡垒(炮台),配备7.7CM加农炮4门。?青岛小区和大鲍岛小区是青岛街市的核心,也就是我们青岛人常挂嘴边叫的“街里”
。从今德县路、保定路和大沽路划一横线,为这两个区的分界。自此,从这个分界线南至前海沿为青岛小区,而北至沧口路为大鲍岛小区。?19
10年,德占当局调整区划,将青岛行政区的九个小区合并为四个区(镇)。台东镇、杨家村、扫帚滩三个小区合并为“台东镇”;小泥洼小区更名
为“台西镇”;青岛、会前两个小区合并为“青岛区”;大鲍岛、孟家沟、小鲍岛3个小区合并为“大鲍岛区”。自此,青岛老市区便成了台东镇、
台西镇、青岛区、大鲍岛区这4个基层行政区域,并设有区长和镇长,皆由德国人充任。鲍岛区,其街区范围主要是德县路以北、李村路以南、济宁
路以西、胶济铁路以东的区域,其中心街道为著名的山东街(今中山路北段),周边的街道绝大多数是以山东省内的城市名命名,形成了青岛第一个
近代地名文化街区。鲍岛区的街道、房屋设计是以楼房四合院为标志形成近代建筑文化风格。融合了东西方建筑文化的风格,?基于民生需要,大
鲍岛华人市场开始兴建,这处市场大致为呈三角形,面向街道的三面均设有入口,入口两侧是木构瓦顶的游廊,内院为露天的集市,可供商贩们自由
设摊,逢一、六为集,商摊从胶州路与中山路交界处一直延伸到今颐中数码广场一带。青岛大鲍岛华人市场的位置是青岛中山路北段、德县路、潍县
路、四方路合围的地块(原址已经在30年代被拆除),不长时间,这里便成了世人瞩目的“华商云集之地”。后来大鲍岛变得流金溢彩,区域逐渐
扩大,像鉴古堂、福生德、瑞蚨祥、谦祥益、春和楼……等老字号逐渐落脚,大鲍岛的风光不逊于北京的大栅栏。吸引了大量市民。从幽静的清晨到
灯火璀璨的晚上,黄包车夫到新青年到穿着长袍马褂的生意人穿梭于此。?大鲍岛村西的劈柴院,民间仍称劈柴市。青岛建置后,劈柴市的生意仍
然红火。1902年修建了后来被称为劈柴院的江宁路。江宁路呈“人”字形,东端连着中山路,北边连着北京路,西边通河北路。建江宁路时,劈
柴市在10号大院,专卖木材,堆放木材的棚屋,全是用“劈柴(下脚料)”建成,人们叫它劈柴院。后来10号大院成了民间艺人卖艺的场地,仍
叫劈柴院,再后来,江宁路成了商业、餐饮、娱乐、休闲集中步行街,人们却将整条街都叫为劈柴院。人气很旺,上世纪30年代魔术艺人王鼎臣(
艺名王傻子)、著名相声说唱家:马三立、刘宝瑞、曲艺西河大鼓名家:刘泰清、山东快书艺人:高元钧、杨立德、山东琴书艺人:李金山、高金凤
、评剧大家新凤霞都曾在劈柴院撂地演出,花鼓戏、相声、魔术、京剧、茂腔、柳腔都有,许多南来北往的小客商也都喜欢住在劈柴院,就连梁实秋
、老舍、臧克家等大家,在寓居青岛时也经常光顾,感受一下这里的文化氛围。??文史专家王铎先生曾经有这样一番描述:“一进劈柴院的大门
洞,先拿几吊铜钱买个竹制卡片,这竹片相当于今天快餐厅里的一卡通。进了劈柴院,小竹片是“万能的”。男人们可以去听书,院里光听书场就有
十七八家。女人们可以去看电影,当上海人还不知道电影是啥东西时,青岛人已经可以看到从欧美进口的大片了,只是没有配音,台上有个剧情讲解
员,片子放到哪,就讲到哪;小孩子可以直奔小人书租赁摊。中间饿了怎么办?没事,院里有叫饭服务,一会功夫保证热腾腾地给你送来。这时,你
一边喝啤酒、吃烤肉、啃肉包子一边接着听书、看电影、看小人书。回家时,顺手买上一斤“劈柴院糖果”、“劈柴院甜点”,大院集中了各式各样
的小作坊,前店后厂地自产自销的“劈柴院特产”……”?著名汉学家德国传教士尉礼贤于1900年在胶州街创建礼贤书院,办学目的是想为
青岛所有的“蒙养学堂”培养教师。他自任礼贤书院监督和德文教师,还聘请了满清贡生傅兰升教中文,蓬莱文会馆的朱宝琛教数学。1903年,
礼贤书院(现青岛九中)搬到了上海街。新校也是融合中西建筑文化为一体的楼房,建筑上拼花木架构、木制廊檐、饰有各种窗的山墙和铺着德国牛
舌头瓦的重檐式屋顶。尉礼贤又聘请了一批社会名流和海外留学人员刘恩九、张华九、臧毓臣和邢克时等担任教习,还任命周书训为总教习,学校分
为三部制,初级部学生30名,中级部学生97名。后来,张海楼、邵次明、李步青和第一届毕业生谭玉峰的加入,也使礼贤书院受到了山东巡抚周
馥和杨士骧的重视。1906年,杨士骧在视察了学校之后,立即向朝廷为尉礼贤申请了四品顶戴花翎,使他从此进入了中国宫廷的红墙之内。而礼
贤书院从此,即在当时全国的三十个省份的官僚弟子中招收学员。一年年培养出的莘莘学子,为日后德华大学的成立和中国的旅欧留学奠定了基础。
1912年后,当大清的王公大臣劳乃宣、王綬、刘廷琛等要员避居书院读书消闲的时候,他们也曾为这里的文化环境而感叹。??礼贤书院的几
座“百年老楼”,到目前为止仍旧保存完好。尽管经过了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但现在,它们还是闪烁着奇异的光彩。“百年树人,百年辉煌”的历
史,九中近几年曾荣获“青岛市工人先锋号”、“青岛市师德建设先进单位”、“首届全国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十佳示范学校”等是一所省级规范化
学校,光从“青岛九中”走出的共和国“两院”院士就有:王大珩、陈秉聪、朱兆良、戚颖敏、曲欽岳、谢立信、高从堦、解思深八位精英。?即
墨路商圈的开始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它是大鲍岛村原住民的一处街头交易市场。但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为贯彻计划经济的发展思路,结合
当时社会实际,1953年开始陆续实行针对粮、棉、油、布等重要紧缺农产品统购统销政策,并进行了公私合营工作。这就涉及到对手工业、私营
资本主义商业在供、产、销、运输、加工及货源等一系列的矛盾,中央根据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处于过渡时期的性质与地位,及时采取“利用、限制
、改造”与“和平赎买”的政策,逐步将他们纳入国家资本主义道路——公私合营或合作化。个人商品交易行为也随之停止。后伴随时代发展,改革
开放,上世纪80年代即墨路小商品市场开始正式营业,刚成立时,只有摊位50余个,市场占路逐步扩大到李村路、潍县路、易州路、博山路等,摊位增加到1100个。那时笔者也经常到市场上转转,还被电视台录了像并加上解说词进行了报道。市场那个红火无以伦比,人山人海,人头攒动,最多达10万人左右。商户们个个忙的不亦乐乎。即墨路小商品市场的鼎盛时代曾经被国内外旅游者誉为“小商品王国”。上世纪80年代即墨路现在的即墨路小商品市场
献花(0)
+1
(本文系创意空间678...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