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军师联盟:曹丕、曹植的爸爸其实是孙权|文史宴

 方竹云天图书馆 2017-07-04

桓大司马| 文



 




《军师联盟》里面曹丕、曹植的太子之争动静极大,荀彧、崔琰等重臣竟然为此而死,这与历史非常不符,引起很多非议。其实这些事并不是毫无根据的,编剧是把日后在东吴发生的事情转移到了曹家身上,容大司马为大家细细道来。


请输入标题     bcdef

军师联盟系列文章:

从《军师联盟》看门生故吏的世界|文史宴

军师联盟:崔琰及其后代有多牛|文史宴

军师联盟:荀彧到底是大汉忠臣还是曹操党羽|文史宴



《军师联盟》剧里把世子之争说成是曹操对曹丕的有意打压,荀彧、崔琰尊崇儒家“立嫡以长”的宗法制度,维护曹丕,竟然因此而死,确实是渲染得过于夸张了,这与历史也很不符合。


当时汉朝尚在,荀彧、崔琰遵行儒学,在意的只会是汉室与曹操的关系,不会过多关注曹操的家事。剧中这么设计是为了给曹丕加戏,并且增加戏剧冲突。


但这件事情也不是全无所本,数十年后的东吴,孙权就人为的制造太子之争,借此清洗儒学朝臣,并且最终达成了目的。《军师联盟》的编剧是把孙权的事迹平移到了曹操头上,但平移得并不妥。



看上去很美的太子孙登

1


孙家虽是江东人,但属于“孤微发迹”,出身低微,江东本地的大族没把他们放在眼里。所以孙策席卷江东时,要靠大规模的屠杀来稳固政权,但孙策因为杀戮过重,也被仇家刺杀,孙权即位后遂转变了统治政策。


孙权对江东士族从镇压改为拉拢,东吴政权开始了江东化的历程,陆逊、顾雍等江东士族掌握了东吴的军政大权,从公元200年到240年,可以说是孙权跟江东士族的“蜜月期”。


武松版孙权


但当孙权看到曹丕为篡汉向士族让渡大批利益,导致曹魏政权逐渐被士族把持的时候,他就对江东士族加强了猜忌和防范,通过掀起“暨艳案”、设置特务机构(典校)等手段打压江东士族。


但是这些手段收效都不够,而更让孙权担心的是,他的太子孙登跟这些江东士族处得非常好。


江东士族多数尊崇儒学,太子孙登在他们的影响下也真心服膺儒学。当然儒学之臣不止江东士族(还有张昭、诸葛瑾、步骘等人),但以江东士族为主流,所以接下来我提到的“儒学之臣”可以约等于江东士族。


应该说一开始孙权对此还是乐见其成的,但看到曹魏的情况以后就开始防范。


儒学虽然从西汉以后被迫跟专制帝国合作,但对专制皇权始终颇有抵触,不像法家那样全心全意为专制极权服务。


这让孙权产生了两方面的担心:一是儒学之臣会不会联合太子制约自己的无限权力;二是太子即位以后政权会不会被儒学之臣把持。


《三国志》孙登的本传对他夸了又夸,仿佛孙登既是众望所归,又与孙权感情极佳,是无可争议的继承者。很多人也觉得如果孙登不死,孙权立嗣时就不会在孙和、孙霸之间摇摆不定,造成二宫之争,东吴也不会元气大伤。



看上去很美的太子孙登


但是《吴书》的记载暴露了实情:


弟和有宠於权,(孙)登亲敬,待之如兄,常有欲让之心。


也就是说,孙登当太子的后期,地位已经受到三弟孙和的严重威胁,有可能被孙权废黜。孙权对他并不是那么满意,因为他跟儒学朝臣走得太近了。



人为制造的二宫之争

2


孙登死前,建议立孙和为太子。孙和是孙权第三子,这时长子孙登、次子孙虑都已经去世,所以他就成了嫡长子,宗法上正该轮到他。另外,孙和也服膺儒学,与儒学朝臣关系极佳。


因此孙权就像不满意孙登一样,也不满意孙和。为了保住自己和后代说一不二的无限权力,孙权虽然勉强立孙和为太子,但同时对第四子鲁王孙霸又给予太子一样的待遇,鼓励臣下进行政治投机。


孙霸本身是否服膺儒学不太清楚,但他领会了孙权的意图以后马上摆出跟儒臣为敌的态度,于是儒臣之外的武将、佞幸、宦官、孙家宗室大都站到了孙霸一边,支持立孙霸为太子。


孙和、孙霸的这场夺嫡之战,史称“二宫之争”,比曹丕、曹植之争的烈度要大得多。


二宫之争比他们猛多了


孙和一方的儒学朝臣多是江东士族,根深叶茂,而且手握朝权,声望崇高;孙霸一方的大杂烩则有孙权做后台,可以肆无忌惮的栽赃陷害,成为孙权手上的杀人之刀。


最终,孙权成功的利用孙霸一方的投机分子,大杀儒学朝臣。


吴郡顾氏的顾承、顾谭被流放交州而死,吴郡朱氏的朱据、张昭之子张休、名士吾粲等被杀,吴郡陆氏的陆逊被无端责骂至死,朝堂上的儒学之臣几乎清洗一空,江东士族也大受打击。


《军师联盟》里面荀彧、崔琰的作为,就是以二宫之争中陆逊、顾谭等人为蓝本设计的。


以陆逊为蓝本的荀彧


儒学朝臣先后拥护孙登、孙和,最主要的原因是尊崇“立嫡以长”的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本身可以减少皇位的继承纷争,另外还能够制约皇帝为所欲为。


在帝国的时代,国家的制度跟皇帝的意图往往是有冲突的。皇帝或多或少都会违反制度,这种行为偶尔也会产生好的结果,但大多数时候是为了满足皇帝的享乐欲和权力欲,只会加重民间疾苦或者恶化政治生态。


所以朝廷大臣有维护制度的职责,使皇帝就不能为所欲为。这些制度都是一体的,违背了一个就会降低整体的权威性,所以每一次违背制度的行为,朝臣都要跟皇帝力争,何况是废长立幼、动摇国本的大事。


另外一旦太子确立,儒学朝臣就会按惯例给太子传授儒学,这主要是为了让太子能够克制权力欲,能够注重民生。而太子如果是儒学之士,说明他在这两方面都修炼到了一定水平,往往更能够得到朝臣的拥护。


因此陆逊、朱据、顾谭等人要坚决拥护太子孙和,并且因为不肯对独夫孙权妥协,纷纷被迫害至死。


荀彧、陆逊,事异而理同



后患无穷

3


孙权临终之年,终于下完了好大的一盘棋,完成对儒臣的清洗。但儒学之臣对抗太激烈,力量太强大,孙权花了七八年才把他们一一除掉,二宫之争的两方斗得旷日持久,东吴政权已经接近分裂。


孙权为了弥补裂痕,不得不将孙和、孙霸一起放弃,废黜孙和,杀死孙霸,改立幼子孙亮为太子。孙权为了无限权力,不惜献祭儿子的性命,可谓毒于猛虎,无复人理。


而东吴的皇权也随之高涨,但是皇家的人,无论皇帝、宗室还是宦官,他们真的靠谱吗?


新皇帝孙亮年幼,大权旁落在宗室孙鲁班(全公主)和孙峻(孙权堂侄孙)手中,连顾命大臣诸葛恪也是在孙峻的支持下才站稳脚跟。后来孙峻杀掉诸葛恪,与其弟孙綝接连擅权,大杀孙氏宗室,甚至废掉皇帝孙亮,改立孙权第五子孙休。


正是在这段时间内,曹魏淮南军团的将领反对司马氏,接连发动“淮南三叛”。东吴却因为内乱,以及孙峻、孙綝统兵无能,不能很好的加以利用,最终错失开疆拓土的良机。


直到孙休计杀孙綝,皇权才重回皇帝之手。但孙休是昏君,之后的孙皓(孙和之子)是暴君,东吴政治毫无振作,孙氏宗室的自相残杀也一直在进行。


最终,进一步强化了皇权的孙皓沦为真正的孤家寡人,江东士族对他不再支持。这时北方的司马炎已经代魏为晋,在六路晋军的兵锋之下,吴军一触即溃,土崩瓦解,雄踞江南的东吴政权只落得“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的凄凉结局。


晋灭吴之战


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看到,《军师联盟》是把东吴孙家的二宫之争平移到了曹家,可见编剧的历史水平还是相当深厚的。


但这个平移并不妥当,因为孙权那时候儒臣只能通过宗法制度跟专制权力对抗,曹操那时却还有一个更好得多的工具,就是汉朝名分,儒臣以汉朝名分对曹操进行制约事半功倍,不必舍近求远。


所以曹丕、曹植之争是不可能让荀彧、崔琰这样的重臣卷进来的,曹操在汉朝尚存的情况下,也不敢造次,决不会故意把曹丕、曹植之争弄大。


大司马会继续为大家解说《军师联盟》,敬请期待!


欢迎参加文史宴有酬征文活动:

文史宴有偿征稿启事—朝鲜半岛与东北亚|文史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