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学咽音的人而言,无声的作用大家都明了,无需赘言,“为什么你发不出别人那样的声音,是因为你没有人家那样的状态和气息”,这话说的多么的经典!然而纵观目前的声乐界,能够意识到此问题的又有几人?大家只看到、听到了别人声音有多么的光鲜,有谁能理解背后的艰辛付出呢?今晚濮阳小雨,天气凉爽,又值一个六一节,刮人唠叨一段,肯定会对大家有益滴。 一、世间但凡技术性的学科,都有一个基本功问题。比如杂技、舞蹈、曲艺、戏曲等,他们都有“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说法,如果如让他们每天不做把杆、喊嗓之类的功课,是万万不被接受的一件事。然而,声乐界诸位同仁,我们能认识到此点的有几人乎?声乐,从字面上说,是声和乐,其中的声就是基本功啊!声,是声乐的物质基础,没有声,乐则无从谈起。而声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要在有经验的老师指导下,年常日久发展、苦练得来(平生最看不起嗓子好没有功力和方法的人)。宗盛大哥讲“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的是真言。我记得吾父曾经对我说:吾等学习声乐之日,师父每天规定时间,一大早大家汇聚操场,在师父带领下去练习气息、发声等。我们现在的人们,已经没有这种体验啦! 二、无声有什么作用捏?我打个比方,状态是妈、气息是爹、声音是孩纸。就像我们国内的歌唱家,听到国际上优秀的歌唱家现场演唱感到不可思议,摸着别人发声时的喉咙体验则发出“之所以我们没有这样的声音,是因为我们没有人家的状态啊”的感叹。发声的状态较之气息尤为重要,大家都听过一句俗语“爹错错一个,娘错错一窝”,估计大家都有经历,就是有些人,本就是业余的喜欢歌唱而已。他们没有练过气息,没有学过视唱和乐理,但是ktv演唱能力很强,原因何在?好解释,原因就是他们本就乐感好,加之多年模仿某歌手演唱,不知不觉、误打误撞使之发声状态靠近了科学,仅此而已!所以,我等真正把演唱当作生命一部分的人们,一定要重视无声的练习捏。 三、无声练习对于没有接触过的人们,属于发声习惯的改天换地,其丝毫不亚于“涅磐重生”,所运用的肌肉都是之前很少运用的,所以第一往往会有不适感。这个就象我们本不是生长在山区,偶尔去爬一下山,归来后几天腿会酸疼是一个道理。 四、无声练习属于科学的习惯培养,绝非一日之功哦!我把无声练习比作“零存整取”,每天存入10块钱,一个月乃至半年都不可能用这笔钱做一件大事,但是存到几十年,效果自然不同。对于状态的练习,很多童鞋说“我练了一个月,怎么唱歌不见成效?”、“我吸气、不发声喉咙状态是可以稳定的,为什么一发声喉头就上提挤卡?”?凡此种种,都是功力、功夫、练习心态所决定的。比如说不发声喉咙可以保持状态而发声则紧提的现象,无非是没有反复体验稳定情况下的起音问题并稳定之,另外好大喜高也是普遍现象。发声音高超过了状态的承受能力,状态是不会舒服的!我们总有自然声区,这一段发声是可以做到状态稳定的,之所以会提挤,原因就是音高和音量超过了状态的承受极限。 五、无声练习之所以称之为习惯培养,所以我们势必将之最后发展为生活常态。到了此时,我们说话都是练声都是科学的,我们呼吸就是提倡的腹式呼吸,那么我们发声,就是自然而然的了,说到音高上即可啊!大家可以听听吉利、卡鲁索这些高手的演唱,谁不是象说一样自然呢?我的经验是:每天,只要是脑袋和思维是清醒的,我的状态和呼吸都是科学的,大家能做到吗(包括夜起去卫生间)? 六、我提倡的无声,从林大夫5个练习减少为3个,原因何在?其中伸舌头震摇下巴的练习我认为目的与抬头张口重复,并且不是很人性化,故而删减(二者的目的均为放松下巴,抬头张口完全过关即可)。我把伸舌头作为单独的一个练习去做,有句俗语说的好“常伸舌头声健美”,但是初学者不能避免的是伸舌头喉头即上提,故而单独训练为好。张大口解决的是牙关节的打开,是为通道区,对于获得整体共鸣的“三腔合一”至关重要,是必须要下大功夫练习的,直至演唱时随时可以瞬间打开为准(面授和视频学员感受是深刻的)。喉咙打开练习是林大夫无声里没有的,我把它加进来的原因也是从广大学生的需要出发,喉咙不开,无法获得正确的歌唱起音,也无法选择共鸣,故而相当重要。气息练习是歌唱的动力和支持源泉,我不用说大家也明了,就不用啰嗦啦。哦对了,还有一个是舌头成直沟,这个啊,只要是大家在大开口的时候喉咽部是打开充分的、舌尖是抵住下牙龈不后缩的,就可自然形成,无需特意去练习。可以这么说,舌头成直沟是检验张大口时喉咽部状态的一个标准,仅此而已。你即便用筷子或者勺子做出来一个直沟,而喉咙状态不佳,对于发声是没有丝毫作用的。 一篇文章的构思和发起都是偶然的,短时间打出这么些个字,大多是随意生发,并无刻意,只是自己经验的一个归纳总结,不可能完美的,所以能对我的朋友们有所启发就足矣。咽音是个宝,就在你身边,没有人强迫你去练习和学习,反正我是受益者,推广它也是责任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