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浅谈小学科学课的导入方法
2017-07-05 | 阅:  转:  |  分享 
  
浅谈小学科学课的导入方法

【摘要】:小学科学课是一门科学启蒙课程,其宗旨是培训学生科学素养,所以,通过对课堂导入进行巧妙利用,学生科学学习兴趣进行培养等方法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科学素养非常重要。本研究主要对小学科学课导入方法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科学课程,小学教学,教学导入,方法

小学教学有很多导入方法,但并非所有导入方法都适用于小学科学课,例如,较长应用篇幅的史料不易导入小学科学课程中,因为这样极易让学生产生疲惫、厌烦心理;具有精炼语言的名言名句也不适合导入小学科学课程中,因为这会导致学生出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1]。由此可见,对小学科学课导入方法的合理选择就显得极为重要。

一.小学科学课的导入方法

1.神话故事导入法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一个人对某一事物产生浓厚兴趣,那么,这个人就会积极主动去探索、求知与实践,并在探索过程中产生一种愉悦的实践体验。在故事讲述时,教师应该做到声情并茂,合理截取故事,避免在课程导言中掺杂一些其它故事,比如,在向学生讲授电、雷、风、雨等现象形成原因时,教师在导言问题处理方面,可以借鉴《西游记》中鹿力大仙和孙悟空比降雨这一章节,神话故事讲完后,向学生提出问题,生活中电母、雷公真的存在吗?这时学生就会回答没有或有,引发学生对雷电学习的强烈兴趣[2]。

2.谈话导入法

所谓谈话法,指的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知识与经验回答问题,以此实现巩固已学知识、收获新知识的一种导入方法。谈话导入法的运用,事先教师应该将谈话内容准备好,善于在谈话中启发学生,并设置难度适中的问题,谈话后让学生所谈话内容进行总结与归纳。

3.情景导入法

在向小学生教授人类起源问题时,情境导入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兴趣。可借鉴《红楼梦》林妹妹进贾府一节,在此章节中,贾宝玉说:“遇见男子我便浑浊,遇见女子我就觉得很清爽。因为男子是泥做的,女子是水做的。”问学生,贾宝玉所言是否正确,如果不对,那么,人类是怎么产生的呢?一些同学说,对,因为我们热了就会流汗,而汗就是水呀,洗澡时,我们会戳出泥巴来[3]。这种情景导入科学学习方法,能够让学生自身融入情境中,对学生深入认识与理解本科教学极为有利。

4.问题式导入法

这是课堂中比较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对各类型的学生都较为适用。问题式导入法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学生与科学学习情境相融合,在问题中不仅能够将学习任务巧妙提出来,而且还能将探索知识情境创造出来。而问题式导入法以设置悬疑为其最高境界。因为悬疑比较注重问题的逻辑性与系列性,所以学生只有逐层抽丝剥茧,问题才有可能得以解决。尽管悬疑问题对培养学生逻辑与思考能力较为有利,然而,我们还应该考虑到,小学科学课问题要避免过偏、过难,因为这样会阻碍学生积极探索世界奥秘的信心,因此,应该创设一些难易适中且学生易于接受的问题。

5.事例导入法

所谓事例导入法,就是教师根据学生日常生活中感兴趣或者熟悉的事例进行教学导入,以此为小学生构建一个新奇、引人入胜的科学课程学习情境。事例导入法在对事例进行选择时,必须注意事例的时效性与真实性。比如,在向学生讲授世界地图时,很多学生就会通过事例导入法让学生认识与了解地图。

二.深入思考小学科学课的导入方法

基于小学科学课与高中、初中所学化学、生物以及地理等教学要求不同,小学科学课程不需要深刻理解及严谨运算,通常只需要学生对世界上所存在的自然想象有所了解,科学课教学目标就已达到。且小学科学课程中要避免出现教师填鸭式与一言堂教学。

在小学科学课中,因为其教学对象基本上都是6-10岁左右的儿童,对科学课程教学主体的分辨与研究,有助于我们合理展开小学课程教学,正确解决学习过程中学生无法集中注意力或者注意力集中时间过短等问题。科学教学主体自身特性决定了小学科学教学中,尤其是课程导入时一定要保证有针对性与趣味性。

创设和解答课堂导入问题与学生所学知识与经验具有很大关联性,也就是说,所导入的内容必须和课堂内容相符。此外,还要合理控制科学教学课堂导入时间,过长过短都不宜。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要避免只注重导入方法,而忽略导入方法本身的实用性。

三.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小学科学课程的导入方法,一定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避免出现鼻子、眉毛一把抓的情况,根据教学主体自身学习特点,将最佳教学导入方法挑选出来,只有正确、合适的课堂导入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科学课程教学效果,而如果导入方法不当,导入的再好也无济于事。

参考文献:

[1]藏勇.课堂教学导入策略与方法探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3,(7).

[2]郭友.新课程下的教师教学技能与培训[J].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20-121.

[3]张和平.小学科学教学活动设计[J].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96-197.













































献花(0)
+1
(本文系刘格林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