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切而知之谓之巧,这事一点儿都不玄乎

 百麦阁主 2017-07-05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经络气血的病变必然在体表有相应的阳性反应点。目前中医临床诊断中切诊主要体现在切脉,而通过 “切、循、扪、按”对体表的阳性反应点的切诊却很少,忽略了体表阳性反应点在中医诊断中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古今文献梳理,归纳不同病证阳性反应点的症状和体征特点,为中医临床切诊提供一定的参考。

1

从生物全息观解析阳性反应点的临床应用

生物全息观认为,生物体的局部包含了生物体的病理、生理、生化、遗传、形态等整体生物学信息,局部可以反映整体的病理、生理状态。人体某脏器有病变在其些特定的部位可以找到敏感点,即阳性反应点; 反之根据这些阳性反应点出现的部位便可大致推断出人体某一脏腑的病 。


1)脐周全息律

脐周全息,古有论述,从脐之搏动推测脏腑之气,不同脏腑的病变在腹部可能会有不同的、特异的反应点,切诊脐部这阳性反应点脉动的变化可以了解脏腑病证如肾气亏虚者,冲脉失养,其气内动,脐跃浮露、急躁; 腹部干瘪贴背,脐部反而坚硬突起,脐跃虚浮,是肾虚日久失治,阴竭阳绝,胃气大败的危重之像。

图片来源于网络


2)第二掌骨侧全息律

张颖清根据全息理论创立了第二掌骨速诊,将第二掌骨侧看作是一个人体,第二掌骨远心端为头穴,近心端为足穴,两者中点为胃穴,从头到足依次为头穴、颈穴、上肢穴、肺心穴、肝穴、胃穴、十二指肠穴、肾穴、腰穴、下腹穴、腿穴、足穴 。


有研究显示,胃脘痛患者左右两侧全息胃穴的皮肤阻抗平衡出现失调;子宫肌瘤患者第二掌骨侧有压痛,且在其骨膜上还有结节、丘疹、沙粒状等形态改变。

(图片来源于网络)


3)尺肤全息律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 “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 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 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 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对尺肤全息现象做了一个大概的描述,将尺部皮肤与全身各器官对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通过对尺肤的切诊可以知道疾病的病位及病性,如“肘所独热者”提示腰部以上有热,“手所独热者”提示腰部以下有热, “肘后以下三四寸热者”为肠中有虫疾。有研究者总结《灵枢·论疾诊尺》,通过尺肤的改变可以确定“病形”,如“尺肤涩”为血虚风痹,按压尺肤深陷不起为风水肤胀,“尺肉弱”为虚劳,对辨别疑难病症有一定帮助。

(图片来源于网络)


4) 耳穴全息律

人体各部位的异常可通过全息反射路在耳部引起相应的变化,为耳穴诊断疾病提供依据。《灵枢·口问》曰: “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根据生物全息理论,耳廓类似子宫内倒置的胎儿,头朝下,臀朝上。与头面相应的穴位在耳垂; 上肢对应耳舟; 躯干对应耳轮体部; 下肢对应耳轮上、下脚;腹腔对应耳甲艇等。临床通过在耳廓上寻找阳性反应点,用于急性炎症、痛症及急腹症的鉴别诊断,也可用于肝胆病、胃肠病、阑尾炎、泌尿系结石及妇科疾病的鉴别诊断。


有研究通过应用耳穴诊断占位性病变332 例发现,耳穴诊断恶性肿瘤的符合率占83. 9%,认为耳穴诊断对鉴别肿物的性质有一定价值。另有研究发现,慢性器质性疾病在耳廓阳性反点处可触及凹陷,如是肿瘤可触及结节状隆起,同时通过对部分腹痛病证,如胃炎、泌尿系结石、胆石症等,通过三种不同诊断方法进行比较发现,耳诊在腹痛病证中的诊断有极高的准确率。对26 例经胃镜确诊的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相关耳穴压痛阈值的变化进行观察,并与健康人进行对比,发现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的胃、胆、皮质下耳穴、十二指肠、肝的压痛明显低于正常人,而穴位的痛阈可随疾病好转相应提高。

(图片来源于网络)

2

经络腧穴阳性反应点的临床应用

经络在生理上是运行气血的通道,病理上又是传输病邪的途径。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转输之处,是内脏病变反映于体表的反应点,是中医临床切诊的重要部位。在腧穴中,特定穴如五输穴、原穴、俞穴、募穴、郄穴等均可能出现阳性反应而有一定的诊断意义,其中尤以原穴和背俞穴最具诊断价值。而在病变局部,阿是穴通常也有诊断意义,但阿是穴往往随病灶位置变化而变化,其位置具有不确定性,且其诊断方法及意义与一般腧穴大致相同,不做赘述。


1)原穴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 “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原穴是脏腑元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可反映脏腑元气的盛衰,因此,原穴可用于辅助诊断,正如《外经微言·诊原篇》所言: “原者,脉气之所注也。切脉之法繁而难知,切腧之法约而易识”。有研究发现,原穴与穴位电阻、辐射光谱、温度、阳性反应等物理性质密切相关,其物理性质在反映疾病时具有明显的自身特异性,能够很好地反映本经脏腑病变的特性。还有研究者临床上通过对原穴的望诊和按诊来对疾病的病位、病性做出诊断,如望诊太渊见点状红赤伴丘疹为肺热咳嗽,按诊原穴出现酸麻感多属于慢性病; 同时还用以判断患者性格,如太冲凹陷、喜按、有酸痛感,判断患者肝气不足,魄力欠佳。一项研究通过对24 名女大学生月经前后十二原穴的漫反射光谱对比发现,脾经原穴太白及胃经原穴冲阳在月经过程中气血变化时,穴位组织漫反射光的变化与机体气血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尤以脾经原穴太白及胃经原穴冲阳特异性较高。另有研究通过对手部六经原穴的通电,发现心气虚证患者心经、心包经原穴的导电量明显低于正常人,说明心经、心包经原穴对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气虚辨证诊断有一点的定位意义。


2)背俞穴

《灵枢·卫气》曰: “气在腹者,止之背俞。”背俞穴乃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部位,由于背俞穴与脏腑之气直接相痛,故可反映脏腑之气的盛衰。有研究者认为,脏腑疾病在相应的背俞穴有压痛点或结节条索变化,如心脏疾病可在心俞、肾脏疾病可在肾俞探测到反应,胆系疾病常在胸10 夹脊出现压痛,肝病常在胸9 夹脊压痛明显。另有研究者对96 例慢性持续期中度支气管哮喘患者肘膝关节以下的十二经脉体表循行部位及十二对背俞穴进行切诊,发现肺俞穴为支气管哮喘患者最主要的异常反应穴。内脏疾病患者在体表特异部位有反射区,内脏病变相应部位的脊柱两旁软组织压痛、肿胀、出现条索或结节等病理改变,其部位与背俞穴基本吻合,医者可参考体表反应部位推测可能患病的脏腑。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体表的阳性反应点往往具有以下特征:

1) 患者感觉异常,如疼痛、酸胀; 

2) 医者手下感觉异常,如切诊到结节、条索状物;

3) 皮肤出现改变,如出现皮损、颜色改变。


阳性反应点的切诊具有简便易行、便于掌握的特点,应该在中医临床诊疗中呼吁医生高度重视,并适当地向广大群众推广,有助于大众早期自我诊断和治疗。通过揣按患者体表的阳性反应点获取病情资料,与其他诊法收集的病情资料相结合,丰富了中医对疾病信息的采集和掌握,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切实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点击阅读原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