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菌核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慢羊羊yqh 2017-07-05

蔬菜菌核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自2003年以来在各县的危害呈逐步上升趋势,该病具有侵染力强、传播途径多、危害损失大等特点,加之种植户对此病认识不足,常贻误防治适期。那么如何防治菌核病呢?下面佰佰安全网就来告诉您相关的生物灾害安全小知识。

什么是菌核病?


菌核病由核盘菌属(Sclerotinia)、链核盘菌属 (Monilinia)、丝核属(Rhizoctonia)和小菌核属(Sclerotium)等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发病部位由菌丝体集结成结构松紧不一,表面光滑或粗糙,形状、大小、颜色不同的菌核。由菌丝并杂有寄主组织而形成的称假菌核。后者因往往还保持植物器官的形状(如僵果等)而较易诊断。

菌核病的病原


病原为子囊菌亚门核盘攻属菌核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Lib.)de.Bary]。菌核表面黑色,内部白色,鼠粪状。菌丝不耐干燥,相对湿度在85%以上才能生长。对温度要求不严,在030℃之间都能生长,以20℃为最适宜,是一种适合低温高湿条件发生的病害。

菌核病的症状有哪些?


主要为害茎蔓、叶片和果实。茎基部染病,初生水渍状斑,后扩展成淡褐色,造成茎基软腐或纵裂,病部表面生出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叶片染病,叶面上现灰色至灰褐色湿腐状大斑,病斑边缘与健部分界不明显,湿度大时斑面上现絮状白霉,终致叶片腐烂。果实染病,初现水浸状斑,扩大后呈湿腐状,其表现密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发病后期病部表面现数量不等的黑色鼠粪状菌核。

菌核病的发病规律


菌核病病原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0度左右,相对湿度85%以上,因此,本地大 棚蔬菜该病的发生期为11月到翌年5月,3月份为茄科育苗、春栽大棚莴苣、芹菜发病高峰。 4月份为十字花科留种田发病盛期。另一规律表现为老病区从冬季上棚开始,播种或定植后 两个月为子囊盘发生期。如此时连续阴雨,棚内湿度大,病害将大发生,危害程度与发病期的 雨日、空气湿度成正相关。 

菌核病主要以菌核遗留在土壤中或混杂在种子、病残体中越冬越夏。老病区侵染的来源主要是土壤中的菌核,新病区主要是混杂在种子中的菌核,并有再侵染,因此,应采用综合防治技术。

菌核病的危害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