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皇帝故事清朝:太子继承皇位?你也许该看看清朝与众不同的立储制度

 轻风无意 2017-07-05

  封建王朝一直遵循着“家天下”的规则,帝王把国家政权据为己有,世代相传,期望自己的基业千秋永存。所以说,每一个皇帝对于皇位的传承从来都非常重视的。

  通常情况下,皇帝都会实行预先设立储君的方法,也就是自己还在位之时,先立一个太子。皇帝这样做是有自己的考量的:第一,立太子是为了确保帝位传承,向天下宣告自己的统治是后继有人的,这有利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第二,立了太子之后,皇帝就会投入更多的精力教育他,为其以后接班打下更好的基础。

  当然,这种方式并非绝对,总还有一些特例存在,比如清朝的皇帝们。

  清朝初期,谁来当皇帝是贵族们推选的,比如太祖努尔哈赤就是当时八大和硕贝勒商议推举出来继承汗位的。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也是通过贵族公推继承皇位的。顺治帝同样是在王公贵族各不相让的情况下,被推举出来平衡各方的新皇帝。贵族公推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最后继承皇位的人都是当时非常优秀的人,这对国家的统治是有好处的。

康熙康熙

  顺治去世前,指定皇三子玄烨继位,也就是康熙。这样一来,清朝的皇位继承制度就换了一种方式,变成了皇帝遗命制,但同样也是没有立太子。其实康熙曾经是立过太子的,但最终失败了。康熙十四年,他将年仅两岁的嫡长子胤礽立为太子,可惜后来这位太子被权利冲昏头脑,太过张扬,惹怒康熙,再加上当时其他皇子也为了谋求太子之位而相互争斗。为了结束这种局面,康熙最终还是遗命四皇子继位。

乾隆乾隆

  到了雍正,清朝的皇位传承方法又来了一次改变。雍正认为立太子的弊端太大,会造成骨肉相残的悲剧,因此决定不再公开立太子,而是秘密立储,直到自己驾崩之后,这个人选才会被公布。当时雍正是这样做的,他亲手写了两份立储谕旨,一份封在密匣中,藏在乾清宫“正大光明”牌匾之后,另一份自己保存。等自己去世时,由御前大臣将两份遗诏取出,对证无误后宣布皇位继承人。乾隆、嘉庆、道光、咸丰都是这样继承皇位的。

  本来这种秘密立储制度应该一直延续下去,但是到了咸丰时,一方面国事纷扰,另一方面咸丰仅有一子,秘密立储也就没啥意义了。同治和光绪更狠,压根就没有子嗣,连储都不用立了,秘密立储制度也就由此终结。

光绪光绪

  由此可见,清朝的立储制度真可谓是一波三折,各个皇帝为了皇位的传承也是费尽心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