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很好懂之中医生理学(二)

 老玉米棒 2017-07-05

第三节 脏 腑
上面讲到人体中十二个脏器命名为十二官,这十二个器官,《黄帝内经》根据它们所在的位置和担负的工作分为两类:像心、肺、肝、脾、肾这五个器官,藏在人体内是不和外界相通的,于是,就把心、肺、肝、脾、肾这五个器官叫做脏,所谓脏就是藏的意思,表示这些器官都是深藏于内的,是人体中藏精气的器官。精气是生命动力的源泉,一点都不能泄漏于外。所以《黄帝内经》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泄也,故满而不能实”。人体的一切功能活动都有赖五脏之气来推动。而胆、胃、大肠、小肠、膀胱等器官,是有口子和外界相通的。把胆、胃、大肠、小肠、膀胱这五个器官叫做腑,所谓腑就是府的意思,就像人家的府第(房子),有口子通于外,可以自由进出。而且有几个腑都连通在一起,很明显腑是饮食物摄入、消化、吸收、排泄的通道。所以《黄帝内经》说:“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比起藏于内的脏,腑是比较外向一点,所以在人体中,脏比腑重要,脏似乎担当重要的中心工作,而腑只协助脏完成工作任务。
这里所说的是五脏、五腑,而后世有时亦称六脏、六腑。六脏比五脏多一个心胞,心胞就是装载心脏的那个袋子,或说是心的外卫。心胞没有什么具体的工作,只说它是代心行事。临床上心胞表现的证状就是心的证状,生理、病理上心胞与心是一体的。
第六个腑是三焦。心肺所在的位置称上焦,脾胃所在的位置称中焦,大小肠、膀胱所在的位置称下焦,合起来称之为三焦。所以我们可以把三焦看作是装所有脏腑的一个袋子。不过三焦倒是有自己具体的工作,即是: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因为它在所有脏腑的外边,津液水湿正好由它来转运,这个工作倒是很适合它。
第四节 脏 象
上节中把器官分成了脏与腑,脏者藏于内,看起来地位比腑重要。这有点人类社会的影子,在人类社会中,那些大官都深藏不出,与外界老百姓是很少接触的。在人体中,藏于内的五脏,其地位自然比腑重要。所以本小节中我们只讲五脏的事,其实六腑已包括在其中了。
五脏既然藏于内,人们又是如何来认识它们呢?
五脏藏于内,如果人体健康,一切正常,吃、喝、拉、撒、睡都是正常的,人们自然看不出什么来。但是,如果有人生病了,总会有一些证状表现出来。通过对这些证状的观察,人们就可以认识到这些脏腑的情况。这些脏腑表现出的证状,就是所谓的脏象:脏居于内,象见于外。意思是说,脏腑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虽然藏于内,它们生病时的证状却可以表现于外让我们观察到的。所以,中医学中有关脏腑功能的内容,我们不称为脏腑学说,而称之为脏象学说。因为脏腑实体本身,没有实质内容可谈,中医人只有通过外部证状的表现,才能去认识脏腑中所发生的变化。因为是通过外象(证状)去认识内脏,所以才称之为脏象。
这里我们再明确一下,这个脏象的“象”,指的是生病时表现的证状。无病时,没有证状表现出来,人们不知道,也不用知道五脏在干什么。生病了,有证状表现出来,医生才会根据所表现的证状来推断是哪一个器官生病了。这表现在外的证状就称之为“象”。所以这个“象”,就是生病时表现的证状。这象之见可不算是什么好事儿,所以《黄帝内经》说:“恶者可见,善者不可见。”
人体内有五脏,而且生病时证状千变万化,如何从这众多的证状来辨认是哪一个器官在生病呢?所以,我们必须对证状的脏腑归属有所了解,才能从外在的证状表现了解体内脏腑的疾病状况。说得具体点,我们必须知道五脏在管些什么,才能知道哪些证状该归何脏管辖。
从器官那一小节我们已经知道:心主神明;肺主治节;肝主谋虑;脾胃主仓廪;肾主作强……于是,我们对脏腑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但这显然很不够,因为人体还有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肤毛髮、肌肉筋骨等,而且,人是一个活体,有喜、怒、哀、乐的情志变化,有吃、喝、拉、撒、睡等生活、生产活动。所以本节中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这些组成人体的另碎部件以及情志、行为的变化,是归哪个器官管辖的。
一, 心的管辖范围:
心主血,也有说心主血脉。都是一个意思,心是主管血液这方面的事。因为古人观察到血是在脉中流的,言血脉就是言脉中所流的血。因为心主管血这一方面的工作,所以有关血这方面出现的事情都和心脏有点关系。
心开窍于舌。中医认为:人体的五官九窍,都和某一器官有关系。安排下来,就把舌头分配给了心脏。因为心主神明,神志的是否清醒,从语言可以看出,而舌头与语言就很有关系。如果神志清醒,舌头听使唤,语言就有条理;如果胡言乱语,肯定是神志不清醒了,也就是心脏出问题了。因为从舌头可以看出神志是否清醒,而神志与心有关,所以就把舌头分给心管理。虽然舌头怎么看也不象一个窍,就勉强充充数吧。于是乎,就让心开窍于舌了。也有人把窍理解为苗窍,意思即是从此处可以看出一些病变的苗头。
心之华在面。华,在这里是神彩的意思。因为心主神明,心志是否清醒,从面部的表情可以知其大概。再者,心主血,血之充实与否,从面部的颜色,也可以知其一二。所以说,心其华在面。
心在液为汗。把汗归心管,这大概和血有点关系。因为临床上有“夺汗者无血,夺血者无汗”这一说法,而血为心所主,所以附带着就把汗归心来主管了。
心在志为喜,在声为笑。也就是说心管精神活动中有关喜乐这方面的事。上节已经学习过: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那个神明乃是指人的总的神志,就是神志清醒不清醒的那个神志。而此处所言的志,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活动,是指人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情志上的反映,是人的思想意识活动。在现代,众所周知,思想意识工作是由专门官员负责的,在地方上叫书记,在部队叫政委。可是在古代却没有这样的专职官员,所以古人就没有想到让一个器官去专管思想意识活动,那怎么办?这点小事可难不倒古人,既然没有专职的,那就分摊吧,于是把思想意识活动的管理工作,分配到五脏头上。分到心脏的是主管喜乐这一方面。在器官一节中,我们知道: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因为膻中为心之外围,臣使之官,代心行事的吧,所以言膻中“喜乐出焉”和心主喜乐两者並无矛盾。(按:后世作为十二官之一的膻中逐渐淡出,几乎无人说起,其工作任务则改由心胞担任了。)
喜乐是好事,能使人血脉通畅,心情愉悦。但过度喜乐亦能产生对人不利的影响,所谓“乐极生悲”就有这样的意思。如果一个人成天喜笑不休,那这个人肯定是脑子里有哪根神经搭错了。
二, 肺的管辖范围:
肺主气。肺主要管理气这一方面的工作。十二官中,肺主治节。所谓治节,就是治理、节度,就是管理、调节全身的五脏六俯、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等等,使之协调地工作。而这个治节工作正是通过对气的调节来实施的。全身的气机调畅了,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等才能正常地工作。
肺主宣肃。所谓宣肃,就是宣发和肃降。宣发是宣通和发散的意思,是指肺通过肺所主的皮毛将人体内的气和天地之气互相交通和扩散。肃降是整肃下降的意思,是指肺能治理体内之气有秩序的下降。宣发和肃降是肺脏的两项具体的工作,宣发顺畅了,内外之气便能和谐地沟通;肃降顺遂了,上下之气便能升降有序。所以宣发和肃降实际上就是肺主气的具体内容。
肺合皮毛,其华在毛。肺与皮毛相呼应,因为肺处人体上部,呼吸天地之气。而皮毛处人体最表层,亦与天地之气相接触,两者的功能相呼应。肺脏出了毛病,皮毛就会出现相应的变化。如肺气虚,则皮毛亦虚,会有易出汗,怕风等证状;同样如皮毛出了毛病,如外邪侵犯皮毛,则肺脏亦立刻响应,而出现咳嗽、鼻塞等证状。所谓其华在毛,是说肺脏的健康状况,可以从皮毛反映出来。肺气充实,则皮肤润泽,毛发华美。肺气虚,则皮肤?白,毛夭发折。
肺开窍于鼻,在液为涕——鼻窍的分泌物。肺主呼吸,而呼吸之气的出入正是通过鼻窍的,所以就把鼻窍作为肺之窍,附带把涕作为肺之液。肺脏出了毛病,鼻窍就会受到影响。如外邪犯肺,就会有鼻塞、流涕等证状。
肺有通调水道的功能。肺的疏通、调节水道的功能,和肺主气这一功能有关。因为水的运行和气的推动有关,如果肺气宣发和肃降功能失调,全身气机阻滞不行,水液就会积聚而致水道不通。所以,全身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与肺的通调水道的功能有很大的关系。
肺在志为忧、悲。忧与悲是差不多的情绪变化,都属于肺主管的思想意识活动。人们碰到忧愁悲切的情绪变化,首先会影响到肺脏的正常活动。而肺脏发生了变故,也会容易出现忧愁悲切的情绪变化。
三, 肝的管辖范围:
肝主疏泄,喜条达。疏泄是疏通、升达、宣泄等意思。肝主疏泄,就是管理全身的气机升降出入运动的调畅。这与肝是将军之官很有关系,将军的性格,刚烈有余,柔情不足,不喜压抑而喜自由发展的空间,这就是疏泄的意思。喜条达,是言肝的性格就象树木的枝叶一样喜欢自由伸展生长,这与疏泄的意思差不多。
肝藏血。肝有贮藏血液,调节血液的功能。人体在活动时,血液流向活动的器官,将营养物质输送过去。躺卧休息时,多余的血液就流到肝里贮藏起来。所以说:肝藏血。
在体为筋,其华在爪。筋,尤其是四肢上的筋,与骨骼一道,是维持肢体运动的主要器官。而筋为肝所主,肝血足,肝气疏泄正常,筋得到正常的滋养,四肢就象树木的枝干一样自由伸展,就能正常地活动。中医称爪为筋之余,大约四肢筋健多,爪是顺筋之末端生长,筋能得肝滋养,爪甲就会正常生长,其形态正常,色泽光亮。所以,从爪甲的荣枯,可以知道肝脏气血的盛衰。
在窍为目,在液为泪。中医把五官中的眼睛归于肝来管,凡是眼睛有病就首先要想到是否肝出了问题。附带的把五液中的眼泪也划归肝来管。所以临床上碰到有关眼睛和眼泪的疾病总是先想到肝。
肝在志为怒。肝为钢脏,将军之官。将军最易动怒,所以就把情志变化中怒这项归之于肝。凡是与怒有关的情绪变动,都认为与肝有关。
四, 脾的管辖范围:
脾主运化。运,是转运、传输的意思,化为消化、变化的意思。再结合“脾胃者,仓廪之官”这个头衔,则脾的功能除了容纳食物之外,还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以致于转运到全身的各个器官实行了一条龙的服务。
水饮的容纳、吸收、转运,亦属于脾的管辖范围。
脾主统血。统血,就是统摄血液的意思。也就是管好血液循着一定的脉管流动以营养全身。这是个用力气的活儿,所以脾统血出现问题往往都是脾气虚弱的时候。脾气虚,手下的兵少了,管不住血流了,就会容易出血。这样的出血就叫做脾不统血。
脾主肌肉,主四肢。让脾来主管肌肉、四肢是再恰当不过了。因为肌肉是需要大量营养来滋养的,四肢亦是需要营养才能活动,所以看肌肉是否丰满、四肢是否有力,就可以知道脾脏功能的虚实。反过来,如果四肢、肌肉发达了,亦会影响到脾胃,使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增强。所以,运动有益健康,我们在中医理论中亦能找到理论根据。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饮食物都是从口进入的,口为脾之窍也就顺理成章了。唇为口之外围,脾的华彩也就表现在口唇了。
脾主思。脾在人的思想情志活动中分管思这一块,思就是思虑、思想之意。所以人想什么问题想得太多了,就会影响到脾的运化功能而使食欲不振。
五, 肾的管辖范围:
肾藏精。《黄帝内经》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所以肾有藏精功能。肾所藏之精,是先天父母精血所化生的精气,称先天之精。是人体生长、发育的源泉。精中之气,是人体及五脏六腑一切活动的原动力。肾又受五脏之精而藏之,这称为后天之精,后天之精对先天之精有滋养的作用。肾中精气的生生不息,正是人体不断生长发育的源泉所在。
肾主水。人体中各种水液的转化、贮存、排泄等,都与肾有关。
肾主骨。肾能生髓、壮骨,所以肾还主管人体中骨骼的生长、发育。骨骼生长、发育不好往往责之于肾。
肾开窍于耳及二阴。耳为肾之窍,听力的好坏和肾气是否充实有很大的关系。肾还主管二阴,大、小便的正常与否,与肾气的正常与否亦有一定的关系。
肾主纳气。呼吸与肾亦有很大关系,肺主呼气,肾主纳气,呼吸中的吸气属于肾的功能。正因为肾的纳气作用,才使呼吸有一定的深度,不会流于表浅。所以临床上碰到呼吸有问题,有时就责之于肾。
肾在志为恐。恐惧的情绪为肾所主。过度的恐惧往往会伤及肾气,使人战栗或二便失禁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