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阳是属于我们的

 龙首村夫 2017-07-05


               ——和青年朋友谈《日出》

 

 

文学是人学,伟大的文学作品是社会和时代的缩影,是不朽的历史画卷,它忠实地记录了人类社会进步的步履,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总结了宝贵的经验。

文学是号角,激励着人们大步前进。它揭露时弊,撕碎丑恶者、虚伪者的嘴脸,让他们的险恶用心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文学最能激动人心,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鼓舞人们生活的勇气与信心。它呼出了人民的心声,表达了人民的愿望。文学与时代同步。

文学可以熏陶情感,培养高尚的情操,让人警醒,使人振奋!

文学是神圣正义的事业,在历史时代前进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如:

鲁迅的“狂人日记”、“孔乙已”、“祝福”、“ Q正传”等。

矛盾的“子夜”;郭沫若的“女神”;巴金的“家”、“春”、“秋”;曹禺的“雷雨”、“日出”;老舍的“骆驼祥子”等等,都是与日月同辉,流芳后代的不朽作品。

最近,在历史反思中,当代优秀作家们写出了“伤痕”、“班主任”、“爱是不能忘记的”、“枫”、“犯人李铜钟传”、“芙蓉镇”、“人到中年”、“人妖之间”、“血总是热的”、“人生”、“野山”、“花园街五号”,“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新星”、“于无声处”……等惊世之作,令人痛楚、深思和振奋。

温故知新,今天和青年朋友们谈谈曹禺的优秀剧作“日出”。

(一)《日出》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

1933年(23岁)曹禺在清华大学即将毕业之际,完成了他的处女作《雷雨》。1935年(25岁)在愤怒与激动的情感下,他写出了第二个剧本《日出》。

从家庭悲剧《雷雨》到社会悲剧《日出》,曹禺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有新的发展。如果说《雷雨》主要是从家庭关系方面来揭露带有封建性的资产阶级的罪恶,为他们敲响了丧钟,而《日出》则是要通过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来揭露半殖民地的,资产阶级的丑恶和腐朽的本质。在写作《雷雨》时,作者还流了几滴“逆子”在决裂前的眼淚,而写作《日出》时,则无忧柔寡断,倾吐了满腔的义愤。

《雷雨》在有限的时间内,成功地概括了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前后三十年的腐朽堕落的历史;《日出》则在有限的演出空间内,出色地表现了包括上层和下层的复杂社会的横剖面。从《雷雨》暗示的所谓“自然的法则”,到《日出》揭露的实际操纵社会生活的一种黑暗势力,说明作家对现实的理解有了显著的进展。

《日出》所反映的时代是从1931年—1935年这一段时间。一九二七年“四·一二”政变后,中国人民在国民党蒋介石的黑暗统治之下,过着极其痛苦的生活。在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支配下,新军阀的内战愈演愈烈。国民党反动派对帝国主义的依靠更加剧烈,工人失业、农村衰败,中国的民族危机极其深重。1929年起由于世界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危机,帝国主义加强了对中国的军事和经济侵略。“九·一八”东北沦陷,“一·二八”沪战失败。国民党反动政府先后与日本帝国主义签定了“淞沪”,“塘沽”,“何梅”等卖国协定。在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中国的民族工业陷入破产,商业萧条、工厂停工、银行倒闭、地产崩塌,出现了买空卖空的、投机的公债交易。潘日亭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企图用投机来转移他所经营的大丰银行的危机,结果在金八的操纵下遭了惨败。

另一方面,广大的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青年学生,陷入失业、失学,困苦颠沛的状态中。为了改变现状,他们痛恨残酷无道的丑恶社会,追求着新生之路。而工人阶级在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中,显示了自己的力量。黑暗的旧社会正在灭亡,光明正在地平线上升起。这就是《日出》所产生的时代背景。

《日出》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它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作者在剧本屝页摘抄了老子《道德经》上的几句话,作了注解:“天之道,其犹张弓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引语中的“人之道”是指当时的黑暗社会的制度,道德,伦理;“不足者”指“民大众”;而“有余者”则是那些饱食终日,荒淫无恥,吃人的少数剥削者。

作者对那腐烂的社会极其憎恨。他说“我也愿望我一生里能看到平地轟起一声巨雷,把这群蟠踞在地面上的魑魅魍魉击个糜烂,那怕因而大陆便沉为海”。这种“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的憎恶感情,表现了作者对“损不足而奉有余”的旧社会的无比痛恨。

《日出》所写的是三十年代初期受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恐慌影响下的中国都市,它表现了日出之前那种腐朽势力在黑暗中的骚动。《日出》中所描写的时间,是从黎明→黄昏→午夜→日出。表达了作者在黑暗中迫切期待东方日出的心情。

是不是可以这样归纳《日出》的主题:它是通过一幅半封建半殖民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劳动者的受苦受难、失业、自杀;剥削者的横行霸道,胡作非为,投机欺骗,勾心斗角,醉生梦死),宣告那个“损不足奉有余”的黑暗王国的灭亡,预示一线光明的来临。为此,作者还作了进一步的说明:“果若读完了《日出》,有人肯愤然地疑问一下:为什么有许多人要过这种‘鬼’似的生活呢?难道世界必须这样维持下去么?甚么原因造成这不公平的禽兽世界?是不是这局面应该改造或根本推翻呢?如果真的有人肯这样问两次,那已经是超过了一个作者的奢望了”。可见,作者的确是在努力用他的作品袭击和摇撼那个他所憎恶的制度。

《日出》和《雷雨》不一样,他没有一个紧凑而完整的情节,作者自己声称,是“用片段的方法写起《日出》,用多少人生的零碎来阐明一个观念。如若中间有一些我们所谓的‘结构’,那‘结构’的联系正是那个基本观念——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这是一个“横断面的描写”。曹禺用“人生片段”作为色点,绘制出一幅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日出》中的人物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资产阶级的“有余”者:凶狠奸诈的金八、荒淫无恥的潘月亭,洋奴才张乔治、自作多情,拿肉麻当有趣的顾八奶奶、油头粉面的,所谓“中国第一美男子”胡四,狡黠毒辣、卑屈而又自尊的李石清、凶神恶煞、吃卖命饭的黑三、老奸巨猾、狗仗人势的福升;另一类是处在低层的“不足”者,谦卑软弱的黄省三、怯弱渺小而又富于反抗的小东西、同情弱者但又爱莫能助的小顺子、过着地狱生活而有一颗金子般心的翠喜等,这两类不同阶段、不同阵营的人们,运用各自不同的音符,和不同的性格旋律,演奏着一场复杂纷繁的社会交响乐。资产阶级内部尔虞我诈,互相吞并与受压迫者对资产阶级的反抗斗争,正是这首交响乐的主旋律。

从金八与潘月亭、潘月亭与李石清的斗争中我们可以清醒地看到剥削者的无恥,奸诈,凶狠,勾心斗角,以及他们所代表的那个黑暗社会的腐朽与堕落。潘月亭的失败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对官僚资产阶级的失败。而潘月亭与李石清之间的勾心斗角,则是资产阶级,唯利是图,损人利已,强盗哲学与世界观的集中反映。作为一个银行小职员,李石清并不富有,生活的经验告诉他,为了个人生活得好,就要抛掉美好的人性,像野兽一样,学会卑躬曲膝,学会尔虞我诈。他识透了人情的冷暖和世态的炎凉,认识到人生的一切都是假的,只有金钱和势力是真的,为了达到有钱有势,就得不顾一切地踩着别人向上爬!于是他采取了卑鄙的手法私开潘月亭的抽斗,窃看了银行秘密,并以此对潘月亭进行敲诈,逼迫潘暂时让他做了襄理。这种心狠手辣,不择手段的卑鄙行径,正是一切资产阶级惯用伎俩。不仅如此,李石清还有自己的一整套强盗哲学。这一点,在他和黄省三的对话中得到鲜明地反映。当黄省三向他诉说自己的困苦时,李石清毫无怜悯同情之心,无情地对他心目中的“窝囊废”进行嘲笑。用他的强盗哲学给黄省三指出三条所谓的出路:拉洋车、偷窃、跳楼自杀,这种赤裸裸的冷酷、无情把黑暗社会的所谓仁义、道德、文明、风雅的面纱撕得粉碎。

李石清是《日出》中描写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他不是单色彩的、性格与心理上具有多层次。最自卑的人住住是最自尊的人。他几乎有一种病态的敏感。他最恨别人看不起他,痛恨那些既富且贵的人,在他内心深处,陈白尘只是个高级娼妓;胡四是个男不男,女不女的无恥“面首”,顾八奶奶是肉麻得无恥的庸俗女人,他觉得这些人并不比他高明,只不过多了几个钱就能荒淫无恥地过日子,享福。他恨他们,这种恨是狐狸吃不到葡萄的恨。他期待有一天也能爬上高位。但是他又不得不将愤恨强嚥进肚里,装着笑脸卑躬屈膝地逢迎他们。不得不打肿脸充胖子,用当了皮大衣的钱陪他们打牌、应酬、逗乐子。特殊的经济地位决定了他这种既可怜又可鄙的性格。

然而,他又时时在窥视着时机。当潘月亭听说公债“看涨”,得意非凡地向李石清报复,将他免职时,他又透过一个电话一封信掌握了潘月亭行将破产的消息,他幸灾乐祸地咒骂和嘲笑潘月亭:“我叫一个流氓耍了,我只穷,你叫一个更大的流氓耍了,他要你的命”!正当李石清胜利地看到潘月亭的未路时,而他并没有胜利。银行破产意味着他的失业,小儿子的死,也清楚地揭示出他的命运将与潘月亭一道覆灭。

当然与潘月亭一块覆灭的还有顾八奶奶,张乔治,胡四之类社会“渣滓”。他们同银行一起破灭。从这一点意义上讲,《日出》暗示了整个资产阶级黑暗社会的必然灭亡!

从现实意义上讲,李石清这个人物是很有点讽刺意味的。像潘月亭这样的资产阶级已经消失了,但是,像李石清这样的人,以及他这样的处世的人生哲学却被我们八十年代中某些人效法和信奉着。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些议论:“现在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了”,“有钱就有了一切”,“人生就是互相欺骗”。不仅这样说,还有当真这样做的。往鸡素子里塞玉米,灌水求得卖个大价钱,这是小骗;卖假菜,假酒,建立皮包公司,买空卖空,强权贪腐,这是大骗;还有把女儿卖给资本家当小老婆的,女色与权力交换,福建沈记私人银行的诈骗案等等。不择手段,伤天害理,令人发指。当然,一些人已经绳之以法,但是,仍有许多人,仍然在欺诈中得到好处,偷偷效法李石清之流。我们认为,金钱不是万能的,人生的目的不是为了金钱,更不能为了金钱不择手段地损人利已。建设精神文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正是当前社会改革和四化建设的需要。

愿李石清之类成为我们的反面教育,引起我们的警醒。

影片与剧本的另一个主要矛盾是资产阶级对工人及其子女的压迫。小东西和黄省三的悲剧是金八,潘月亭之类吃人的魔鬼一手造成的。为了反抗金八的侮辱,她被卖到妓院,在残酷的毒打和逼迫下,这个打夯工人的女儿,终于以自己年青的生命,向黑暗的社会作出了血淚斑斑的控诉。为了揭示那个“损不足而奉有余”的黑暗社会的罪恶,影片和剧本善意地描写了都市社会最低层的妓女生活。王馥荔的翠喜演得非常出色(有可能当选为今年百花奖的最佳女配角奖)。这个“可怜的动物”,为了瘫痪的公公,跛腿的丈夫,瞎眼的孩子,在人间地狱受尽了肉体和灵魂上的摧残与折磨,这是何等的牺牲啊!“有余”的剥削者将他推到社会的低层,但她的良知,人性的真诚和善良没有泯灭。她对小东西无微不至地关怀,深切地同情,正是她金子般美好心灵的体现。如果将她与潘月亭,金八,顾八奶奶,胡四,张乔治之类对比,那些丑类的精神,道德又是何等的骯髒,为他们的必然灭亡的命运提供了证明。

黄省三的悲剧同样有着深刻的社会性质。为了一月十三元的微薄工资,他几乎耗尽了心血,就在他重病在身,无法被榨取更多的血汗时,潘月亭把银行破产的危机转嫁在他身上,把他裁减了。他宁愿累死,可是潘月亭连卖命的机会也不给他一个。结局十分悲惨:老婆出走,黄省三致疯,拋下了无依无靠的,年幼的四个孩子。书呆子的黄省三,开始只是哀求“人不能这么待人”,最终,终于愤恨地呼出:“你们是贼,是强盗,是鬼”!的反抗呼声。

今天潘月亭,金八之类所代表的那个社会已经逝去。但是《日出》却对那个时代,那个丑恶的社会作了真实的记录,为我们认识那个社会保留了一部具体、生动感人的历史教课书。《日出》改编为电影是成功的。青年需要懂得过去,我们应当时刻警醒,谨防沉渣浮起,以史为鉴。在历史的回顾中沉稳无畏地前进。

她在日出前死去,

一个可怜的黑暗社会的殉葬品

——陈白露

但是《日出》的意义绝不仅于此。有成就的作品,生命力是永恒的。《日出》不仅有着深刻的社会认识意义,而且,在观念、情感、道德,美感上给人以深的启示。陈白露不幸的一生为当代青年知识分子提出了一些可贵的借鉴。

陈白露是电影和剧本精心刻划的主要人物。她是黑暗与光明的桥梁。整个剧情就是围绕着她展开的,她一面联系着潘月亭,由此揭露了上层社会的罪恶与腐烂;一面又联系着方达生,小东西由此展开了下层社会的痛苦与黑暗,并透露出一线光明。

作品的艺术成就很高。作者把形形色色的众多的人物集中在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场景中,即陈白露和翠喜的房间。这两个妇女虽然所联系的社会阶层不同,但他们都是被侮辱的女性,是那个罪恶都市的产物。她们都同样出卖着自己的肉体,所不同的只是白露的身价高一些,翠喜卖的贱一些;白露的顾客更“文明”,因而更虚伪些。他们穿戴得更讲究,口袋里更有钱些;而翠喜的顾客们则是更粗野;更寒碜、口袋里的钱少一些。作者通过典型人物在这种典型时间、典型地点中的行动,向我们展开了一张“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的巨幅社会画面。在这幅画里,我们可以感觉到那个社会正在糜烂着,崩溃着,我们可以嗅到腐朽的恶臭,听到房层倒塌的声音。

作为在上海滩已经“红”起来的交际花陈白露,年青漂亮,受过相当高的教育,也是个大学生。短短的二十二年的生活经历,使她饱尝了生活中的各种滋味,她成为一个复杂的、矛盾的,心理与感情层次丰富的悲剧人物。

她年轻漂亮,高傲任性。她热爱生活又厌倦生活。资产阶级的豪华、腐朽、堕落的生活造就了陈白露,因而她对舒适和带有刺激性的生活是恋恋不舍的。她甚至骄傲地认为“我弄来的钱是我牺牲我宝贵的东西换来的”,“我对男人尽过女子最可怜的义务,我享受着女人应该享的权利”(对方达生语)。“我要花好多钱,你有吗?我出门要坐汽车”。这些俗不耐的语言,正是污染后的陈白露的庸俗心灵的真实写照。

她热爱资产阶级的享乐生活,也向往纯洁美好的光明生活,但是始终不敢,也不愿迈开步子去追求新生活。终于,在日出之前,她没有更换主人投入金八的怀抱,痛苦地结束了年青的生命,止步在光明前。她对生活厌倦了,二十三年的生活经验告诉她,生活是一种逢场作戏,她把自己扮成演技高超的演员,厌恶和鄙视周围的一切,嘴角永远带着一丝嘲讽的微笑。但是他又不得不敷衍他们,跟他们廝混,向他们出卖自己的灵魂和肉体。从这点讲,陈白露又是热情而冷漠的。她冷漠得惊人,甚至对自己的命运也是这样无动于衷。她清楚地知道“太阳就要升起来,黑暗留在后面了”,却又冷漠地认为“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但是在对待“小东西”上,她又表现了空前的热情。善良和正义没有在她身上丧失净尽,为了小东西,她不惜冒犯金八,倾注了极大的同情心。

由于文化教养的原故,陈白露显得比她周围的人们聪明。这种聪明帮助了她认识她所生存,依附的那个社会的丑恶。在残酷地吃人社会里,李石清、潘月亭、黄省三等人的命运使她看到了社会发展的必然结局:“太阳升起来了,黑暗即将过去”。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她称方达生是傻孩子,取笑方达生的不懂人情世故,世态炎凉。可是,她又是十足的糊塗虫。尽管在纸醉金迷的生活中有过短暂的清醒,为自己的受侮辱地位感到不快,但是交际场上的得意和出风头她又舍不得丢弃,甚至引以为荣。也难怪,当方达生要她跳出泥坑嫁给他时,她断然地拒绝了,并宣称自己“一辈子卖给这个地方了!”潘月亭破产后,在极度地厌倦下,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又是何等的糊涂!可悲!

这种糊涂使她看起来,外表是聪明的骨子里是软弱的。使她不能勇敢地追寻光明的新生活。成为黑暗社会可悲的殉葬品。

怎样认识和评价陈白露这个人物呢?我们可以在她身上倾注自己的同情心,但是她不是一个正面人物,更不是一个值得效法的人物。她的价值,除了进一步证明黑暗社会及其代表人物的腐朽,丑恶外,还给我们充当了人生价值观的反面教员。

陈白露的悲剧有它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客观上,是那个黑暗的社会把她推入泥坑,逼上死途;主观上,是她那腐朽的资产阶级享乐人生观,成了她行动的准绳。她是个名符其实的,依附在资产阶级身上的寄生虫。在物质和肉体上,她依附资产阶级;虽然在精神上,她具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游离于这些丑类,但是在观念上,尽管有区别、又确实地道的,属于堕落时代的堕落货色。

享乐至上的人生观使她堕落,她逢场作戏,苦恼、欢乐、徘徊在人生舞台;使她畏懼光明,心甘情愿地成为腐朽阶级的可悲殉葬品。

悲剧是把美的毁灭给人看。一个年青、美丽、聪明、善良的女性被丑恶的旧社会毁灭了。陈白露还是她那个时代的“多余人”形象。在现实生活中,陈白露似的“多余人”也在我们的眼前愰动。实行搞活经济,开放政策以来,有些人尝到了物质享受的甜头,把享乐当做人生第一要素。喝酒、跳舞、追求衣着打扮,谈恋爱好像成了生活的全部内容,这些人似乎也有一种看透人生、看穿社会的劲头,哀叹什么:“三点一线似的生活单调、空虚”,“寂寞、苦闷”,“人与人之间总是冷漠”等。他们拼命地寻求刺激来填补心灵的空虚。物质上,他们崇洋媚外,羡慕所谓西方的物质文明,从头到脚用洋包装来装扮自己;精神上,追求西方的个性解放,对传统的道德、理想、信念持否认态度,提倡什么性解放,把人格国格丢弃得干干净净。这些人有一定的文化知识,相当一部分人是十分聪明、智慧、有才干的,但这一切又成为他们贪婪地追求利欲,享乐的工具和资本。有的女青年像陈白露一样不惜出卖自己的灵魂与肉体。

当代青年中,这些少数人的反常现象,确实是令人痛心,引人深思。

太阳是属于我们的,

向着未来,迎着光明大步前进。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说它伟大,是因为这个时代正在艰苦地进行着新、旧两个历史时代的交替,更换。世界历史上像这样伟大的时代不少:如西欧的文艺复兴时代;法国的启蒙运动时代;德国的狂飙运动时代;美国的独立战争时代;我国的辛亥革命,国内革命战争,解放战争时代,乃至今天,实现四化建设的改革时代。伟大的时代是造就伟大人才的时代。现今时代为广大的青年提供了大显身手的舞台。从这点意义上讲,我们不应该学习陈白露,而应该或多或少地向方达生学习。当然方达生不是十全十美的,他有许多的缺点:他年轻、幼稚、单纯、涉世不深,缺少足够的生活经验,和对旧社会丑恶本质的清醒认识,甚至有点迂。但是他是一个正面的、积极的人物,作者在他身寄托着理想,把方达生当做引导观众通向光明的桥梁。通过他去暗示光明、追求光明。

方达生最显著的特点是他的傻孩子气,这种傻表现在他的善良,真诚,富有同情心,正义感的性格上,也表现在他的单纯幼稚和迂腐上。他是一股清新的气息,一出现,就和他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极不协调。起初,他要求陈白露嫁给他,这是当时流行的恋爱至上的通病,加之,过去感情上的联系促使他这样做的,这时的方达生很有点“罗密欧”的姿态。陈白露拒绝了他,并要他留下来看看那个畸形的都市和周围的人们。这无疑的是给他上了一堂具体的、感性的人生之课。他从中看到了欺骗,醉生梦死,荒淫邪恶;看到了劳动人民的不幸和苦痛。为了寻找小东西,他看到人世间最黑暗的地狱生活(妓院)。现实生活使他产生了新的思索:“人与人之间为什么要这么残忍?为什么要允许金八这么一个禽兽活着”,终于,他按照时代的要求,规范了自己的生活轨迹,“我应该多观察这一帮东西,我要在这里做一点事情。我要为小东西那一类做点事。”当日出之际,陈白露在哀叹“太阳升起了,黑暗已经过去,太阳不是我的,我要睡去了”。而止步于光明前时,方达生却大步地迎了上去,迎接黎明的曙光。这种进取的人生观把他和陈白露作了鲜明的对比和区别。

方达生具有当时进步青年知识分子的许多优秀品质,在精神和思想本质上,吻合着时代的步伐。

方达生最鲜明的特征是什么?是他诚恳待人、热情处世,善于思索、敢于追求的可贵精神与品质。

我接触过不少青年,年龄不大,却老气横愀的,动不动就是看破了红尘,悲观失望,整天似乎有无穷的痛苦和烦恼。说什么,他们生活在一个“不幸”的时代。少年时,社会动乱,缺失关爱和文化营养;青年时,又侪身社会巨变之中,茫然而无法选择。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人与人都是虚假的,接着举了一大堆例子,不外是当前社会中的一些不正之风。我对他说,生活原本不是这样,是被他用有色眼睛看歪了。我问他,“你对人真诚吗”?“难道因为社会上有垃圾,我们就非做苍蝇不可!”后来,现实生活教育他,他终于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八十年代的青年善于思索,但是给人的感觉,似乎总是又否认得过多。会思索善追求,不是坏事,但是一定要学会鉴别。有些包装很漂亮的东西恰巧最丑恶。由于相隔了一个时代,有些旧的腐朽的东西,原封不动或者改头换面出现后,一些青年会把它们当做新颖的事物去追寻,经历社会沧桑的父辈,会感到一种难言的悲哀。

除了善于鉴别外,还需要正确的思考方法。现在有一些时髦用语,如:“寻找人生价值”和“最佳的自我设计方案”。我想,离开中国的国情,人民与社会的需要,任何思考都是无益的,错误的。

当然要珍惜和鼓励青年的思索与探索精神。不能横加指责和苛求。我们所生活的时代已不是方达生、陈白露所处于的时代。我们生活在燦烂的阳光中,国家和人民鼓舞着一切有才智的青年奋发有为。为我们的前进提供了坚实可靠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基础。

但是,在新旧时代的更替之际,旧的习惯势力十分强大,也许正因为此,我们这个时代才会造就出伟大的人才。

要正确地认识我国的国情。其中有利的、不利的;美好的、丑恶的;守旧的、前进的等各种复杂因素。我有一种感觉,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精神与思想阴影还在我们国土上游荡。为了阻碍历史的前程,封建主义与新兴的资本主义势力会勾结起来,给我们的思想蒙上一层迷雾。像方达生那样傻里傻气地行动,是不值得提倡的。他还会碰到许多的钉子,一时的冲动会陷入绝望。八十年代的青年应该比方达生更聪明些,更理智些,更勇敢些。

太阳是属于我们的(包括中年人在内),青年们要迎着光明,大步前进。

要学会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热爱同志,热爱工作和事业。只有真诚的爱人才会被人爱。要相互理解、谅解。如鲁迅所说的,有时明知有欺骗,也要真诚敞开心灵去爱,(也许其中含有“难得糊涂”的意味)有了爱,生活就会充实,就有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让我们的理智放出光彩。思索不仅要有广度,而且要有深度,不只是在时髦的口号上翻新花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旧时代的交替更换周期会更频繁,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中的许多新课题,等待人们去研究,开发,青年大有作为。

不要将兴趣、爱好集中在利欲的追求和物质享受上。目前,不是“高消费时代”,不能“拼命学习(工作)拼命玩”;更不能把享受当做人生乐趣。现在是否还应该提倡一点吃苦精神。当然这种“吃苦”的含义与过去已经完全不同,人类社会就是在无数人创造性的艰苦劳动中前进的。

当代大学生是“幸”还是“不幸”?是幸运的。如果离开了时代所规范的轨迹,就是“不幸”的。

愿你们在这场宏伟的历史变革中,成为卓越,杰出的新一代。

 
 

                   19856月—19866月于西北政法学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