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忆齐鲁】青砖灰瓦中的沧桑与辉煌——探寻原齐鲁大学古建筑群

 Andy766 2017-07-05

作为济南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建筑规模最大的一处,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一所教会大学,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原齐鲁大学)为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留下浓重笔墨的一笔。它们或洋气十足,或中西合璧,经过战火纷飞的年代后依然挺立,让沉淀了百年的文化气息愈发浓郁。它们的存在,诉说着过去的沧桑与辉煌,也见证着当下的发展与变化,是济南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而它们也为我们保护和利用古建筑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传承本土的传统文化,促进城市未来的艺术文化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2013年济南市新增的9处国保单位中,新入选国保单位的原齐鲁大学近现代建筑群位于济南市历下区,包括原齐鲁大学、齐鲁大学医学院及附属医院的近现代建筑,均建于20世纪初。其中,包括原齐鲁大学现保存的校友门、考文楼、柏根楼、图书馆、齐鲁神学院、四百号院(男生宿舍)、景蓝斋、教授别墅、模范村居住区、圣·保罗楼、小教堂、水塔、广智院等历史建筑,和原齐鲁大学医学院及附属医院现存有新兴楼、求真楼、共和楼、和平楼、健康楼、科研楼等历史建筑。

近现代建筑群依然使用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一所教会大学,齐鲁大学的渊源可上溯到1864年北美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创立的登州文会馆。1904年,美、英、加三国的数个基督教教会共同筹款筹建济南共合医道学堂。1917年,济南共合医道学堂又与潍县广文学堂、青州共合神道学堂合并,正式命名为齐鲁大学。1917年9月,齐鲁大学正式开学,设文理学院、医学院和神学院。

踏进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顺着石板路往前走,在群树掩映中一座标为4号楼的建筑物,就是原齐鲁大学葛罗神学院,是目前山东大学最老的教学楼,始建于1893年,由英国布瑞斯特尔城爱德华·罗宾逊夫妇捐资修建,当年是为了纪念罗宾逊太太的父亲葛奇博士和罗宾逊先生的父亲伊丽沙·罗宾逊而命名的。这座建筑中西方格局贯穿其中,多采用砖石结构,造型上较为多元化,底部以大块蘑菇石砌筑,与校园内的其余教学楼风格迥异,至今未曾改建且正常使用,所以很容易让人忽略时光的悄然滑过,只有石板间绿幽幽的青苔在向人们默默诉说着曾经的过往。

顺着葛罗神学院一旁的林荫大道往南走,一幢三层砖木结构的古楼前行人络绎不绝,房前屋后的大树、覆盖着墙体的爬山虎等植被告诉着人们它的年龄。这座建筑在造型上虽采用了西方建筑风格,但从中依旧能体现出天方地圆、中正对称的中国建筑风格。坐在树下拉呱儿的退休医生蒋先生告诉记者:“这座高楼1914年开始修建,一年后竣工,是原来的养病所,称为共合楼。这是当时医院最大的建筑物,整体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当时的院长、护士长等均在此办公,还有病房、隔离及加护病房30余间,病床数量近120张。当时的医院养病室就将男女分开,并且内科、外科、妇产科、小儿眼、耳鼻喉、皮肤、牙科等科室,割症房(手术室)、化验室、X光室、配药室等均有独立办公区域,是当时山东济南最高规格、高标准之一的医院。”


葛罗神学院楼

记者在和蒋先生交流中得知,目前依旧正常使用的求真楼的建筑方格和设计方式也十分独特。在蒋先生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始建于1911年的求真楼前,楼前的简介上标注着这幢楼的建筑面积:1034平方米。走进楼内一股清凉之风扑面而来。“这里有地下室一层,当年地下室设有挂号室、X光室和锅炉房。一层中间最大的房间是候诊室,还摆放有讲台,主要是方便传教士向前来求医的人们布道讲经,两道两头的房间是手术室。二楼主要是病房、诊疗室、护士用房等。而后这座小楼被用作学生宿舍和办公楼,也曾被用作为保健门诊等。”

立体感超强的柱式建筑

记者在和蒋先生交流时,他略带遗憾地告诉记者,虽然今天还有数十幢中西合璧的近现代建筑群赫然挺立,但曾经的辉煌远远超过现在。令他记忆犹新的是始建于1923年、被誉为“中国建筑复兴样式”代表作的麦柯密古楼,后改称为齐鲁大学办公楼,只可惜1997年的一场火灾将其烧成灰烬。“麦柯密古楼的建筑风格十分独特,建筑风格古朴典雅,造型庄重大方,比例尺度恰当。北边看去是三层,而转到南边观察,呈现在人眼前的是一座四层楼,屋顶歇山交叉,立体感十足,并采用柱式和高高翘起的翼角等极富中国传统韵味的建筑样式。很多建筑专家都评价麦柯密古楼是西方建筑师将欧洲近代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相结合的一个尝试,在国内十分稀有,只可惜已成历史。”


在求真楼的不远处,记者发现了一些立体感超强的“柱式”建筑群。走近一看,发现建筑物多用柱墩承重,柱墩之间可以全部开窗,并有尖券拱顶,飞扶壁等西方建筑常用的造型。柱子的设计造型不一,有些柱头是简单而刚挺的倒立圆锥台,雄壮的柱身从台面上拔地而起,透着雄健之美;有的柱子外在形体修长,端丽,柱头上有两个漩涡,尽展柔和之美。在记者找寻是否有标示阐述这座建筑物的来历时,一扇标有“长柏路”门牌的大门打开,一位老先生从楼道里走出,经过一番请教记者得知,这座建筑物就是颇有历史的教授别墅楼。

“每一根刚健有力的柱子虽然使得建筑物布局显得单一,但却能带给人们立体感观的视觉冲击与震撼,更显得生气盎然。并且雕琢有垂直线条和小尖塔装饰,这些都有哥特建筑的风格。”介绍着自己所住楼层的独特之处后,老先生指引记者顺着路往前看,只见从东到西一字排开十余座别墅楼,形态各异、各具美感,行走其中,仿佛是在参观着一个庞大的别墅建筑展览。老先生告诉记者:“这里的别墅群是济南最集中的西式别墅建筑群,当年,这些别墅主要是为各个教会派遣来交流或工作的教授和家人居住,慢慢地这些人就在这里安家。为能容下家族不断增多的人群,他们在每栋别墅楼周围建起了附属平房院落,时至今日,这些别墅、院落依旧在正常使用。”

得知记者是前来了解山大古建筑的,这位老先生热情地带着记者来到一座典型的中西合璧式建筑前。他说:“这座建筑,改建前名为柏尔根楼,是纪念齐鲁大学校长柏尔根而命名的,1917年建成使用,是当时齐鲁大学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具有着重要性的作用。当时主要是用来供化学、生物专业方面的学生上课使用。”只见这座建筑形体匀称、装饰纤巧,墩柱形式与装饰主题一致,格调统一。值得一提的是,在建筑物的边缘等处有仿古代彩绘雕刻成型的立体图案,图形多为寓意吉祥的禽类或花卉。

中西合璧建筑群造型别致

走在绿树成荫的校园大道上,一声婉转的鸟鸣将记者的视线转移开,随着鸟鸣的方向,记者发现一座屋顶为中国传统硬山顶的高大建筑群,走进一看才知这座大体量的楼为“教学五楼”。尺度巨大的建筑外表,采用中西合璧的“英伦”设计风格,庄重典雅间不失雄伟的艺术力量。遛弯路过的张教授告诉记者:“这座楼原是齐鲁大学的物理楼,现为山东大学考文楼,始建于1919年,当时为了纪念文会馆的创始人狄考文而命名。”

考文楼的门外摆放着我国古代传统摆放于门口的大型抱鼓石,并有精美的石雕。考文楼的大门与楼体密切链接,是由大楼楼体凸出的一个斜坡式前沿形成,足以看出该设计师独特的视觉性。大门的两侧是高大宽厚的墙垛,给人以坚定、稳固的感觉。考文楼的第一层和第二层楼之间的石砖上,还被工匠师精心雕有万字纹、寿字、中国结、菊花等象征吉祥如意的传统图案,透着一股强烈的中国风。张教授告诉记者:“目前山东大学留存近现代建筑群中唯有这幢楼充分带有济南传统民居的风韵。楼的两翼采用单层建筑作为附属向外延伸,看似力量较为薄弱,但近百年后依旧以完美的姿态展现在后人眼中,建筑间错落有致,独具美感,十分稀有。另外,在楼层顶端和两翼的墙头上的墀头均雕刻的十分精致,构图也非常饱满,古韵犹存间让人感到艺术的魅力。”

当看到“四百号院”这个名字时,记者便对其抱有好奇。经过一路的打听,记者终于在校园东部,教学楼附近找到了这座规模巨大、具有近百年历史的四百号院(齐鲁大学男生宿舍)。据了解,四百号院始建于1916年,是齐鲁大学建校初期重要的校舍建筑。“这八幢二层的砖木宿舍楼一共被分为六个院落,因为规模较大,被称为四百号院。建设之初就以方便、快捷为设计理念,如设计在这幢宿舍楼东边的出入口径直通向运动场,而通过西边的出入口则很方便地就能到达教学区和学校大门。每幢楼内有宿舍30间,居住面积大约20平方米左右。当时的室内设施与现在的大学生宿舍毫无区别,像壁柜、书橱、桌椅、床铺等一应俱全,冬天还能供暖,居住条件在当时的大学中可谓十分优越。更难能可贵的是,四百号楼历经近百年的历史,不仅保存完好,至今依然能作为学生宿舍在正常使用,实为不易,可见当时设计师的聪明才智。”


离开都市的繁华,徜徉在校园清静的环境中,随着对一座座建筑物的了解,原齐鲁大学的近现代建筑群让记者流连忘返。这座近现代建筑群见证了西方现代医学植根齐鲁大地的点滴历史,而西方医学也给生活在这里的民众带来的福音。而今天,这些极具代表性的建筑群被纳入国家文物保护的范畴,相信它们将为生活在这方土地上的人们继续带来福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