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旋极思维十八谋(十七)

 痴呆傻笨愚 2017-07-05

第十六谋借退制胜

旋极要诀蛹动后退似退非退

胜中蓄势胜于退中

借退制胜谋,顾名思义,是借助于退却来制服彼方,取得胜利。“退却”可以是真退,也可以是假退,即形式上是退,实质上是进。但不管是真退还是假退,都应该是以退求进.以退逼使彼方采取适合于己方目的的应对措施,己方则可以伺机而进,取得胜利。

处于劣势时暂时退却,以求保存实力,积蓄力量,这是大多数人都能认识到的。处于优势时,借退却巩固胜利,总结经验,以利于乘胜进取,这却是多数人所不能认识到的。英雄们得意之时突然失意,瞬间由英雄变成了狗熊,大胜之后带来了大败,转眼成了丧家之犬,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不懂得使用借退制胜之谋。是以范蠡助越王勾践复仇成功之后,乘胜而退,辞官经商,泛舟五湖,得以善终。文种则恃功不退,贪图富贵,终为所害。后来的张良,功成名就,不为利诱,断然从赤松子游,至今传为佳话;韩信知其“走狗烹”的道理,却不图退谋,到头来身首异处。汉代有一个曹参未退,得以颐养天年,但也是在其位不谋其政,终日饮酒作乐,实质上是不退而退。

曹操是大奸大雄,破袁绍后,能乘胜而后退,不立即攻伐袁绍的三个儿子,转而对付荆州的刘表。袁尚、袁谭、袁熙不知曹操用的是借退制胜谋,在曹军撤走后.内部起哄,为争继承权而大动干戈,兄弟相煎,手足无情。曹操旁观者清,遂乘机进兵,混乱中杀死袁谭,打败袁熙、袁尚,很快就占领了河北地区。同样是曹操,在占领荆州之后,统兵百万,人强马壮,洋洋得意起来。在北军不习水战,不服水土的情况下,不知蓄势待机,贸然与孙刘联军作战,结果一败涂地,使曹操终不能成为统一天下的英雄。

由此看来,退有败中之退,胜中之退两种,破计的要领,也在此两退之中。但不管何种退法,都要求及时而有弹性,否则不能称之为权谋。齐庄公死于崔好之手,是退的不及时,息候之妻被楚王所夺,则是没有弹性的硬退。其实,息候只要说其妻病魔缠身,楚王也就莫奈他何了。

大丈夫能伸能屈,能退能进,能得能失,能弱能强。切勿让顺利与成功将自己弄成狂、傲、独裁式的精神病患者;也不因困难与失意而变成自怨自艾的低能儿。从借退制胜权谋的意义上来说,是要进亦有智,退亦有谋,曹操败于东吴,是进而无智;符坚负于谢玄是退而无谋。无智无谋,昏头昏脑,能成大事奇几希矣。

古时的明君良臣,所以成功,能用借退制胜谋是一重要的原因。退的方式,则是五花八门,有文退武退、明退暗退。但目的只有—个,就是以退为进,借退求稳。

在政治权谋中,讲究进退尤其重要。有时候,数年之仇烟消云散,一下子变成儿女亲家,有时候,相互攻讦无所不用其极,转眼变成了兄弟,所谓兄弟、所谓亲家,其实质上是政治上的退让之术,你理解也罢,不理解也罢,政治有时就是这种东西。

借退制胜之谋,有时与示弱养能谋结合来用,亦可达到神奇特效。

例如,唐伯虎被宁王宸濠高薪聘来做官,伯虎来后,住在别馆中,待遇十分优厚。住了半年,伯虎见宸濠常作不洁之举,知道他以后一定会败亡,于是就假装疯狂。一次,宸濠派人送礼物来,见伯虎全身—丝不挂,蹲在地上,用手玩自己的屁股,并哭哭笑笑,讽刺来人。来人只得返回报告宸濠,宸濠说:“想不到这位名士竟是位疯子!”于是打发伯虎回苏州,伯虎自然求之不得。不久,宸濠果然败亡。下面是王守仁捉住宸濠后让功的故事,其退让方式更具有传奇色彩。

王守仁退功得保全

明武宗时,江西宁王宸濠叛乱,王守仁平定了宸濠之乱,逮捕了他,因此把他囚禁在浙省,当时正赶上皇帝南巡,驻在南京.中官听说王守仁捉了叛将,害怕皇上信任王守仁,而对己不利,于是派两个宦官来到浙省诱骗王守仁说:

“中官大人要我们传达他的命令,宸濠乃一介武夫,成不了大气候,你可放他回江西,让皇上亲征时再把他擒获,这样可以播扬皇上的威名。”

王守仁知道是中官诱骗自己放掉宸濠,然后在皇上面前告自己通乱谋反,于是,他委婉地说:

“中官大人谋深计远,深为不才所不及,只是不才擒拿反贼宸濠,也是仰仗皇上天威,怎会再轻易放虎归山呢?”宦官无奈,只好回南京复命。中官见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令人散布流言,说王守仁本是宸濠同谋,只是在朝廷大军出征以后,才把宸濠诱捕以开脱自己。对于谋反的流言,朝廷历来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局面对王守仁极为不利。王守仁想,事到如今,只好不作分辨,先顺应朝廷旨意,把捉拿宸濠之功让出来,以示自己清白。于是,王守仁将宸濠交给主持总督军门的张永。并上表告捷,把平叛之功完全归了张永,并奏请皇上不要去江西。王守仁自己则在净慈寺称病不出。张永回到京城,在皇帝面前极力称赞王守仁的忠诚,以及他让功避灾的作法,皇帝悟清了是非,于是制止了对王守仁的指控。王守仁在困难中以退为进,得以自保。

冯谖为孟尝君谋三退之窟

战国时,齐国贵族孟尝君有食客千人,冯谖是其中不起眼的一个。有一次,孟尝君派冯谖到封地薛地收债,冯谖临行时间孟尝君:“收完债买些什么回来呢?”“你看我家缺什么就买什么吧”孟尝君随便回答说。到了薛城,冯谖不仅没有催逼百姓还债,还以孟尝君的名义把带来的债券全烧了。老百姓高呼万岁。冯谖空手回来,一大早求见孟尝君,孟尝君见他这么快就回来很奇怪,问他买些什么回来了,他回答说:“你说让买‘你家所缺少的’,我考虑你家什么都不缺,唯一缺的是‘义’,我就为你买了‘义’,孟尝君心里不高兴,碍于面子,又不好说什么,一年后,齐闵王听信谗言.免去了孟尝君的相国职务。孟尝君只好回到自己的封地薛。没想到老百姓扶老携幼,到半道来欢迎他。孟尝君这才大悟,对冯谖说:“先生为我买的‘义’,今天才真正看到了”。冯谖这时候才说:“狡兔有三窟,你才有这一窟,还不能高枕无忧,我得再为你准备两个窟”。

当时的孟尝君,在列国中有很高的威望,各国为了争雄天下,都渴望人才归附。冯谖就带车五十乘,金五百斤,去魏都大梁游说梁惠王,说齐国放逐大臣孟尝君到各诸侯国去,谁能得到他,谁就能国富兵强称霸天下。梁惠王立即把原来的宰相调任大将军,遣使者带黄金千斤,车百乘,前往聘请孟尝君任宰相之职。冯谖又赶在惠王使者之前回来告诉孟尝君,梁惠王的礼物是够贵重的了,使臣也够显贵的了,齐闵王肯定要知道。梁惠王的使者来回跑了三趟,孟尝君依冯谖之谋坚决推辞。齐闵王果然听说,君臣惊恐,害怕孟尝君为他人所用对自己不利,又急忙以重金重聘孟尝君,冯谖又给他出主意说,得让齐王以先王传下来的祭器,在薛建立宗庙,这样可以使孟尝君的政治地位更加巩固。宗庙修成,冯谖才对孟尝君说:“三个窝都建好了,你可以高枕而乐了。”本来落泊不遇的孟尝君因冯谖之谋在政治上处于更稳固的地位。

冯谖的三窟之计总体构思是借退制胜谋,所不同的是第一窟是实退,第二、三窟是虚退,即充分体现了“借”的意义,如此迫使齐王不得不重新启用孟尝君。

重耳退避败敌军

春秋时期,晋国的公子重耳,长期逃之国外。楚国的国君楚成王对他十分热情。在一次宴席上,楚成王问他:“如将来公子回到晋国做了国君,你怎样报答我呢?”重耳想了一下,回答说:“如果能够像您说的那样,我回到晋国,一旦晋楚两国交战,双方的军队在中原相遇,我一定命令晋军退避三舍,以此作为报答。”

楚国大夫子玉听到重耳的回答.觉得他是个很有抱负的人,就建议楚成王趁早把他杀掉,以绝后患。楚成王没有同意,派人护送重耳到了秦国。

重耳流亡十九年,后来在秦国的帮助下,终于回到晋国做了国君,称为晋文公。他一心一意治理国家,晋国逐渐强大起来。

这时楚国也日益强大,经常攻打别的国家.公元前633年,楚联合陈、蔡、郑、许等国军队,攻打宋国,围困了宋国都城商丘。宋国向晋国求援。晋文公派兵,很快就攻下了楚国的盟国曹国和卫国,然后向楚军进兵。

楚国领兵的大将是子玉,他非常骄傲,率领楚军气势汹汹地向晋军扑来。

晋楚两军相遇后,晋文公下令晋军后退九十里以实践自己的诺言。

晋军有些将领反对这样做,晋大夫子犯却非常拥护,他说:“出兵作战,理直就能气壮,理亏士气就会低落。”从前,我们得过楚国帮助,答应过他们打仗时,我们先退避九十里,不实践诺言,就是我们理亏。如果我们退让,他们还不肯罢休,那就是他们理亏,他们理亏,我们理直,打起仗来对我们有利。”

听了这些话,大将们都想通了。

于是,晋军就后撤九十里。在城濮驻扎下来。

楚将子玉错误地认为晋军撤退是害怕楚军。晋军后退九十里,楚军就前进九十里。

子玉洋洋得意地说:“晋国的末日就要到了!”

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军在城濮进行决战,楚将子玉亲自率领主力大军从正面进攻。晋文公指挥军队避开楚军主力,向楚军兵力薄弱的左翼发动进攻,很快就把楚军右翼击溃。楚军阵脚大乱,晋军又用诱敌深入之计,把楚军包围起来,前后夹击,楚军大败。

吕夷简借退撤监军

宋仁宗时,西部边疆经常发生战争,大将刘平因朝廷委派宦官做监军,在军中瞎指挥而阵亡,仁宗得知此事,下令诛杀刘平部队的监军黄武知。这时,有的官员趁机请求皇帝把各军元帅的监军全部换掉。仁宗征求吕夷简的意见,吕回答说:

“不必撤掉,只要选择为人忠厚谨慎的宦官去担任监军就可以了。”

“那就由卿去选择吧!”仁宗说。

“我是一名待罪宰相,不应当和宦官交往,怎知道谁贤良呢?还是请皇上命令总管太监推举,如果他所荐举的监军有不胜任其职务的,与监军同罪。”

仁宗采纳了吕夷简的意见,令总管太监将人选报上,并再三强调了总管太监的选择责任。哪知总管太监听说后,反而在仁宗面前叩头,请求撤掉做监军的宦官。原来,总管太监是害怕自己推荐不当,万一监军在军中出了差错,他的乌纱及脑袋会保不住。吕夷简本意是要撤掉监军,但当皇上问他时,则表示不必撤掉,这是一次潜在的退让权力。而当皇帝要他选择监军时,又一次明显地让权,示意要总管太监去选择。两次退让的目的是要太监自己拒绝当监军,果然达到了退让的目的,可见,吕夷简的借退制胜谋用的是十分高明的。

蔺相如让强感廉颇

战国时,秦昭王听说赵惠文王得了世间罕见的美玉“和氏璧”,就写信骗赵王,说愿拿十五个城池交换和氏璧。

当时是秦强赵弱,赵王明知是骗局,却也不敢不去换,但和氏璧乃镇国之宝,白送秦王又于心不甘,这可真急煞赵王了。

这时,蔺相如求见赵王,请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假如秦国把城池割让,我就把玉留给秦国;否则,我会把玉带回来交给大王。”赵王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到秦国去献和氏璧。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拜见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双手捧着美玉,满心欢喜,早将换城池的事情忘掉了。蔺相如见势不妙,心生一计,他对秦王说;

“这块玉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秦王信以为真,把美玉交给蔺相如,蔺相如手捧美玉,背靠柱子,疾言厉色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池,所以把和氏璧拿了回来。您要是逼迫我,我就和美玉一起撞碎在柱子上!”秦王怕损坏了美玉,连忙劝阻,答应过几日举行盛典,正式交换和氏璧。

蔺相如知道秦王又在设骗局,回到住处以后,他便将和氏璧交给随从送回赵国去了。

到了举行典礼那天,蔺相如沉着地向秦王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如果您有诚意,先把十五个城池交出来,我马上把和氏璧送来,不然的话,您即使杀我的头,也无济于事。因为,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义的。”秦王恼怒万分,却又无计可施,只得放他回国。

蔺相如有勇有谋,完璧归赵,立了大功,赵王封他为上大夫。秦王欲得和氏璧而多次落空,想动用武力来威逼赵王献出国宝,太子安国君则认为,此时派兵征伐,理由尚嫌不足,不如等赵国国内不稳定或者与其它国家发生纠纷时再出兵,秦王觉得有理,采纳了安国君的建议。夺宝之战是以赵国的胜利而告结束,赵国的边境也一片平静,这一有利局面的取得,首功当然是蔺相如,因此赵王很是相信他。

赵国名将廉颇这时却十分不服气,他认为自己屡次战胜齐魏等国,战功赫赫,而区区蔺相如,原来只是一个为人看不起的下等人,居然官升得比自己还高,他到处扬言说:

“我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而蔺相如不过是动动嘴巴,我在他下面感到羞耻,如果碰到这家伙,一定要当面羞辱他一番。”好个蔺相如!听到这样的言语,只是淡淡一笑,此后,只要见到廉颇的车驾,就远远躲开,也不在赵王面前与他碰面。蔺相如手下的人很不痛快,就问他,“您的官位比廉颇大,为什么还要怕他呢?”“那么,你们看,秦王和廉将军谁厉害?”蔺相如反问。“当然是秦王了。”是的,秦王是一个强国的君主,我都不怕他,何况一个廉将军?但是要知道,别的国家所以不敢侵犯我国,就是因为文臣有我,武将有廉将军。如果我们两人不和,互相矛盾,不团结,那么敌人就会趁机侵入我国。个人之间的恩怨是小事,不该计较。国家的利益是大事,必须摆在首位。”

蔺相如的这些话传到廉颇耳里,他知道自己错了,便主动到蔺相如家里请罪,向他表示赔礼道歉。从此,两人团结一致。一心为国,秦王不敢轻易侵犯。蔺相如在位期间,秦王的隔岸观火计始终未能得逞。

暗放火御史委空盒

汉朝时,有个姓周的御史来到县里视察,在处理民间纠纷案时,处分了县令的堂弟,县令对此极为不满,但表面仍是对御史歌功颂德,以示自己公正廉洁。

有一天,县令听说御史对县令派出的侍奉御史的赵四很信任,在办理公务用印时,常要赵四捧着印盒,然后御史取出印章盖在文牍上。于是县令暗中嘱咐赵四,要他趁御史睡觉时将印章偷出来,赵四就把御史印章偷了出来。

第二天,御史找印,发现印盒是空的,印章不翼而飞,心中甚是着急。御史丢了官印,朝廷知道了那可不管是谁所为,一律要追究,弄不好,连乌纱也保不住,心中怀疑是县令所为,但苦无证据,如果说出来,被县令反咬一口,可是吃不了兜着走。

御史哑巴吃黄连,只好推说有病,一连几天,不理政事。县令心中暗暗得意,心想:你要我面上无光,我叫你乌纱难戴,看谁斗过谁?

邻县县学教官海瑞与御史有深交,本来是专程赶来与御史叙旧的,听说御史生病,于是急忙求见。御史半卧床头,讲了来此县视察的情况,谈到官印丢失,御史脸上增加了几分愁容。

海瑞在县学教官中颇有才名,听了御史所述情况,他说:“此时你不必着急,这几天你还是以装病为好,然后……”他贴近御史,如此如此,这般这般,御史连连点头。

御史丢了印章的第七天七夜,县衙厨房突然着了火,火光照亮了天,县衙一片大乱,众衙役差官纷纷拿着水桶等物前去灭火,御史也起了床,喊来赵四,要他将印盒拿到县令那儿命他代为保管。接着装着病重的样子,跌跌撞撞地来到火场,此时,火势已被控制,众官员劝御史回房休息,御史见火已无大碍,在侍从的搀扶下,回到房中,等到火完全灭了,已是第二天早上,县令前来问安,并呈上印盒,御史若无其事,示意赵四收入,然后笑着对县令说:“昨夜太火,惊得我出了一身冷汗,谁知今早起来,病竟然好了大半,你说怪不怪?”“这个,这个……”县令听出御史双关语,吱吱唔唔说不出所以然来,等到县令走后,御史打开印盒一看,印章果然又重新出现在面前,原来,厨房里的火是御史叫人放的,虽是厨房失火,也必然引起县衙大乱,然后借口保护印章安全,将印盒送交县令保管,县令还回印盒时“如果有印,那么是县令所盗,御史也可以既往不咎,如口果无印,那么就是县令保管不善,倒要追究县令责任,县令是个聪明人,他无论如何,也得将所盗印章放入盒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