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文奇才”的闹剧可以休矣!

 关东老圃 2017-07-06

 


今年高考,江苏的一位考生,因为写了一篇通篇是奇文僻字的“骈体作文”而名声大噪,号称“古文奇才”。各种媒体连篇累牍的采访,阅卷的教师和专家也不吝用上各种最高级的形容词。至于作文的原文,终于在万千读者的好奇和期待中,千呼万唤始出来。自一发布,就被广泛转载到各大网络站点,作者王同学,甚至被人戏称是自古代“穿越”来的。当然,随之而来的,也有各种争议,譬如说高考是否应该写文言文,写作文言文是否有实用价值云云。

然而事实上,作为这一切基础的,却是一篇并不合格的掺水伪劣“古文”。文章极为生硬艰涩,虽不能说是平庸无奇,但仍然可谓丑怪狞恶。正如面黄肤黑的常态固然并非美貌,而青面獠牙这种异象,只能更为丑陋。但是由于大多数读者的第一感觉都是“看不懂”,无法形成直观的美丑印象,要说明其中的问题并不容易。
  
    笔者作为一名从事古代汉语工作的大学教师,在此不得不感到有澄清一些问题的必要。以免对读者和考生造成误导。文章的水准到底如何,我们姑且以前两段为例分析:
    
    呱呱小兒,但飲牛湩[dòng] ,至於弱冠,不明犍[jiān] 狀。佌佌[cǐ]之豚,日食其羓
    [bā] 。洎[jì]其成立,未識豜豭[jiān jiā]。每嚙毚臑[niè chán nào],然竟不知
    其(夋兔)[qūn]之三窟也。方彼之時,窋[kú] 咤之態,非闤闠[huán huì]之中所得見也。
    今北方久熰[ōu],瀵氿甃眢[fèn guǐ zhòu yuān],坌[bèn]坲坲[fó],燾[dào]天
    幠[hū]日。土地皴[cūn]崩,罅[xià] 可容人。南疆霶霈[pāng pèi],洚水肆虐,當此
    之滈,茅舍盡走。欲苫(shàn)不能,啼[口立]啾啾[jiū] 。(综合多个网络版本整理校订而成)
  
  先说几个生僻字方面的问题:
  
  第一句说喝牛奶而不认识牛的形状。可是“犍”的意思是被阉割的公牛,和牛奶有什么关系呢?这句话的意思就好像是“我小时候喝女人的奶,但是从来没见过太监”,完全搭配错误。
  
  第二句也有硬伤:“佌佌之豚”,“佌佌”是细小的意思,但是是形容器物而非动物的(《尔雅注》曰:“材器細陋也。”),又引申出简陋微贱的意思,和猪这个东西相差就更远了。再说,就算是形容小猪吧,为什么我们吃的就是小猪呢?虽然是想要和前面的“呱呱小儿”相对,但这个对偶是很牵强的。
  
  “羓”,看偏旁显然是指和羊有关的东西,字典上的三个义项是:“1经过加工的大块干肉;2 泛指干制食品;3传说中的一种珍贵的羊。”辽太宗耶律德光死后因为政治因素被做成干尸,宋人蔑称“帝羓”。可见主要指羊肉或干肉,干羊肉最合适,这显然不能用来指代一般的猪肉。
  
  “豜豭”:中国人养了几千年猪,以至于“家”里都有头“豕”,对猪的称呼也极其丰富,可是豜是三岁的大猪,豭是公猪,既不是同义也不是互补,似乎古文里也没怎么连用过,那么为什么挑这两个词呢?叫“豭(公猪)豝(母猪)”不是更合适么?“不能识别公猪和母猪”总比“不能识别三岁大的猪和公猪”更合逻辑一点吧。
  
       “窋咤”,是物体在洞穴中的样子,《鲁灵光殿赋》曰:“窋咤垂珠。”可是兔子的洞穴里的样子,固然不是在城里能看到的,在野外也看不到。挑这么一个极为生僻的词,说的无非是狡兔三窟而已。
  
     第二段也有一些错误,如“瀵氿甃眢”,“瀵氿”是喷涌的泉水,“甃眢”是井水干涸,古文里区分严格,泉水和井水怎么能说是一个范畴呢?又如“燾天幠日”,但是“燾”和“幠”都是覆盖的意思,指的是自上而下的盖住,这和自下而上的遮挡显然是相反的。合适的用词应该是大家熟悉的“遮天蔽日”。余不具论。
  
       从王同学的用法看,对于很多词,显然只是记住了表面意思,而生吞活剥一通,不顾语境和文风,其中不免有若干错误。更多的还不是明显的讹误,而是生硬牵强的搭配。譬如“每嚙毚臑”,“啮”侧重于咬的动作,而不是“吃”(倚天屠龙记里有著名的“啮手之盟”),放在这里不免古怪。“土地皴崩”,皴是形容皮肤上细小的开裂或皱纹,和彻底垮掉的“崩”连用显然不伦不类。 “欲苫不能”,茅屋想搭也搭不起来,但是洪水只是一时的灾害,而非阻碍搭茅屋的长久状态,人们的悲恸主要也是因为现实的损失而非将来搭不起房子,这种用法过于勉强。“啾啾”的侧重点是形容细小的声音,但千万家破人亡的灾民聚在一起,应该是哭声震天才对。
  
       虚词的使用上问题更多。“但飲牛湩”之“但”,“然竟不知”之“然竟”,还有前前后后出现多次的“其”,用法都很混乱含糊。另一个例子是后面的“此天災也?人禍也!”,但是“也”并没有表示疑问的意义,也不能通过加标点来表示一个问,一个答。实际上,最大的问题在于这些虚词一般的语境是浅近随意的近古文章,如果要写作古雅的汉魏体,很多词应该是严禁使用的。但是我们偏偏看到“之中所得見也”,“ 當思子孫後代,人己知之”,“當修長遠之道以藾萬世”,“ 坐銀杏樹下,觀兒童嬉於樹下”等许多浅白的说法。正如一个本来正襟危坐的老夫子忽然失态狂笑,或者抖起大腿,哼起十八摸,实在不能不令人感到可笑。
  
       为了给大家一个直观的印象,让我试着把前两段忠实地按照其文风翻成现代汉语,其错误毛病都尽量保留,这样可以大致模拟古人看到这篇文章的感觉会是什么:
  
  呱呱地哭泣的婴儿,只是喝牛奶,到了二十岁的时候,还不知道阉牛的样子;简陋细微的小猪,每天吃它的干肉,到了他(它?)成立的时候,还不能识别三岁的大猪和公猪。经常咬狡兔的前腿,不过居然不知道它的(?)狡兔的三个洞穴。当那个时候(?),它呆在洞穴里的样子,可不是街市里面能看到的哟!
  
    现在北面干旱很久了,喷泉旁水都在井里(!)干涸,尘埃飞扬,覆盖了天空和太阳。土地微裂而崩坏,缝隙大得可以容下人。南国大雨滂沱,洪水肆虐,碰到下这么长时间的雨,茅屋都跑了。想要盖房子也盖不了,于是叽叽喳喳哭泣。
  
  这样文理不通的作文如果给你,会打多少分呢?反正我最多只能打二十五分。其中五分还是考虑到作者确实认识一些冷僻字,实属不易给的友情分。
  
  说完了我对这篇《绿色生活》的观感,下面再谈几点值得注意的细节。首先,文中很多浅白的说法都可以用更妥帖的典雅辞句代替,以便和生僻的部分搭配:如“北方久熰”,完全可以写作“中州久熰”,或者如果指更北的地方——“朔方”,“ 茅舍盡走”,难道不能写作“栋宇荡然”?“欲苫不能”,读过尚书的马上可以想到“匪克复作”之类。
  
  半通不通,有待改进的句子也很多:“,非闤闠之中所得見也”,可改为“不见于闤闠”;“此天災也?人禍也!”,可以改成“此天災耶?人禍也!”;“何處貣青天”完全可以改成“天何尤哉”;“ 下偩幾何未可知也”,这么拗口的说法,其实改成“难及于下”就可以了。“人者,天地孕育。今其反萬物,此獍也。”这句话意思很好,但是笔法就差了,不如改成“天地化生,乃立人道,反噬其母,不啻枭獍”。
  
  用典使事方面也极为贫乏,基本上就一两句话算是用典,还用错了。我们看“北國井冞,陈主復至,當與孔張俱歾。南域之霖,大禹洊存,只得扼腕而歎息。”。这句话里问题就不少,首先,井干无水,这和陈后主亡国的事情毫无关系,不能因为就一个井扯在一起,应该另外用一个和旱灾相关的典。洪水用大禹的典是可以的,但是用词很笨拙可笑,可以改成“北国常旸,甘霖非商王可祷;南疆久溺,洪波岂禹帝能疏。”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作者在文言文学习方面并没有扎下坚实的基础。以至于常用的句式,虚词,表述,典故等大都茫然不知。作者可能通读了《说文解字》等字书并有良好的记忆,掌握了数千生僻字词,但者对于文言写作还是远远不够的。相反,这种急功近利,眩人耳目,不从简易平实文言入手,仅仅炫耀生僻字的做法导致了整篇文章的等而下之,不堪卒读。
    
  指出这是一篇劣质的伪“古文”,并不代表否认作者所表现出在汉语言文字方面的一些才能。但是我们经常犯的误区是:将文章的质量和作者的才能混为一谈。一个高中生能在没有参考书的一个多小时里写出这样的文章来,自然是很不易,甚至可以说了不起,但是这与文章本身的质量无关。在文言文仍然是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国家也没有禁止用文言文进行作文写作的情况下,一些有才能的学生用这种古语言写作,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也是笔者作为古汉语教师所乐于见到的。但是对这样的文章,仍然应当以古文自身的优劣标准去要求。一篇拙劣不堪的文言,不应当仅仅因为其为文言而得到比现代汉语作文更高的分数。否则就是对其他考生的不公平。同时,也会助长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好高骛远的侥幸心理。无论对于高考还是语文教育都有严重的负面影响。
  
  如果在高考阅卷中能够严格这样的标准。可以避免许多可能的弊病。模仿《三国演义》的浅近文言,或者干背《说文解字》中的生僻字,或者干脆强记甲骨文的写法,将不会得到鼓励。从而堵死了投机取巧拿高分出大名的终南捷径。真正有兴趣学习和掌握文言文写作,并在考试中展现出相当水平的学生,将得到应有的肯定。因为这样的学生肯定是少之又少的,所以不会对高考秩序造成大的冲击。
  
  我国在近几十年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有很大的断裂。物极必反,所以近年来国学热,孔子热等传统文化浪潮方兴未艾。但是也正由于基础薄弱,认识浅薄,所以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譬如公众,包括一些“专家”自身水准的良莠不齐。媒体不负责任的片面炒作更是起了相当恶劣的作用:《论语》都没有看懂的成了孔子专家,研究印度文学的成了国学大师,会写几个之乎者也的被称为古文奇才……结果演绎了一出出闹剧,这不仅误导公众和考生,对当事人,譬如王同学也有害。因此,笔者不揣浅陋,在此提出自己的观点。是岂苛责于后生,实所寄望于来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