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会感恩学会做人

 中森336 2017-07-06
 

学会感恩  学会做人

  

 

   1996年夏开始,经《福州晚报》牵线搭桥,得以圆了大学梦的逾千名学子,已有近400名完成学业。但这中间只有不到一成与资助者有过信件往来,表达过感激之情,写过两封信的不足十人。四川一名十七岁女孩因上网成瘾,在要求去网吧遭拒后竟挥刀砍伤母亲。广州某重点中学一位教师带学校优秀学生外出交流访问,乘车时因人多座位少,她和校长只好坐在车门槛上,没有一个同学给让座,在几天乘车时间里,一直如此……“别让中国现在孩子成为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只知索取的冷漠一代。”缺少感恩之心的年轻一代的表现引起了很多人的担心与关注,曾经有人说过,看一个国家的后50年就要看这个国家的青年一代,以此类推,面对这一代的年轻人,我们该如何计划我国的后50年?这不仅仅要求社会的警惕,也警告包括父母们在内的一群人,别再对孩子们的道德滑坡视而不见,因为他们关系到的是整个民族的未来。“感恩教育”应势而生,面对现在日益冷漠的青少年一代,加强感恩教育尤为重要。

       一,为什么要在青少年中开展感恩教育

   1,什么是感恩?“感恩”二字,牛津字典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就具有感恩教育的元素。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在《诗经》里有“投桃报李”之说,那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打动了多少赤子。在民间的“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谚语,以及“衔环结草”的故事,都是中华民族对感恩种种表达与阐释,中国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古代二十四孝”、“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古训流传至今。所谓的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报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说白了就知恩、图报。

   首先,学会感恩、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值得我们不断继承和发扬。感恩,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却很多。民族英雄袁崇焕去世后,佘家义士“冒死葬忠魂”,子子孙孙,生生死死,守墓遗训,口口相传,17代人为他守墓370多年。其所感之恩是大恩,大到国家、民族的大义之上。就是在今天,在我们身边也不乏感恩的事例。在金训华烈士墓地守了37年的陈健,理所当然地成了CCTV200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37年前,在一次与洪水搏斗抢救国家财产时,金训华救了陈健的命。在金训华牺牲后,陈健决心义务为战友守墓,并发誓要“一辈子陪着你。”为此,他再没离开过逊克县,一直为烈士扫墓守灵,出自其感恩的美德。

   其次,学会感恩、知恩图报是培养青少年责任感的重要基础。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付出,有了感恩之心,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回报社会,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感恩意识不仅是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孝心是感恩的先导;爱心是感恩的基础;责任心是感恩的归宿。青少年从学会感恩,对父母有孝心,就有对家庭的一份责任;对周围的人有爱心,就有对社会的一份责任,爱国爱家才有对国家的责任,青少年才能成为祖国栋梁之材,祖国才昌盛社会才和谐。

   再次,学会感恩、知恩图报是做人的起码支点。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感恩是中国人的美德,懂得感恩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品质,能知感恩也是懂得真善美,分辨是非的最起码的觉悟要求。“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一切良好非智力因素的精神底色,感恩是做人的起码的支点。

   2,什么是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是一种爱的教育,情商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精华之所在。感恩教育则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式与方法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我们的青少年、学生或者子女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从内容上看应包括学会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施恩等几个方面。从对象上看,我们要感恩的是自己生活周围的人,那些帮助过我们,关心过我们,鼓励过我们的人,这里包含我们对父母对家庭的感恩,对其他亲人的感恩,对同学老师和朋友的感恩,对国家与社会的感恩,对大自然的感恩等。感恩教育无处不在。感恩教育必须以青少年由内而外的“内省”为突破口,将感恩思想中内省的自我发展要求,在青少年内心中激发出来,变要我学好到我要我学好,找回青少年内心人性的东西,真正促进青少年的主体性的发展。

   开展感恩教育,意义在于培育一代新人,构建和谐社会。开展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的感恩教育,对树立正确的人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感恩时代、奉献社会、报效祖国和人民为理想,倾心竭力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这是当代青少年应有的品格和追求。永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伟大的党,感恩人民,感恩社会,感恩时代。这是当代青少年对自己的一个基本要求.常怀感恩之心,会让我们更加感激和怀想那些有恩于自己却不言回报的每一个人。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幸福和喜悦。常怀感恩之心,便会以给予别人更多的帮助和鼓励为最大的快乐,便能对落难或者绝处求生的人们爱心融融地伸出援助之手,而且不求回报。常怀感恩之心,对别人对环境就会少一分挑剔,而多一分欣赏。常怀感恩之心,我们会对自己的职业与该尽的职责有一份由衷的敬畏,会在心中形成一份神圣的使命感,因为在那个位置而做好它,也会因为做好了它而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感恩之心又足以稀释我们心中狭隘的积怨和蛮恨,感恩之心还可以帮助我们度过最大的痛苦和灾难。常怀感恩之心,我们也会逐渐原谅那些曾和你有过结怨甚至触及你心灵痛处的那些人。常怀感恩之心,我们便能够生活在一个和谐的世界里。

   开展感恩教育,目的是让青少年经常站在别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去想别人之所想,哀别人之所哀,急他人之所急,乐他人之所乐,积极学会体验他人的内心世界和内心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青少年能感人所感,知他人之情,能体谅他人,原谅他人,同情他人,帮助他人,爱护他人,从而形成青少年的道德感。这样,教育就不会停留在靠纪律制度来强迫维持,而是从青少年的心理流淌出,使青少年的行为规范上升到心灵的自觉要求和对生活的热爱。因此,我们在培养青少年自信、自立、自主、百折不挠品格的同时,对青少年开展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的感恩教育,对树立正确的人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开展感恩教育,作用是能够促进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有利于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才会对生活对人生充满希望,才会理智地面对生中的一切挫折和不幸,才能从容地面对一切思想上的是是非非,才能带来他人对自己的尊重与感激,才能从别人那里得到更大的情感回报。一句话感恩,即善待了自己,又快乐了自己;既回报社会,又促进和谐。

    3,当代青少年感恩情素的现状和成因。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原因,有些青少年厌学、贪玩、网迷、早恋、对抗父母师长、盲目攀比、少数人甚至存在暴力倾向……有些青少年大手大脚花父母亲的血汗钱,对父母的馈赠从不言谢,对朋友的帮助少有道谢,稍有不如意便大发牢骚,总觉得世界欠自己太多,社会太不公平,或者目空一切,或者内向自卑……这许许多多不胜枚举的心理偏差,迫切需要感恩思想伸入他们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来一次灵魂的洗礼。

    羔羊跪乳,乌鸦反哺,说明动物尚且感恩,何况我们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呢?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当代青少年溺的冷漠呢?一是溺爱加望子成龙的家庭教育所致。父母不仅为孩子创造了养尊处优的生活条件,更为他们提供了众星捧月的生活氛围。只要儿女过得好,父母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根本不求什么回报,使本来应为双向互动的父母与儿女之间的情感,成为仅是父母对儿女无私奉爱的“单边行动”。父母的过度溺爱,使不少孩子对来自长辈的爱麻木了;孩子过分依赖父母,使他们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现在有许多孩子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辛劳,肆意挥霍父母的血汗钱,少数人养成了惟我独尊、骄横任性的坏习惯。父母的溺爱使他们成了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你感动的“冷漠一代”。 二是沦为升学和就业工具的学校教育所致。一些学校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教育更多地是在关注升学率和就业率,教学成绩成了学校的惟一追求,而忽略了教育的育人功能。学生自私自利、缺乏修养、情感冷漠,这与学校德育落实不够,尤其是忽视感恩教育有关。现行道德教育真正缺乏的是实效。三是社会上各种不良影响给涉世之初当代青少年带来了不少负面效应。例如在农村和城镇,不赡养父母,甚至打骂虐待父母的事件时有发生,有的父母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迫不得已,把自己亲生儿女告上法庭。这些不良社会现象或多或少都对当代青少年产生着负面影响。

           二,如何培养当代青少年的感恩之心

   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态度,是一种信念,是一种情怀,同时也是人生的一种使命。培养当代青少年的感恩之心,要在以下四方面努力:

   1,树立感恩意识,从身边小事做起.每天早晨睁开双眼,我都会庆幸,活着是多么地美好,世界上每天发生那么多的灾难和不幸,却没有一件落在当代青少年的头上,活得很快乐。看着电视新闻里每天不断变化的美伊战争战况,感到很庆幸,庆幸的是身在强大的中国,而非伊拉克,我们的国家保证着当代青少年的生命和财产不受外敌的侵害,用不着成天提防着导弹的袭击。路上遇到人民警察的时候,我会感到特别地亲切,因为是他们用辛劳维护了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安宁。没有国家爱护,没有大众助益,我们何能存于天地之间?有了感恩的意识,就应从身边小事做起,以示报恩。例如作为学生履行学生的基本义务,遵守学校基本规范;在班级大扫除中,要求学生自己承包打扫任务,并对自己的劳动负责;要对保洁的同学感恩,不随地乱扔垃圾;要对帮助自己的同学感恩,多说谢谢;要懂得体会批评自己的老师和家长,因为他们的目的是为了自己好。

   2,加强自身修养,培育三心。从孝心开始;发展爱心;不断增强责任心。当代青少年培养人的感恩心,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是不可少的一步,孝心是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但是感恩心理还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的孝心,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和自立意识的体现。围绕孝敬父母,敬重长辈,家庭社会才和谐,青少年可以做很多事,这是最起码的感恩。由孝心引发对父母亲戚、老师长辈、同事朋友、乃至需要帮助的人的感恩回报,那就发展为爱心了。爱家爱父母,爱国爱人民。 爱心是青少年成长的标志,是溶入社会团体做人的基本标准。在爱心的实践中,青少年感悟到做人的责任,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任,激发对家庭、对学习、对工作、对社会、乃至对祖国责任心。青少年要遵循孝心---爱心----责任心的思路加强做人的修养。

   3,学会做人,从构建和谐做起。从青少年的实际出发,构建和谐可以先从四方面做起。①感恩父母。要感谢父母养育之恩 。  “算算自己从小到大成长的经济帐”、“算算父母对自己养育之恩流水帐”、“回顾在成长过程中,父母、长辈对自己关怀的美好一刻” ,从 每周 为父母洗一次脚,每天帮父母做一次力所能及的家务,每天好好学习、按时完成作业这些基本的小事做起, 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会以实际行动感恩,不辜负父母对自己的期望。2004年9月,田世国为了挽救母亲垂危的生命,说服家人瞒着母亲,偷偷地捐肾救母亲。他的事迹,经媒体披露后,感动了许多人,因此他被评为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他对记者说:“父母给了我生命,捐肾救母是做儿子的对母亲的回报,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②感恩老师。通过学习名人尊师的例子,读古今中外人们尊师的好书,一起描述教师的辛苦与劳累,付出与收获,压力与待遇,让学生理解老师,体贴老师,尊敬老师,尊从老师劳动成果,感恩老师是人生道路上领路人,回报老师的教育。  开展“感谢老师教育我”系列活动:“人生路上的领路人——感谢您,老师”演讲活动、《给老师的一封信》、《母校——我成长的摇篮》等征文活动,培养了青少年尊师的意识和刻苦学习的精神。青少年懂得了:感恩老师并不需要我们去做惊天动地的大事,它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③感恩同学。通过开展“手拉手”献爱心活动,先后多次为有困难的同学捐钱赠物, 培养了学生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感恩同学,可以凝聚集体力量,增强组织性和协作性,提高青少年各种能力。  ④感恩社会。积极参加社区文明共建活动,到社区街道开展“奉献日”活动,义务清扫社区街道卫生,到社区和广场进行文艺演出,到老干所、困难户家中、离退休教师家中开展慰问活动;开展了“我们都是小雷锋”、“感恩先烈,祭扫烈士墓”、“服务群众,回报社会” 、“让爱住我家,让爱住社区”等感恩活动以及假期以感恩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等,让青少年进一步感受到要更加地尊重和爱戴身边的每一位关爱自己的人,今天美好生活的确来之不易。明白“只有感恩,才能明晰幸福的含义,只有感恩,才能笑对人生的风雨,也只有感恩,才能承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 这些青少年道德实践活动,真实地表达了青少年对社会的感恩之情,同时也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和社会公德。社会反响良好。

   4,改善社会环境,营造感恩氛围。从家庭的角度来说,感恩教育的缺失与中国大多数父母教育孩子时太爱包办及毫无原则的溺爱有关,它“造就”了一批以自我为中心且独立意识很差的孩子。实施感恩教育,我们提倡家长自身首先要有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所谓“其身正”,自己就应该做惜福的典范,爱父母、爱社会、帮朋友。在家庭教育中智力投资固不可少,而感恩培养亦很重要。要让孩子知道感恩是一种品德, 在美国父母对子女的照顾是“有限”责任,父母不会把孩子的事情全部包下来,反而孩子还必须承担一些家务劳动,这种做法其实就是在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与感恩之心,它指的一是让孩子懂得自身的价值;二是让孩子懂得必须自己管理自己;三是帮助孩子接受一整套他们赖以立身处世的牢固的社会准则——尊重和守纪。虽国情不一,但仍然是有可借鉴之处的。 在家里安排孩子一定量的劳动要求;有机会带孩子深入贫困山区,体会那里孩子生活的艰辛;暑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体会生活的辛苦等。从学校角度来说,不同层次的学校对感恩教育的开展应有不同的措施,其主题总体上可围绕“感父母之恩德,念学校之栽培,报祖国之养育”来展开。感恩教育必须以活动为载体,用各种教育活动丰富教育形式,营造教育氛围,创设教育情境。以班级为单位召开了感恩教育主题班会、以感恩为内容进行了国旗下的讲话、观看感恩教育影片、写感恩教育征文、举办感恩教育文艺演出、出感恩教育黑板报、办感恩教育手抄报等,结合中秋节、父亲节、母亲节开展主题演讲活动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活动能力,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在各种活动中受到熏陶、感染,从而实现情感共鸣,强化教育效果。从社区角度来说,感恩教育的开展应立足改善社会环境,为公民营造一个充满爱心的值得感恩的世界为基点,可充分利用暑假寒假组织青少年活动,可以利用中外传统节日例如春节、中秋、国庆等,在全社会开展感恩教育的宣传,开展回报社会、报答家人的感恩活动,形成大家普遍认同的“知恩图报”的道德共识,创设氛围。

   感恩是中国人的美德,懂得感恩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品质,感恩意识不仅是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感恩不但是美德,感恩还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条件!  能知感恩也是懂得真善美,分辨是非的最起码的觉悟要求。感恩教育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一个人对社会、对父母、对亲朋好友要永存感激之情。“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永怀感恩之心,才能从各个方面获得更大的情感回报。让我们青少年从感恩起步,学会做人,成为合格有用的人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