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明清釉里红瓷器:各时代特征

 自华居 2017-07-06

釉里红,瓷器釉下彩名,系用铜红釉在坯胎上描写纹饰,然后罩以通明釉,经窑内1200℃高温中一次烧成。釉里红创烧于唐代长沙窑,元代由景德镇开掘并老练开展,盛行于元、明、清。纯装修方式有线描、拔白和涂绘。

明代宣德窑烧造的“釉里红三鱼”高足杯最富盛名。清代雍正窑釉里红成品到达极致,不只发色美丽,并且器物宏大。尤其是青花和釉里红配画于一器之上,形成釉下彩共同的艺术魅力,影响至今。

因为青花与釉里红所需的窑内复原氛围距离较大,能在一窑一火中获得靖灌二妙,足见制作者技艺之高明。

?

各朝代釉里红技术详解

元代

元代釉里红呈色多种,鲜红的较少,大多趋灰,有显着晕散,有温度失控而铜红料“烧飞”的变白景象,这是因为釉里红瓷对烧制温度和窑中氛围请求严厉,所以大多数元代釉里红瓷偏黑灰,红艳欲滴者很少。

?

元代釉里红大多呈灰黑色器物以碗、罐居多。装修简略,有缠枝莲、缠枝牡丹、草叶纹。方法除选用铜红彩在胎体上绘画纹饰以外,还有用铜红单线勾勒,涂改色地及斑块等其他装修方法,并常常与青花、刻划花、印花堆塑等联系在一起相互作用。但当时装修方法单一,大多用刻划涂改的方法,这些特征都说明了元代釉里红的初始状态。

?

?

并且元人尚白,汉人尚红,民族认同感也有别,所以釉里红产值一向很小,所以每一件元代釉里红都是价逾黄金的瑰宝。

明代

?

明洪武朝釉里红瓷得到了极大的开展,从什物遗存量上对比,乃至比青花瓷还多。洪武釉里红的胎骨有粗松和细密两类。粗松的一种手感稍轻,瓷化程度差。细密的一种断面细腻、严密,白中略灰。

洪武前期釉里红颜色还很难掌握,成品多呈黑红,不行艳丽,乃至有些烧成了“釉里黑”也未被打碎埋掉,其有赭赤色(部分有绿苔点)、酱赤色(有晕散)、赭褐色(有绿苔点和晕散)、黄褐色、黑褐色等,呈色极不安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